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科学中的一些精妙想法”“法律人类学初步”“数理逻辑选讲”……这些平时只能在大学听到的课程如今走入了中学课堂。本学期开始,复旦附中高一学生将有机会面对面接触复旦大学的学术“大牛”与教学新秀。
从最初的复旦附中学子走入复旦大学听课,到如今复旦大学教师走入复旦附中的课堂,这其中转变的不仅仅是外在授课形式,更是教育方式与理念的改变。大学与中学的智慧,如何融通?复旦附中校长吴坚说,以大学智慧审视中学,这不仅能帮助孩子成长,还帮助他们获得大学知识。
两个“全覆盖”,让学生更深层次体验大学课堂
“如何用尺规作图,并利用群域的思想证明尺规作图中的三个经典问题———‘倍立方’‘任意角三等分’以及‘化圆为方’是无法做到的?”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楼红卫在第一讲中便抛出一个相当有难度的问题,这堂《现代数学思想选讲I》本该是大学二年级才上的数学课如今放进了高一学生的课堂。
尽管课程难度颇高,但学生们的表现却很好,这背后是楼红卫整整一个星期的辛苦备课。六周内要将一个课程讲解透彻,让中学生有所收获,对从教经验丰富的大学教师来说依然是不小的考验。
“课程内容虽然都是讲课老师所在专业的内容,又多是通识知识,但高中与大学毕竟有别,要讲解得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并非易事。”楼红卫介绍,领到任务的老师需要一段时间来积累、完善。一开始可以适当多讲一些授课老师自己熟悉的东西,之后再逐步深入。
据悉,复旦附中微课于本学期正式开启。春季学期采取“15+15”(课程数)模式,主要上课对象为高一的学生;秋季学期则采取“8+8”(课程数)模式,主要对象为高二学生。一周两次、六周结课、一学期两轮,复旦附中学生能够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挑选课程。
“我们希望能做到两个‘全覆盖’。一是参与学生全覆盖,二是微课涉及的学科尽量涵盖复旦大学各学科。我们相信这将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项目。”楼红卫说。
助力学生发展,带动青年教师成长
目前,我国教育普遍存在高中教育与高校教育脱节的现象。高校教育侧重于个人能力的培养,强调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而普通高中的教学则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和高考的应对。为改变这一现状,微课这种以中学生为课堂主人翁、大学老师为主讲人、授课内容与大学各专业知识相关又具有较强通识性的上课形式正逐渐走入中学课堂。
“通过一两个范例介绍学科研究对象,随后更系统、更深入、更专业地讲解学科知识,能让学生对感兴趣的学科有一个了解。”吴坚表示,微课的开设,可以让学生在高中阶段就了解到大学到底要学什么、怎么学,为今后适应大学学习打下良好基础。“这是高中与大学课堂最好的衔接方式,也能拓展学生的兴趣方向,助力学生个性发展。”
既要精炼又要相当深入、不蜻蜓点水,这是上微课的难处。“我希望课程内容一开始相对宽松一些,不宜限制得太单一。”楼红卫说,但具体内容还要根据教师的情况而定,同一名教师在不同学期也可以对内容有不同的选择。例如,讲中国史,如果由甲教授讲,可以较深入地选讲两个系列:春秋、唐;换成乙教授讲,可以讲远古、宋两个系列;而且即使是讲同一个时代,也可以有不同的侧重点。
基于此,选对老师也成了开设微课的重中之重。必须由爱好教学的、有较强学术能力并且课堂表现力强的老师担任。据楼卫红介绍,此次微课召集了一批复旦大学“大牛”以及在教学方面非常受欢迎的新秀。此外,每节课后还有作业留给学生完成,交由助教批改,这也带动了复旦附中青年教师的成长。
文:李晨琰
编辑:钱家跃
责任编辑:唐闻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