美国大学凭什么收这么高的学费?外国学生跟美国本土学生竞争名校入学机会存在的不公平现象,合理吗?这些所谓精英大学的毕业生为什么越来越难获得顶尖公司垂青?
面对这一连串直指美国高校———主要是常春藤盟校的质疑,密涅瓦大学 (Minerva) 的出现可用针锋相对来形容:学费仅为美国传统大学的1/4;严格实行无配额制度(注:美校会根据学生国籍给予一定的招生比例,实现“多元化”目标,但这也被诟病为“不公平录取”),只基于成绩和表现招生;邀请美国教育权威、顶尖公司高管设计全新课程体系,喊出“不仅教内容更教思考”的口号。
横空出世的密涅瓦大学在2014年首度招生时就刮起一股“密式旋风”,它收到90多个国家学生的近2500份申请信,录取并确认入学的33名学生来自14个国家,低至2.5%的录取率,创下美国历史上本科学校录取率的最低纪录,把哈佛、耶鲁等老牌藤校甩在身后。这所新大学打一开始就顶着一个惹眼的标签:叫板藤校,改变上大学的方式。
喧嚣过后,密涅瓦如今“活”得怎样? 有多少学生选择了它? 密涅瓦对高等教育界又意味着什么? 近日,密涅瓦大学亚洲执行总裁罗凯 (KennRoss) 在上海接受了记者专访,自剖这所神秘的大学。
本报首席记者 唐闻佳
“任性”大学吸引“任性”学生
选择密涅瓦的人,是敢于经历不同的,而不是在一条自己知道的安全道路上走。
留学美国的浙江女孩马羽歌不理解,老同学居然不知道从地铁站到自己的大学该怎么走,“她竟一个学期都没出过校园! 因为她的大学里什么都有,从食堂、书店到图书馆。”
马羽歌的大学很不同。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校园,学生住在旧金山的公寓里,有时会在城市的图书馆、博物馆、咖啡馆上课。课余时间,她会走上街头,和流浪汉聊上几句,碰上老兵,还能说说打仗的经历。
“这所大学让我活在城市里,体会人与城市是如何互动的。”马羽歌所读的,就是密涅瓦大学。它的创校团队很豪华:美国联邦前财长、哈佛大学前校长劳伦斯·萨默斯是学校顾问长;参议员鲍勃·克里担任大学执行主席;斯坦福大学行为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斯蒂夫·克罗斯负责这所本科大学的师资构建。2013年,一批美国教育界人士聚在一起,打算创造一个全新的4年制本科教育模式,取名“密涅瓦计划”。
密涅瓦有很多标新立异的做法,比如首创“游读制”、坚持无设施理念。学生在旧金山总部就读第一学年后,接着的每个学期将前往德国、阿根廷、印
度、韩国、英国、中国等7座城市学习、生活。学生以当地居民楼为宿舍,学校不设实验室、操场、图书馆、食堂、健身房等固定设施,而让整个城市资源成为学校的校区。
“我认为这至少是美国高等教育的一种方向。”密涅瓦大学亚洲执行总裁罗凯说,过去二三十年里,美国中小学教育发生了很多变化,但高等学府还是老样子,没动力改变,曾身处传统顶尖大学的管理者意识到了高等教育体制中的弊病。于是,密涅瓦应运而生。
走过3个半申请季,密涅瓦已吸引全球5万人申请,亚洲学生占1/3,美国学生占1/5,全校两届学生共270人。
当然,有家长坚决不同意孩子申请密涅瓦,“认为它太新了”。这所“任性”的大学注定吸引一批同样“任性”的学生。“一名爱尔兰学生被哈佛录取了,没去;另一个被哥伦比亚大学录取了,也没去;还有一个是从康奈尔大学转来的。”马羽歌兴奋地与记者说起“传奇”同学。还有一个广东学姐,大一时到密涅瓦实习,被吸引住了,而后两年疯狂读书,提前拿到加州伯克利分校的本科学位,“给父母一个交待”,紧接着到密涅瓦再读一遍四年本科。
申请并最终选择密涅瓦的人,一定是敢于经历不同的,而不是在一条自己知道的安全道路上走。
重申大学意义:教会学生如何思考
在密涅瓦的课堂上,教师讲话超过5分钟,会受到系统警告。“教师的作用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而是提出问题后的思维引导者”。
凭着创校“大佬”的影响力,密涅瓦首轮融资就获得2500万美元,这是硅谷史上最大的一笔教育类投资。揣着风投,密涅瓦设计了一种全新课程体系。用罗凯的话说,“教的不是内容,而是想法”。
在这里,大一新生都要接受4门基础课程:
1、理论分析,包括严格的浸入式数学、统计和正规系统先进理念分析;
2、实证分析,训练运用科学方法将问题定义在框架内、检验假设;
3、综合系统分析,帮助学生了解次级效应,多因素相互作用、动态趋势;
4、多元模式交流能力,包括掌握高水平阅读和写作能力、演讲、集体项目协作、辩论。
批判性思维、创意思想、沟通能力以及互动能力,这些核心技能将贯穿在各个学科中。
密涅瓦希望,这些技能能扎根于学生的深层意识,渗透入行为方式,以应对将来任何复杂的状况。
于是,真实的密涅瓦课堂,授课是“在线式”的。打开交互教学平台的上课页面,学生、老师会并列显示头像,摄像头记录着每个人的一举一动。别想坐在角落里打瞌睡,这样的课堂上你必须全神贯注。
课堂的一大变化是:由传统的讲座式授课改为小组研讨。教师如果讲话超过5分钟,就会受到平台系统的警告。“教师的作用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而是提出问题后的思维引导者。”马羽歌说,为了参与讨论,学生要做大量准备。比如,有个单元讲乌托邦,课前准备材料就包括短篇小说、电视剧、相关论文等。
根据人体可以保持专注度的时间,密涅瓦还将课时定为90分钟。在这里,教师会灵活运用突击测试、点名提问、辩论、接力话题等教学方式,确保每个学生的学习效率。
很现实,却也很理想
过去10年,雇主已习惯了从最好的大学,招收最聪明的学生,然后自行“加工培训”。这引发了大众对精英教育的反思。
据称,密涅瓦创始人本·尼尔森最引以为豪的一点,就是高科技在课堂上的运用。凭借背靠硅谷的技术优势,密涅瓦自主研发了一套主动式学习网络交互教学平台。每堂课都会被镜头记录下来,学生可以回顾复习,了解每次发言所获的评价、监测成长的过程。
“这就是大学的意义所在,教会学生如何思考,且跟踪学习效果。”罗凯说。
那么,这样的毕业生,市场买账吗?2019年,密涅瓦会诞生首届毕业生,创始学生的就业行情关系密涅瓦的“颜面”。对此,罗凯倒不担心,在他看来,不少学生的实习反馈已超预期。
密涅瓦第一届30多名学生有1年时间的“间隔年”,他们进入了很多公司实习,包括优步、谷歌、苹果等,此外还有一些此前从不接收在读大学生实习的机构、企业,也为密涅瓦破了例。而来自企业界的反馈是:90%的雇主认为,密涅瓦的大一学生比其他顶尖大学的高年级学生“明显优秀”。一家跨国公司的负责人更直言,“终于有一所大学,给予了学生真正所需要的能力。”
事实上,过去10年,雇主们已习惯了从最好的大学,招收最聪明的学生,然后自行“加工培训”。当然,这也引发了学界对高等教育资源浪费的激烈讨论。英国 《经济学人》 在报道“密涅瓦现象”时,更不忘提出“高等教育界存在泡沫”———高昂的学费与学生贷款,毕业后却没因此让学生获得顶尖高校在广告中所承诺的体面生活。
所以,密涅瓦决定邀请雇主一起设计新课程。“创校之时,我们就设立了雇主顾问委员会。从设计课程之初,学校就让他们阐述希望毕业生具备的核心能力。”罗凯强调,他热爱博雅教育,只是这些传统精英高校所标榜的教育模式,正日趋僵化、沉迷于自我陶醉。而密涅瓦则希望从体制外推动高等教育的革新。
贴近现实的课程,也会被诟病为“太功利”? 这真是一种尴尬,密涅瓦少不了受到非议。从哈佛毕业的罗凯是“藤校产品”,如今则对密涅瓦的理念深以为是。“我爱我的母校,但它需要变得更好。密涅瓦也是一种很理想化的大学,正为了实现一种教育理想而前进。”
在一些教育界人士看来,密涅瓦的很多教育方式与其说是新颖,不如说是复古。比如,苏格拉底式的论辩教学,比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游历式学习。罗凯说,密涅瓦的目标是成为全美最被尊敬的高等学府,并希望通过达到这个目标。而要实现的第二个目标,就是推动整个美国教育界的改变、改善。
如果高等教育是一片汪洋,密涅瓦这颗石子能激起多大的波澜,令人期待。
【对话罗凯】
问:密涅瓦大学是新生事物,外界对此褒贬不一,你们怎么看质疑、怀疑?
答:我们需要质疑,需要别人打破砂锅问到底。这是因为,我们真的思考了很久,花了很多心思来设计这座新大学。来自外界的质疑,也可以让密涅瓦不断进步。
问:师资是决定教育质量的因素之一,密涅瓦的师资构成是怎样的?
答:我们选学生很挑,选老师更挑。目前密涅瓦有40名全职教授,他们是从全球2000名申请人中筛选而出。我们从没发过招聘广告,却有人争先恐后地希望加入我们,这让我们很振奋。
在密涅瓦,没有教授终身制,没有“铁饭碗”,我们看重学生的学习结果、学习效率,以学生为中心,而不是以教授为中心,不是以科研为中心。老师可以做科研,但这不是我们考核的标准。一个简单的总结就是:我们热爱推心置腹,不只是满足结果。就是这样,依然有一批顶尖教员主动找过来,他们来自哈佛、伯克利、牛津等名校。他们跟我们是同路人,认为教育可以变得更好。
问:密涅瓦是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吗?
答:密涅瓦不可能适合所有人。因为有人会说,我不要体验不同国家的文化,就喜欢待在一个地方学习;也有人就喜欢坐在演讲厅里听报告,肯花钱、花时间去体验这个模式。今后,高等教育一定会有多种模式存在,强调主动学习、实用性的密涅瓦至少是趋势之一,给学生多了一种教育的选择。我们也激动于已有人在“复制”密涅瓦的做法,这是一个变革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