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道德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规范学术道德单靠监管还远远不够。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钱锋近日为研究生授课,在谈及学术道德建设时表示,高校要彻底规范学术道德,必须转变育人理念,要从急功近利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为重视长远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追求论文数量转变为鼓励学生十年磨一剑,从“制造”出千篇一律的“产品”转变为培育有科学精神的大师。
■钱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青年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应该走在创新创造前列。“民无信不立”“言不信者,行不果”,青年的创新,尤其是学术上的创新,必须以诚信为基石。
诚信不仅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更是我们应当秉持的职业守则。在全球化背景下,每一位科技工作者都应该自觉融入维护学术诚信和行为规范的世界学术共同体中。因此,恪守学术规范,弘扬科学精神,以批判的态度对待每一种学术不端行为,用敬畏的心态和审视的目光对待自己的每一份学术成果,真正成为学术诚信的践行者和科学精神的弘扬者,是每个科研工作者必须具备的素质。
加强学术道德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实体经济对于强国建设非常重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强化创新要素支撑。
今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作为高学历人才的研究生,应强化基础研究,及时了解世界科研前沿,围绕科研前沿进行前瞻性技术研究,引领科研的原创性,做出前沿性、引领性的重大成果;同时也应加强应用技术研究,勇于承担使命,对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让学术研究成果在祖国大地开花结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对创新高度重视,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尤其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习总书记把科技创新比作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牛鼻子”,这对于指导我们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如何创新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等都具有重大意义。
创新体现在方方面面,主要有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创新既可以是前所未有的新,也可以是在原有基础上发展改进的新,使原有的模式打破既定的规则,开阔思维,产出新思想。青年作为未来创新的主体,对推动社会创新发展,形成全社会创新氛围有着重要作用,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勇于开拓新的方向,攻坚克难,追求卓越,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教育要坚持“四个服务”,即服务于人民,服务于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于巩固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等教育肩负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历史使命,每位师生都应将这“四个服务”的意义、内涵牢记于心,付诸于行。加强对高等学校师生的学术道德教育,具有现实的紧迫性和极端的重要性。
学术创新和学术道德影响一个国家人才培养的整体水平,影响青年人的学术行为,影响一个国家科技创新的能力储备。加强学术道德建设能够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学术繁荣发展,与学风、教风、校风建设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对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具有示范和引导作用。所以,对学术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当前社会存在学风浮躁、学术不端行为,听任其发展,将会污染学术环境、影响学术声誉、阻碍学术进步,进而影响全社会发展。科学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追求真善美,维护学术道德最有效的途径是“自律为先”,从源头上杜绝学术不正之风。
学术道德规范的内涵
学术道德是指在学术界约定俗成并得到学者认同和共同遵守的观念道德和价值取向,包括对待学术事业的态度、学术责任等。学术规范是指学术共同体内形成的进行学术活动的基本伦理道德规范,或者根据学术发展规律制定的有关学术活动的基本准则。
2007年2月,中国科学院发布《关于加强科研行为规范建设的意见》,将明确认定的学术不端行为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一是在研究和学术领域内有意做出虚假的陈述;二是损害他人著作权;三是违反职业道德,利用他人重要的学术认识、假设、学说或者研究计划;四是研究成果发表或者出版中的科学不端行为;五是故意干扰或妨碍他人的研究活动;六是在科研活动过程中违背社会道德。
学术界也界定了三类科研不端行为的形式:杜撰、篡改、剽窃。杜撰主要是指在科研过程中,未经过试验、调查,仅根据局部科学现象甚至根本没有根据,凭空编造、虚拟出一些试验数据、结果或事实、证据,来作为支持自己论点的论据,证明某理论的正确性。而凭空编造出来的数据或实验结果不具有可重复性,与真实的数据互不兼容。
篡改主要是指在科研过程中,用作伪的手段按自己的期望随意改动、任意取舍原始数据或试验使得结果符合自己的研究结论、支持自己的论点。篡改数据违背了科研规范中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要忠实地记录和保存原始数据。用个人主观意愿对科研结果横加干预,其结果必然不具有可重复性。
剽窃是指将他人的科研成果或论文全部或部分原样照抄,并以自己名义发表的欺诈行为。它不仅包括对他人作品字句、内容的直接使用,也包括将他人学术论著的思想、观点、结构、体系等元素作为自己论著的基本元素加以使用并发表的行为。剽窃通常表现为不尊重他人学术思想、学术观点,不注明学术思想、学术观点的出处来源而随意使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受理的科研不端行为的投诉主要分为:信息弄虚作假、重复发表、抄袭剽窃、伪造、篡改、违反评定规定等几种情况。科研不端行为发生的阶段性较为明显,主要集中在项目申请阶段。从统计数据来看,申请者在申请书工作基础和申请过程中发生的不端行为占科研不端行为的比例约为80%。
学术不端行为的危害极大,主要表现在多个方面:违背科学精神,扼杀创新活力;造成对社会资源和学术生命的浪费;有损科学研究领域的诚信和正常的学术秩序;损毁学术界的公信力;贻误人才的培养,加剧社会的腐败。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志珍说:“学历造假也好,论文抄袭也好,虽然只是少数人做的事情,但对学术界、年轻学子以及整个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是大的,一般人认为知识分子是在殿堂里的人,怎么也干缺德的事,对此十分气愤。问题是还有人认为这些造假是‘被逼无奈’,甚至‘同情’。后者的问题就更严重了,难道我们最起码的道德底线———要诚实、不说谎都做不到、守不住吗?”
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指出:“如今,学术不端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但是,人人喊打的同时,老鼠还是很猖獗地活着,甚至还有人一边喊打,一边还做老鼠,为什么?”科技界应该从中央反腐成绩中得到启示。反腐力度之所以大,很大程度上在于决心大、魄力大———要实现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目标。科技界也该如此,下大决心,加大力度。
我国一直非常重视对学术道德的监管。教育部等相关部门陆续发文规范高等教育领域的学术规范。中国科协关于印发 《科技工作者道德行为自律规范》 的通知指出,广大科技工作者要严于自律,坚持“自觉担当科技报国使命、自觉恪尽创新争先职责、自觉履行造福人民义务、自觉遵守科学道德规范”的高线,坚守“反对科研数据成果造假、反对抄袭剽窃科研成果、反对委托代写代发论文、反对庸俗化学术评价”的底线,肩负起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历史责任,争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楷模、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典范。
科技工作者应具备的学术道德素养
作为科技工作者应做到献身精神、科学态度和职业道德三者缺一不可。弘扬科学精神,树立学术自律的意识和底线;恪守学术规范,明确学术道德的尊严和神圣;制度与惩处共抓,保证学术研究的求真和务实。
通过对一些学术道德失范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导致学术道德失范的原因可以分为存在于育人理念上的内因和存在于监督措施上的外因。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要从追求论文数量、“制造”出千篇一律的“产品”为代表的急功近利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为以鼓励学生十年磨一剑、培育有科学精神的大师为代表的重视长远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就育人理念而言,近些年已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2015年9月印发的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明确指出,要改进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开展启发式、探究式、研究式教学方法改革试点,弘扬科学精神,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科技工作者,我呼吁大家做到以下五点:
一要做诚信的人。诚信的科研品行是科技工作者的立身之本、立业之基。
二要有严谨的作风。严谨的工作作风是科研人员在科研活动中潜移默化形成的精神气质,是科技工作者得到社会各界普遍尊重的重要条件。
三要运用科学的方法。科学方法是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的重要武器,遵循和掌握严格的科学方法不仅是科技工作者的谋生之道,更是确定个人知识结构的保障。
四要强化责任意识。每位科学家既要为祖国的富强和人民的福祉贡献才智和精力,还要对其所做科学研究的社会影响负责。
五要具备人文情怀。科技工作者要对其所生活的时代和社会充满人文关怀,还要通过科学与艺术、人文的结合来启迪科学的创新思维。
(作者系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