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德广曾有一个梦想:在有生之年,资助3000名学生,而今,受他资助的学生已经远远超过这个数量
他78岁了,每天的午饭常常就是一碗阳春面,撒上五毛钱的鸡毛菜;也是他,从2015年起,就将自己退休工资的一半,捐给慈善基金帮困助学,在2010年70岁生日的时候,更是捐出了300万元“巨款”。
这个差距甚大的数字背后,是上海师范大学原校长杨德广的梦想:在有生之年,资助3000名学生。如今,受他资助的学生数量远远超过了这个数字。今天,由于多年来支持困境儿童的教育,在社会公益慈善领域作出突出贡献,杨德广获得第十届中华慈善奖“中华慈善楷模”称号。
300万元的“生日礼物”开启八年慈善路
“我们不过为每个学生拿出2000元,可是学生的妈妈拿到这些钱时,却感动得连话都说不出,直接跪在了地上。因为在西藏,一年收入超过3000元就可以脱贫。”今年初,杨德广去了趟喀什二中,在那里,他见到了资助的高中生和他们的家长。
▲新疆叶城二中学生接受“阳光优秀生”项目资助
八年来,杨德广收获了太多这样的感动,因为他,很多偏远地区的学生得以继续求学,改变命运,而这条慈善之路始于2010年,杨德广给自己的一份“生日礼物”。那一年2月8日,70岁的杨德广决定,在自己生日那天将节省下的100万元书稿费、讲课费以及卖掉一套住房的所得,共计300万元,分别捐赠给他的三所母校:南京上坊小学、南京九中和华东师范大学,用以资助部分贫困生、优秀生。
这个特别的生日礼物,只是这个特别的校长,慈善生涯的开始。
2012年,杨德广带着筹措的200万元,跑遍甘肃、四川的四所学校,看到了刚进入小学的那些“小萝卜头”们中午就着地窖水啃着又凉又硬的窝窝头,孩子们明亮的大眼睛湿润了杨德广的心,他决心帮这几所学校建立营养午餐。第二年再次前往时,杨德广欣慰地看到他们吃上了两菜一汤,却开始为他们的升学忧虑。带着32名“一对一”帮困助学名额,杨德广回了上海。
女儿、儿子、外甥女,成了第一批认领者。时隔不久,杨德广就为32名学生都找到了高中和大学学费的资助人。
2014年,资助范围扩大到新疆、西藏、青海、广西等12省市,杨德广建立的“阳光慈善专项基金”,挑选出优秀贫困高中生,每年给予2000元资助,迄今已经资助学生500余名。就在基金成立的第二年,杨德广决定将每年退休金的一半捐入基金。
▲新疆叶城二中学生接受“阳光优秀生”项目资助
“阳光慈善专项基金,一直坚持‘0’管理费,收到的每一分钱,都用在贫困学子身上。”杨德广的这句话说得掷地有声,因为除了捐赠的退休金,基金开会、杂物的所有支出,都由他一力承担。
活明白了,就是明白钱从何来,将向何去
曾有人质疑,身为老师的杨德广,如何拿得出300万“巨款”?杨德广有一本厚厚的账本,每回外出讲课所得,必在本上记下金额。从上世纪80年代的二三十块钱一节课,涨到现在两三千块钱,每一笔钱都变成了一个个数字停留在账本上,最后资助了贫困学子。
“杨老师在生活中很‘抠门’。捐出300万元、又献出一半退休金的他,在所谓的生活品质上完全没有追求。”杨德广曾经的助教、郑州大学教授罗志敏笑言,杨德广总把一句话挂在嘴上,“金山银山,一天只吃三顿饭。豪宅万座,睡觉只占一张床。”
杨德广自嘲,虽然因为讲学,常常要“飞来飞去”,可他却从未“慷慨地”买过一份机场餐。“有一次在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飞机延误了六个多小时,我本想买碗面吃,却惊讶地发现价格居然要60元。这相当于十几个贫困生的营养午餐,实在下不了手。最终还是买了一桶八元的方便面。要不是售货员解释说这种方便面加量三分之一,我连这八元都嫌太贵。”
对自己如此“吝啬”,对客人,杨德广也大方不起来。他曾宴请学生在普陀山吃饭,面对180元一斤的鱼,杨德广厚着脸皮提出,实在太贵别吃了,“最终,我花20元请学生吃了顿盒饭。”
杨德广不是没有钱,只是他觉得,钱应该用在更值得的地方。
这些年,杨德广收获了如潮的赞誉,还先后获得“上海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十佳好人好事”“上海市慈善之星”等称号,在2014年更是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接见。对他来说,这些荣誉让他高兴而骄傲,但华师大一位心理学老教授的一句话,却真正说到了他的心里,“老杨啊,你的事迹我看到了,我觉得你做得对。你活明白了!”
活明白了,杨德广细细地掂量着这句话,豁然开朗,“我终于知道,作为一个平凡的农民儿子,我赚到的钱来自于社会和人民。当年,我怀揣着3块钱,从南京来到上海,如今,我把社会给予我的财富,还给了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活明白了,就是明白钱从何来,又将向何处。”
慈善的最大财富不是金钱,而是传承的精神
江冬冬今天进入同济大学读博,而他的弟弟江录春也已保送上海交通大学硕博连读,他们也曾得到杨德广的帮助。
两兄弟的父母是上海师范大学的清洁工和保安,贫寒的家境让他们当时打算放弃深造,“我们读完本科,就应该开始工作挣钱。”江冬冬说。然而看着二人优异的成绩,杨德广毅然拿出两万元,分赠两兄弟,资助他们完成学业。“只要他们刻苦学习,报效祖国,我不用他们任何回报。”杨德广说。
因为这样一份赤诚,杨德广在例行捐赠之外,还常常随手帮助身边的人,那些人可能是他的学生、他的同事,甚至是他隔壁病床雇的护工。他的无私奉献更是影响了身边人。
2013年,当杨德广带着32名“一对一”重点资助对象的名单回来的时候,年逾六旬的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翁敏华教授赶来认领了两个名额,“我要挑选两张没有错别字的申请表。”翻遍了30多位受助学生的基本情况表,翁敏华终于选定了一男一女两名学生。然而两个月后,惊闻翁敏华罹患恶性肿瘤,杨德广急忙上门探望并劝她放弃资助,此次他得到了否定的回答,翁敏华说:“生命有限的情况下更要多做善事。”付出这么多,杨德广从未被自己感动过,可是他人对慈善的坚持,让他看到了播种慈善的希望。
▲杨德广为新疆叶城二中学生签名题词
如今,阳光慈善专项基金已经收到捐赠善款301万元,其中有企业、商人,还有受过杨德广恩惠的普通学生:这些已经毕业的学生几个人凑五千元,“认领”一个贫困学生;还有一位学生将工作的第一个月工资全部献出……
杨德广就是一位“园丁”,他不仅播种知识,更是将慈善之心和无私之爱播撒到了众人的心里……
作者:郝梦夷
编辑:金婉霞
责任编辑:顾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