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颖婕
对于“准留学生”来说,8月是一个充满着离愁和希望的时节。一方面,他们即将背井离乡、告别家人,独自面对“外面的世界”;另一方面,他们也将踏上一段新奇未知的征程,寻找更好的自己。
可以肯定的是,大部分留学生在出国前都对异国生活抱有一丝美好的憧憬。但事实上,在进入校园后,他们必须面对重重压力和种种挑战,一些微妙的心理变化随之产生;一边是在思乡情绪中重新感知“自我”和“家庭”意义的留学生,一边是对孩子的情况担忧心情不定的家长,究竟这些孩子需要什么样的关注? 近日,记者采访了多位曾经在海外大学为留学生提供服务的中国教师,在他们看来,远离家乡的留学生更需要家长关注的是“心灵成长”。
三座大山:学业成绩、日常生活、文化差异
根据 《2015版中国留学生白皮书》,中国学生被开除,57.56%是因为学术成绩差。而理工类、经济商管类这两个备受国内学生青睐的学科,开除的人数最多。可以说,学术压力是中国留学生眼前的第一座大山。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中美大学的成绩评估标准大相径庭———期中、期末考试成绩并非唯一指标,更多课程会按照百分比分配各项学术指标,包括小组项目、论文、演讲展示、测试,甚至上课发言次数和发言质量等。而多人合作的小组项目,对个人的沟通、协调、领导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说起来有些难以置信,“过日子”对留学生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所谓的“语言关”就是第一道障碍。有些托福成绩100分以上的学生,初到美国时甚至不知道如何回答日常问候语“What'sup”。
生活环境和习惯的变化,也需要时间适应。有些中国女孩不会开车,但在美国的很多城市,从宿舍到超市就要15分钟车程,不会开车可不行。在美国就诊,也不如想象中便捷。看病需预约,即便看急诊,也要等好几个小时,但医生开完药就结束,而且账单金额高得吓人。因此,很多留学生的行李中,装的最多的就是药品,一些人干脆回国看病。而国外的安全问题也令人堪忧。一位有六年留美经历的女生直言,保险起见,晚上八九点以后她都不会出门。“说实话,出国后,对国外的看法会变得客观很多。”
还有一大挑战贯穿留学生活的始终———文化适应。
身处异国他乡,留学生不但要面对巨大的文化差异,还得接受社交边缘化的现实。择由教育创始人、资深留学顾问严红提到,美国非常注重对公民人身安全的保护,如“打死你”之类的暴力语言,会被视为对他人的威胁,有些说话随意的中国留学生就因此被警告,甚至遭开除。而社交方面,大部分留学生往往更愿意和同胞交往,因此“社交圈”相对比较狭隘。
如何面对压力带来的心理困境?
过去,中国家庭鲜少关注留学生的心理问题,其中的酸甜苦辣只能由留学生独自品尝。如今,越来越多家长和孩子意识到,留学是一段荆棘丛生的成长之路,产生负面情绪也是无法避免的。那么,留学生究竟会经历哪些心理困境? 他们又该如何调节自我?
为了探秘留学生的“心灵成长”,严红和哥伦比亚大学咨询心理学硕士王亚飞历时一年多,跟踪、分析100多个赴美留学生的真实案例,聚焦青少年留学心理。王亚飞表示,留学初期,大多留学生的心理状态是“慌”。对未来一片迷茫,对现实不知所措,而选课、办理住宿、交房租等生活琐事接踵而至。因此,“抱团取暖”成了很多留学生的选择。
面对这一心理困境,一个比较好的策略是提高自己的求助能力。在国内,家长往往“包办”了孩子的成长,除了家长之外,中国孩子似乎怯于向其他人表达自己的无助。然而在出国后,留学生一方面要学会独立生活和自主决断,另一方面则要学会向正确的人求助,以尽快解决问题。
关注留学圈的人大概知道,近年来,发生在留学生身上的负面新闻不少,一些人因为各种心理问题,如抑郁症等,中断学业甚至走向极端。从心理学的统计数据来说,大部分人到了大学阶段,才出现第一次心理问题。在王亚飞看来,正确的抗压方法和调节方式有三种:社会支持、健康运动和心理咨询。
当压力来袭,心理出现剧烈波动,与亲友、老师倾诉、交流是一个较好的解压方式。而很多美国大学都配备了免费健身房,参与运动也能改善人的精神状态。而且,美国心理咨询行业与国内相比更成熟,很多美国人都有心理家庭医生,医疗保险中也包含心理咨询。在很多美国大学,也有向学生免费开放的心理咨询室。“中国留学生大可不必抗拒心理咨询,因为这是一种专业的帮助。”王亚飞说。
如今,留学热度持续升温,随着出国人数增多,留学家庭更注重前期的准备工作,因此留学生群体在能力、心态方面更成熟、自信了,专业的选择也从过去偏爱理工科,转向更多元的学科,如艺术史、文学史等。
家长要“学会放手、得体退出”
出国期间的亲子沟通也大大影响着留学生的心理和生活。
在调研中,王亚飞接触到的家庭千姿百态。一些“老母鸡式”的中国家长,恨不得时时把孩子护在自己的羽翼之下,不但买好机票一路护送孩子到学校,过年过节还常常打“飞的”过去做饭。“我认识一个女孩,读研究生两年,她爸爸飞来五次。”还有一些“操控式”家长,则一味以强势、专制的态度,罔顾孩子的真实想法,以爱的名义行伤害之实。
事实上,大多数留学生都品尝过“孤独”的滋味。在国内,老师和家长往往扮演着监管者和督促者的角色。留学期间,无论是繁重学业还是琐碎生活皆要靠自己。因此,如何平衡和管理好自己的时间、如何独自解决问题,成了留学生的必修课。除了生活上的“孤独”,“人在异乡为异客”的迷茫、难以融入当地人的困惑都令孤独成了一种无处排解的心理感受。此时,比起物质,留学生更渴望来自家人的关注、交流和爱。
王亚飞认为,对于留学生的父母、家人来说,成为“学会放手、得体退出”的“陪伴者”是最理想的状态。这也意味着,他们不能一味关注孩子的学业,而要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和真实需求,一方面,留给他们自我成长的空间,另一方面,陪伴他们走过孤独、艰难的留学路。同时,为了和孩子“有话可说”,留学生家长还可以尽可能充实自己,了解国外的教育环境和规则。
“不要吝啬于爱的表达。”这是王亚飞给留学生家庭的建议。她提到,曾经有一项心理学研究发现,受到父母正面肯定越多的孩子,自信心和自尊心越高,更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以及对将来目标的追求。鉴于中国的文化比较含蓄,父母和子女之间常常“爱你在心口难开”。然而,当孩子振翅飞翔,远离故土,一句满含爱意的鼓励,或许会成为他们飞得更高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