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1:孩子在 “好”学校读书,一定会有好表现吗?
A:所有的父母都想让他们的孩子在 “好”学校读书,因为他们很自然地认为,孩子入读 “好”学校将会有较好的表现,这是真的吗?伦敦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狄伦·威廉指出,学校在不同方面表现相差甚远,如有的学校在艺术方面有特色,有的在体育方面有特色。因此, “好学校”和 “坏学校”之间的差异并不大。研究还发现,只有7%的学生考试成绩变化归因于他所在的学校,其他93%归因于学校外部因素的影响。事实就是,只要你去学校读书,去哪所学校并不重要。
彼得·布莱奇福特的研究得出,小班仅仅对低年段学生 (0-7岁)最有益,一般人误认为小班学生一定比大班学生学习更好是没有科学依据的。有些学生会适应高度结构化的学校环境,但有些学生在有约束、但拥有更多个人自由的情况下,会表现得更好,这个差异决定了家长对学校的选择。但无论学校的特色是什么,让学生在学校感到安全尤其重要,而这个安全感可能来自于他们的一些朋友将要到同一所学校读书。在择校中,要考虑这些非学术的重要因素。
Q2:大脑训练真的能促进学习吗?
A:许多商业性的进行大脑训练的电子游戏开发者声称他们有能力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并且使孩子变得聪明,但科学研究对这一论断仍持怀疑态度。然而,对于自控能力不强的孩子,早期管理功能的训练十分重要,只有这一方面的实践似乎产生了实际影响。
Q3:传统主义教育比进步主义教育更有效率?
A:事实上,很多研究分析无法得出结论——传统主义教学就是学生获得高成就的最大功臣,相反,有些研究会更青睐进步主义教学法。传统主义教育的安全性在于它只强调模仿和重复性练习,所以会受到很多低年级老师的青睐,但是因为缺乏理解导致对学科知识记忆的困难会让学生受挫。我们应该做的是在 “传统”与 “进步”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
Q4:非正式学习优于正式学习?
A:提及 “正式学习”,人们想到的是 “学校” “强迫” “计划组织” “教师主导”,而 “非正式学习”则是 “自由” “开放” “个性发展” “学习者主导”。相比于 “正式学习”,人们普遍倾向于认为 “非正式学习”是一种更好的学习方式。但无休止争论两者的优劣并不明智,我们应该结合两种学习方式的优势,两种学习方式应该倾向于合作而非竞争。
Q5:我们仅仅使用了大脑的10%?
A:这种说法是非常荒谬的。人类身体机能的运行和其他活动都需要大脑的参与,所以仅仅10%的大脑活动是远远不够的。一个人在做事情或想问题的时候,任何一个简单的动作,比如握手或读单词,都需要10%以上的大脑参与。即便一个人什么事也不做,大脑也处于忙碌状态,因为它需要控制身体的一些基本功能,比如呼吸和心率。
Q6:电视对孩子学习有害吗?
A:在信息化时代下,电视、电脑等电子产品对孩子并没有传说中那么多的危害。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对荧屏信息的接受程度是不一样的,父母要引导孩子正确利用电子产品,并从中获取有益信息。
Q7:我们是否应该根据孩子们的学习风格进行教学?
A: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一种说法:你并不是学习不好,只是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风格理论在实践中广为流行,但在心理学上却找不到对其运用的可靠证据,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个虚构的“神话”。教学要在兼顾学生差异的同时,激发学生调整自身学习方式以适应学习环境的内在驱动力,而不只是宣传所谓的 “学习风格”。
Q8:计算器经常被视为学生计算能力低下的罪魁祸首,是这样吗?
A:事实上,通过对TIMSS(国际数学与科学成就趋势调查)的分析,计算器的使用并不一定会导致数学成就低,甚至在特定教育阶段,使用计算器更有益。
另一让人惊讶的发现是,计算器的使用改变了数学的枯燥乏味,让学生对学习数学有了更加积极的态度。
Q9:学生是否应该根据他们的能力进行分组?
A:人们经常会理所当然地认为,应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给学生分组,实施分层教学。研究表明,按照学生的能力分组,对学生没有任何好处,反而会导致教育不公平。
Q10:升学率高的学校一定是好学校吗?
A:在学校中,如果学习的目的是与他人竞争,让尽可能多的人通过考试,那学校系统就无异于工厂。认知能力固然重要,但对认知能力的培养,超过培养人们解决社会问题的技能,教育就狭隘化了。因此,学校在重视认知发展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学生情绪素养的发展。
作者:杨光裕
编辑:顾军
责任编辑:许琦敏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