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度沉浸式体验快乐教学;走进“智慧论坛”“心理工作坊”学习教学新理念、新思维、新模式;通过“海上传奇之旅”“交大人文之旅”感受海派文化……今天,来自湖南省怀化市的158名乡村教师迎来了上海交通大学第十二期乡村教师公益培训项目结业仪式。
据悉,自2007年至今,该公益项目已累计培训云南、甘肃、内蒙古、青海等中西部十余个省市的909名乡村教师,覆盖近五百所学校,直接惠及学生超过10万人。让更多乡村教师了解大山外世界的变化、体验现代城市社会的发展、感悟现代教育理念的革新,正是“上海交大版”乡村教师培训项目的初衷。
有趣又不乏干货,培训课程开拓乡村教师视野
据悉,为期15天的培训课程,主要由体验式培训、专家讲座、教育观摩交流、技能提升训练组成。在培训课程设计上,上海交大既“注重创新”也“接地气”。项目希望开拓乡村教师们的视野,为乡村教师打开一扇窗。
上海交大UTJS体验式培训团队带领乡村教师们进行了两天的团队培训,团队组建、团队拓展、高空心理、毕业墙、信任背摔、穿越电网等项目;校医院院长刘金生开展急救训练课,教会了乡村教师们包扎止血及心肺复苏按压;体育系副教授朱慧芳带领乡村教师们现场体验快乐课堂教学,学习让课程变得更加快乐的小技巧;人文学院副教授汪雨申则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海上传奇-上海故事,让乡村教师了解上海的发展历程,学会了“侬好”等几句经典的上海话……
“第一次体验、第一次思考也是第一次形成经验。”湖南省怀化市鹤城区黄岩学校教师杨丽湘告诉记者,有趣又不乏干货的体验内容让乡村教师明白了团队的重要性及个人在团队中如何找准定位发挥作用。
来自安徽临泉县的“全国最美乡村教师”任影去年参加了上海交大第十一期乡村教师培训。今年回访时,她提及当地幼儿园一个三岁的孩子吃东西时噎住了,正是参加交大乡村教师培训中学会的急救知识,让她得以及时将孩子从危险中救出。“我们希望每一个接受过培训的乡村教师回到学习后,能将所学回馈学子,让更多乡村学生从中受益。”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伟明说。
受助农村学子走上服务乡村舞台
上海交大乡村教师公益培训项目还要追溯至2005年。当年,一群来自农村地区受到国家资助的上海交大农业与生物学院在校大学生组成了一个以解决“三农”问题为目标的社团——思源爱心服务社。社员们大部分来自农村,由于家境贫寒,得益于国家资助才能顺利进行学业。感恩和责任,让社员们一直在不断思考如何才能回报社会、造福乡梓,于是2007年7月,第一期乡村教师培训项目应运而生。
12年来,这份最初想要振兴乡村教育的决心以及交大人的责任感由一届届的社员们薪火相传,每一届社员都成为乡村教师培训的志愿者。
2014级农业与生物学院动物科学专业的王文豪就是其中之一,来自四川省凉山州盐源县的他,自小生活在大凉山的一个小山村。在上海的生活让他愈发感觉到家乡教育水平的落后。作为思源爱心服务社的社员,他连续两年参加乡村教师培训项目,和其他同学一起做志愿者,为乡村教师们在交大的学习提供联络、后勤、交流等各方面服务。多次的参与志愿服务,让王文豪更加坚定了自己初心。今年毕业的他,选择回归家乡,成为一名选调生,扎根四川农村基层,为乡村振兴贡献青年一代的力量。
每一年的乡村教师培训,也成为了许多像王文豪同学这样的交大青年“力行”的舞台,因为感恩责任,他们在交大校园里走上服务乡村教师培训的小舞台,因为不忘初心,他们在毕业后选择了走上服务乡村振兴的大舞台。
未来将让更多乡村教师参与进来
连续举办12年,从最初培训人数仅为50余人扩大到今年的158人,“每年的乡村教师培训,上海交大各个部门、师生员工都是全力支持。”王伟明介绍,正是因为聚全校之力,才能让乡村教师培训项目由构想成为了现实。
乡村教师培训项目开展期间,上海交大各个单位都为项目提供许多便利。生活园区和资产处利用毕业生离校与新生入学的空闲时间,为乡村教师提供了免费的宿舍;网络信息中心为乡村教师提供了临时校园卡,解决了吃饭和洗澡问题;文明办举行的各类高雅艺术演出会为乡村教师们留足门票……
“尽管今年的上海交大乡村教师培训项目已接近尾声,但未来我希望更多的乡村教师能够参与进来。”王伟明表示,上海交大乡村教师培训项目希望成为一座桥梁,连接上海的公益组织和中西部贫困地区中小学,让参与过培训的乡村教师成为爱心大使,将上海的爱心力量通过自身纽带作用直接传递给需要帮助的学校和学生。
作者:李晨琰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张鹏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图:上海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