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锡成与长女赵小兰参观上海交通大学赵朱木兰纪念馆。(上海交大供图)
【我们的家风】开栏的话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也是我们修炼品行、砥砺品格的地方。家风,凝聚着一个家庭的价值取向和行为风尚。对个人来说,好家风有助于立德明志;于国家而言,好家风承载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涵养着整个社会的价值观。
春节期间,文汇报推出“我们的家风”系列报道,七个平凡而又不平凡的家庭将为我们讲述良好家风对于垂范后人、激励人心的积极作用。愿这些淳朴的家风家训在温润人心的同时,能在社会广为传播、蔚然成风,让更多家庭从中汲取力量,让我们的社会充盈更多正能量。
又到一年春节,每到这时,不论再忙,美籍华人“船王”、美国福茂集团创始人赵锡成一家都会热热闹闹地聚在一起吃上一顿团圆饭。全家总动员将家里装饰一新,这一习惯从赵锡成初到美国便保留至今。
在许多人眼中,赵家是在美国最成功的华人家庭之一,甚至培养出了以美国前劳工部长、现任交通部长赵小兰为代表的杰出后代。这是一个相当传统的中国家庭,甚至连洋女婿们也接受了中国文化的熏陶。赵锡成始终坚守着中国传统文化,时常教育女儿们“千万要记住自己的根”。
以“最好”为目标,但“不期望太高”
在美国生活多年的赵锡成至今乡音未改,已过耄耋之年仍说着一口清晰的上海嘉定普通话,听着令人格外亲切。
1927年出生的赵锡成虽家境困难,但父母依然坚持培养他读书。29岁时,他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远洋轮船长。为了追求更远大的梦想,赵锡成放弃安稳的生活只身赴美。在短短六年内,他不仅拿到了硕士学位,更白手起家创立福茂公司,为日后庞大的跨国航运事业打下基础。他的人生足迹遍布商界、政界、教育界与慈善界……
忆起在美国的经历,赵锡成常说,新移民常爱抱怨所谓的“玻璃天花板”,他却不相信这些:“没有什么玻璃天花板,如果有,那也是自己造成的。”
智慧、坚韧、拼搏,这些优秀“基因”在赵家传承着。赵锡成与妻子朱木兰共育有六个女儿,她们全都毕业于美国常春藤名校,其中四位毕业于哈佛大学。
“我与夫人在教育子女方面秉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中国人讲究‘尽人事,听天命’。”赵锡成透露,他的“教育秘诀”里也有一条,以“最好”为目标,但“不期望太高”。
“小兰小的时候,我跟她讲,你总统是做不到的,因为你没有出生在美国,可是你有希望当个部长。每个人都可以做得更好,一步一步来,就可以达到最高那层。”赵锡成告诉记者,自己当年说这话,旁人都以为开玩笑,但他是认真的。很明显,赵小兰也认真了,一步一步在历史上留下奋斗的脚印。
“爱而不娇、严而不苛”,将传统文化融入下一代心中
赵锡成的为父原则是:爱而不娇、严而不苛。赵家虽然日渐富裕,但六姐妹却多半进入公立高中,在外面的花费不论大小都要拿收据回家报账。赵小兰念大学时还向政府贷款,靠暑假打工还钱。这不代表父母小气,而是要求子女独立、负责,把钱花在当用的地方。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赵锡成告诉记者,在赵家,六姐妹早晨要出门检查游泳池的设备,捞掉水上的脏东西。到了周末,则要将院中的杂草和蒲公英拔掉。家门前长达100多米的柏油车道亦是六姐妹在父亲指挥下自己铺就的。
“家庭是一个共荣圈,每个人都有责任感与向心力,才会兴旺。”赵锡成坦言,“从小,我父亲以儒家精神严加管教我,对我日后的成长产生重大影响,我也将其教给我的女儿们。”
在六女儿、福茂集团副董事长赵安吉眼里,父母恪守中国传统文化的言传身教也始终影响着她们。“到美国以后,我们依旧过着非常传统的中国家庭生活,讲究传统的中国礼节。”赵安吉回忆,母亲还在世时,每到中国节庆,她总能应景地将中国菜及点心端上桌。“特别是中国春节,一家人不论身处何方,工作有多忙都要飞回家中一起吃上一顿团圆饭。”
“如今的世界已呈现全球化的趋势,但不管我们跑到哪个地方,‘根’总是忘不了的。”在漫长的岁月轮回中,赵锡成心中永远装着祖国。近年来,他常携女儿们回国,到各地高校与年轻人分享所得,给他们鼓励,同时设立木兰教育基金会以培育更多有为青年。
“只要有机会,我就希望能为家乡、为我们中国做一些事情。包括我对自己的几个女儿,也一直这样要求她们,多到中国看一看,多给中国做一些贡献。”赵锡成说。
>>>链接
赵小兰母亲的教女之道:“我们给女儿的嫁妆不是金钱,而是教育。”
赵小兰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进入内阁的华裔,同时也是内阁中的第一位亚裔妇女。祖籍中国上海的赵小兰,出生于中国台湾,8岁随父母移居美国,曾在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学习。她创造了是美国历史上华裔的多个第一:首位华裔内阁,首位亚裔女性内阁,首位二度入阁的华裔。
赵小兰家有六姊妹,个个不让须眉,学有专长,晋身主流,各有建树。
▲赵锡成夫妇与赵家六姐妹
赵家六个女儿全都出自美国名校,其中有四个毕业于哈佛大学,小女儿安吉仅用三年时间就以特优成绩从这所世界著名大学毕业。
二妹赵小琴是威廉和玛丽学院的硕士;三妹赵小美出任过纽约州消费者保护厅厅长;四妹赵小甫获得哥伦比亚大学法学博士学位,是一位律师;五妹赵小亭也是哈佛大学商学院硕士,如今是大学教授;六妹赵安吉,用三年时间读完哈佛学士学位,在获得企业管理硕士后,回到父亲的福茂航运公司挑大梁。
这些与她们母亲的教育分不开。
她们的父亲赵锡成说:“我这个做爸爸的一天到晚在外面忙,女儿管得好,都是妈咪的功劳。”
她们的母亲叫朱木兰,是安徽滁州来安人。她将六个女儿都培养成才,一生以先生、孩子为自己的事业。
她常说:“我们给女儿的嫁妆不是金钱,而是教育。”
▲赵锡成夫妇与长女赵小兰
“母亲让我们清楚地懂得,我们来自一个有教养的家庭,要仪态端庄,举止正确”
▲赵小兰
赵小兰在题为《平凡与伟大——献给我的母亲朱木兰》的文章里写道:“从我呱呱落地的那一刻起,她就成了我的母亲,我幸运地成为她的大女儿。许多年之后,她又相继成为我们姐妹六人的母亲。我叫小兰,就是源于母亲的名字。我是她的一部分,将传承她的血脉和精神,直至终生。”
母爱是什么?从赵小兰多次回忆母亲的口气中,大概可以说是:父亲赵锡成为女儿构建了一所遮蔽风雨的房子,母亲朱木兰就是房子的基石,它不显露,但支撑、呵护着六个女儿的成长。
赵小兰在台北的家,父亲赵锡成一年有九个月出海在外,在船上服务。家里的大小事,全靠母亲朱木兰一人打理,虽然赵先生的薪金比别人优厚一些,还得靠太太勤俭节约过口子,包括使用不易起火的煤球烧火煮饭。
特别是来到异国他乡的创始期,朱木兰是操持家务的一把手,怎样把有限的美元变成全家丰衣足食的日子,她从来不说,以免扰乱全家大小苦苦挣扎的宁静。
赵小兰的记忆里,母亲总是那样从容不迫,为全家准备可口的三餐,家里干干净净,被营造出一种舒适温馨的氛围。
▲学生时代的赵小兰
赵小兰赴美一年后,入境随俗,想举办一次自己的生日派对。妈妈完全赞成女儿的这个愿望。
于是赵小兰邀请了许多同学,并和妈妈做了精心准备。
可是那天晚上只来了两个同学,小女主人公的失望之情可想而知。
母亲的心灵感应着女儿的心灵,她不动声色,照样举办生日派对,照样切生日蛋糕,照样唱生日快乐歌。
朱木兰女士就这样用自己的言行,向孩子灌输处变不惊、不卑不亢、自尊自重的生活方式。
赵小兰概括母亲对自己的言传身教:“母亲让我们爱惜自己,尊重自己,保持尊严。让我们保持自己的价值观。知道要为更美好的事物奋斗。因此,面对男孩子或者其它什么人,我们都不会示弱。我们要自重,言行得体,不做让自己感到难堪的事情。母亲让我们清楚地懂得,我们来自一个有教养的家庭,要仪态端庄,举止正确。”
沿袭中国传统,取中西方教育之精华
赵小兰出任美国劳工部长职位后,对母亲说的一席话令人回味:“妈妈,也许现在别人对我的看法不一样,但我觉得没有什么不同,我还是原来的我。相反,我认为还有许多优秀的人才,只不过是我运气比较好而已。”
当了部长,赵小兰认为自己还是原来的赵小兰,这就是母亲的影响。
朱木兰的教女有方,传到了老布什总统的耳朵里。有一次,老布什在白宫接见赵锡成夫妇和他们的六个女儿,特地对夫人芭芭拉?布什提起,要向朱木兰学习。
朱木兰取中西方科学教育之精华,在中西文化和人生交叉的坐标中选择最佳点,中西合璧,因材施教。
▲赵小兰母亲朱木兰治家有方
朱木兰治家,基本上沿袭中国的传统,并不洋派。她自我总结说:“我对孩子是严而不苛。规定的事,一定要做到,尤其要以身作则。
比如说她们年幼时,晚饭后,父亲在处理公务,我就让她们做功课,大家都不可以看电视,父母也一样。
后来家庭富裕了,家中人多,请了个佣人,但我要孩子们必须自己洗衣服,整理房间,年轻人不能太早就受人伺候。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要各自分担家务。”
每逢周末,还要求女儿们一起做家务事,包括整理园中花草、清理游泳池,甚至家门口那条宽36米长120米的柏油车道,都是由小兰的父亲带领几个女儿一尺一寸铺设而成的。
在母亲的管教下,每个女儿的内务,自己管理,从小临睡前,自己拨好闹钟,准时起床,赶校车上学。
有一条不成文的家规,父母请客,女儿们不上桌,但一定出来见客,并为客人上菜、添饭。
朱木兰说:“人生并不是‘读书’便足够的。在招呼客人的同时,其实也是一种训练,可以让孩子从中学到许多待人处事的道理。”
“我的先生常对女儿说,人生做事好像开车,不是只能直走的,有时候必须左转右转。不要把伺候客人当作辛苦事。当你们读书读累了,招呼招呼客人,不也是一种休息吗?”
教育子女概括为两个字,一个是爱,一个是严
对女儿爱而不娇,严而不苛。既注重传统中国“忠孝节义”的儒家思想的教育和中国固有文化与价值观念的培养,也注重通过西方民主的沟通方式和孩子们获得共识,使孩子遵守与父母间的协议和共识,渐趋智慧和成熟。
▲1986年10月,赵锡成夫妇参加三女儿赵小美的婚礼。
三女儿赵小美结婚,晚上亲友们到赵府吃宵夜,赵小兰亲自为大家盛饭,她的大姨父张祥霈先生打趣道:“今天这碗饭价值连城,真不敢当,有劳副部长(当时任联邦政府运输部副部长)来端饭。”
家规如山,持续至今。
还有一条家规,女孩子在外面的花费,要拿收据回家报账。
赵小兰念大学的学费,曾向政府贷款,暑假时打工赚点生活费。父母常对女儿说:“我们主张俭省,但如果你们要学东西,绝对不省。只是既然要学,就有责任学好。”
这种方式的家教,目前在海内外的华人世界,已很少见,朱木兰始终肯定它的作用。
对女儿的教育,朱木兰总结了两个字,一个是爱,一个是严。做到这两点而不偏离,谈何容易。
朱木兰很注重培养孩子们从小学习做事锲而不舍的精神。
小兰在台湾读小学时,所住的小区停电,朱木兰为女儿点上蜡烛,像平时一样看着小兰完成当天作业才休息。第二天,全班只小兰一人交得出作业。
甚至是在赴美时,下午从台北赶车到高雄,上午小兰照旧背着书包按时到校读书。
她从小培养每个女儿对家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不直接告诉女儿什么是“是”与“不是”,总是循循善诱加以启发,让女儿们自己做出判断和结论;
也不以封建家长的高压姿态面对女儿的不同观点,而是和她们展开民主的辩论,让各自在辩论中明白事理、辨白是非;
比如在教育小女儿赵安吉上,朱木兰女士并没有因为她最小而多开绿灯。
安吉四年级时不愿像姐姐们那样学习钢琴而迷上法国号,于是向父母提出请求。朱木兰严肃地提出“不能半途而废,一旦开始至少坚持一年”的要求之后满足了她的请求。
但是对于当时才十岁的小女孩来说,这个同她一般高的金属乐器显然是一个庞然大物,搬动起来都很不容易,更别说吹响它了。面对这一切问题,朱木兰都要求女儿自己想办法解决。迫于当初的承诺,小女孩欲罢不能,只能每星期独自搬到学校参加三次训练,这种“小人背大号”的滑稽局面直到熬满当初约定的一年时间才结束。
朱木兰正是以这种独特的教育方式让女儿学到珍贵的哲理。
言传身教,身体力行,50岁上大学拿学位
朱木兰性格温和,但又有主见。
50岁那年,女儿们都已长大成人,朱木兰决心要上大学拿学位。她说:“跟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坐在一个个教室,到同一个饭厅去吃饭,那种返老还童的感觉,真好!”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决定。她选的是纽约圣约翰大学亚洲研究所的硕士班,期限两年。两年的时间,朱木兰像个年轻的学生,从没有误过一堂课,甚至从未迟到过。
有一次纽约大风雪,朱木兰仍然从纽约上州威彻斯特郡家中开车到纽约市内的大学上学,最后发现课堂中只有教授和她两个人。
小女儿赵安吉看见妈妈常常在晚上学习,努力应付考试,劝妈妈不要太辛苦,考不好没关系。朱木兰马上对女儿说:“那不是我的个性,要读书就要深解,做事求学都要认真。”
认真,可以说是赵家全家的个性。赵锡成认真,朱木兰认真,才有赵小兰和她五个妹妹的认真。赵氏家族这一个性的熏陶,是赵小兰及其妹妹们走向成功之路的重要精神因素。
朱木兰怎样看待她50岁那年开始的就读生涯呢?“那两年是我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女儿们都能照顾自己了,我完成了最大的读书心愿,交出了一张漂亮的成绩单。”
▲赵小兰与丈夫
朱木兰不赞成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古训。在这一点上,她却认同女子要独立自强的开放理念,鼓励女儿们“要与人争,更要与自己争,争平等,争独立,不放弃,不退让。男人能做的事,女士也一定能做到,而且要做得更好”。
相夫有道,伉俪情深
朱木兰晚年罹患淋巴癌七年,在这长达七年的时间里,丈夫赵锡成对妻子照顾得细致入微,常常在清晨下楼亲自热一杯牛奶,端到妻子的床前。
每次去医院,赵锡成总是提着沉重的公务包,里面装的都是病例。
看完病回家之后,他将药分别装好,并按时间及先后顺序制成表格,每吃完一种就在表上划去,免得弄错。每天20多种大小药,他计时计量,让妻子服用。
他为妻子的病情所作的记录,厚到可以写一本书。
每晚忙完工作,他一定先到床前去看望妻子。而朱木兰明知丈夫在床前注视着自己,却总是装作熟睡的样子,既是不想让丈夫担心,更是不愿耽误丈夫的睡眠时间。
这段浪漫曲折、美丽动人的爱情佳话还要追溯到60多年前。
▲1953年初朱木兰携小兰探访当时在“慈云”轮上担任大副的赵锡成。
赵小兰的祖上世居上海嘉定马陆。祖父赵以仁老先生毕生在故乡从事乡村教育,长期任本乡西封小学校长。父亲赵锡成中学毕业后,考入国立吴淞商船学校驾驶系。
朱木兰,出生于安徽省一个具有孔孟遗风的书香门第家庭。父亲朱维谦学识渊博,有安徽才子之称;母亲田慧英,出自田营望族。
1948年冬,经友人介绍,赵锡成认识了来嘉定县中学借读的女生朱木兰。她秀丽端庄、娴静大方,大家闺秀的气质深深地吸引了赵锡成。朱木兰对聪明好学、阳光帅气的赵锡成也颇有好感,他们一见钟情。
然而因战争频繁和时局变迁,1949年朱木兰举家迁往台湾,这对恋人也断了音信。但永不言弃和用情至深的赵锡成不管希望多么渺茫,都在持之以恒地等待和寻找心中日思夜想的姑娘。
功夫不负有心人,历尽艰辛与煎熬之后,赵锡成终于在一次航船停靠基隆港口时,从报纸上刊登的应届高中毕业生考取的名单中看到了朱木兰的名字。朱木兰被赵锡成的真情和执着深深打动。1951年,他们在台北永结鸾俦。
▲赵锡成夫妇
朱木兰女士勤俭持家,任劳任怨,是贤妻良母的典范。她始终给予丈夫最充分的信任、温暖、支持与憧憬,兢兢业业协助丈夫为事业打拼。
早年丈夫从事海上航运工作,一年有九个月在船上,很少有时间呆在家里陪她,丈夫对此深感愧疚,可每一次,她都认认真真地说:“我们俩早有约定,你在外做事,我管家,不以儿女私情来影响你的前途。”
赵锡成因为出海而无法守护头胎女儿的降生,朱木兰特意“罚”他为女儿起个名字。赵锡成成竹在胸地说:“就叫赵小兰吧!希望她长大后,有花木兰的忠勇、爱国情操,以及代父从军的孝行。同时也要学习母亲的贤淑、包容和善良的美德。”
▲儿时赵小兰与父母
赵小兰果然不负父母的厚望。
1983年,赵小兰成为13名“白宫实习生”中唯一的一名亚裔人士,三年后正式从政,出任联邦政府交通部航运署副署长。
1988年又相继担任联邦政府海事委员会主席及交通部副部长等职。
2001年,出任劳工部长。
就在女儿被提名为劳工部长的那个令人兴奋的时刻,朱木兰却被确认身患癌症。但是这位坚毅而从容面对人生的母亲,却乐观豁达地说:“一个家庭,总会有人生病的。你们都有事业,都很忙,若必须如此,还是我来生病更为合适。”
2007年8月2日,朱木兰因病在纽约去世。布什总统在唁函中称赞她“是一位非凡的女性和心中充满深爱的母亲。她的精神和宽容给孩子们和知道她的人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赵小兰曾深情地说——
“我母亲极能启发人性、鼓舞人心;
她积极乐观,并深信无论性别,敎育在造就世界领导人方面至关重要。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我母亲总是向我们强调,我们担负着为社会做出贡献的责任,而且要对人仁慈慷慨。”
责任编辑:顾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