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上海老师们的教师节政策“大礼包”来了!
今天上午,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联合印发《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坚持将提高教师地位待遇作为推进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关键之举。
今年1月20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正式印发。据悉,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以党中央名义专门印发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文件。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文件精神,上海下发的《实施意见》是本市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性文件,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师成长发展规律,着力营造更加优越的从教环境,努力形成优秀人才争相从教、教师人人尽展其才、好教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
《实施意见》指出,坚持将提升思想政治素质和强化师德师风作为推进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首要前提。要制定教师教育教学行为规范。倡导教师义务为学生补缺补差,严禁教师组织、推荐和诱导学生参加校内外有偿补课,严禁教师为校外培训机构和他人介绍生源、提供相关信息。
提升专业素质能力,是推进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核心任务。《实施意见》明确——
在基础教育方面,重点把好教师职前培养、教师准入、在职培养培训等关键环节,推动市属师范院校创造条件进入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范围,提高师范类专业生均拨款标准,完善中小学(幼儿园)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深化实施团队发展计划、“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
职业教育方面,构建职业教育教师能力标准,加强双师型队伍培养,鼓励职业院校设立大师工作室,聘请行业能工巧匠、管理精英等担任特聘教授或导师。
高等教育方面,深化实施高校新教师岗前培训制度、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工程和高校教育教学教师激励计划等,加大高校人才引育力度,启动上海高校青年英才揽蓄工程。同时,把民办教师队伍建设纳入教师队伍建设整体规划。
《实施意见》还专门提出,将把教师信息化和国际化摆到重要位置。深入推进大中小幼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养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专业发展、教学创新和学生学习指导的意识和人技协同能力,提升信息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积极开展教师教育国际合作交流,建立大中小幼教师国(境)外研学机制,积极推动教师出国(境)研学,支持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教师教育国际交流合作。
将完善管理体制机制作为推进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重要抓手,上海将完善公办中小学(幼儿园)机构教师配置标准,加大编制统筹力度。深化中小学校长职级制度改革,动态调整特级校长、特级教师评聘比例,促进特级校长、特级教师流动。出台基于高校分类管理的教师配置标准,鼓励高校建立教师动态配置机制。进一步下放职称评审权,提升学校发展与职称评审匹配度。
根据 《实施意见》,上海将建立健全教师工资收入保障机制,建立适应本市教育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深入开展上海市教育功臣等评选表彰活动,建立健全教师荣誉体系。上海将优化教育经费支出结构,确保教师待遇稳定增长。强化督导评估,把教师队伍建设情况作为对各区、各高校教育综合督政和绩效考核的重点内容。
【亮点解读】
【亮点1】收入分配机制改革体现教书育人导向
董秀华(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 )
研读上海《实施意见》,会发现其与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文件精神保持高度一致,同时又充分考虑了上海的区域实际和时代特点。
《实施意见》将重点改革任务细化为工作推进的具体举措和行动策略,提出设立若干标准和指南等一系列可行、可见的工作抓手,将有助于实施意见的扎实推进。诸如健全教师工资收入保障机制、建立教师荣誉体系等做法,则充分体现了政府规范管理与服务保障并举的管理服务定位。
直面新时代信息技术对教育和教师的深刻影响,《实施意见》呼应教育深化综改、实现内涵发展的根本需要,强调主动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挑战,强调教师信息化综合素养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提出诸如深入推进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实现人技协同,并将优质数字资源建设视同学术论文发表纳入学术成果认定、职称晋升和荣誉评定等具有引导性的举措。
《实施意见》将从根本上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和积极性。
教师最关切的事项,通常包括专业发展的通道与机会,工作价值的体现与被认可等。《实施意见》针对高校教师最关注的高级职称比例设定事项,提出探索高水平地方高校专业技术职务岗位结构比例从数量管理调整为标准管理,并逐步推进,体现了人才评价理念的根本变化。从常模参照向标准参照的转轨,将从根本上激发教师作为专业技术人员追求专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实施意见》提出收入分配机制改革要体现教书育人导向,要完善适应高校教学岗位特点的内部激励机制,建立符合专职从事教学人员职业特点的绩效工资分配办法,也必将引导和激发教师将更多精力投入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中。其他诸如成果转化奖励收入、竞争性科研课题收入等不计入绩效工资总额基数等规定,也将进一步激发和释放高校教师的科技创新活力。
【观点2】改革新政为高校人才队伍建设带来制度红利
钱飚(复旦大学人事处处长)
《实施意见》吹响了上海市对标新时代要求推进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集结号,也为高校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送来了制度红利。其中,实施青年英才揽蓄工程、下放地方高校职称评审权等举措,对于充分发挥高校主体作用,提升引才育才谋划力和系统性,激发教师队伍活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对标文件要求,复旦大学将进一步发挥高校人才积聚优势和创新主体作用,着力营造“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引才育才生态环境。
实施引才聚才新计划,复旦重点实施“卓越2025”人才引进计划,坚持一流标准,瞄准“高精尖缺”,按照抓重大、抓尖端、抓交叉,强优势、补短板、布前沿的导向,充分对接国家和上海市各级各类人才计划、重大工程,充分利用校内高水平交叉平台和研究机构,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加强高峰人才引进谋划,构建面向全球的引才聚才网络。
学校将创新引才模式,完善以光华青年论坛、组团式赴海外招聘、教师和海外校友推介为主要渠道的高层次人才引进常态化机制;加大资源投入,落实院系人才工作资源包,完善保障机制,推行权责统一的目标责任制度,强化宏观指导、科学决策、综合协调、督促落实,以更高站位谋划人才布局,以事业平台集聚一流人才。
复旦正大力为人才营造创新有平台、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协作有团队的事业发展环境。学校坚持分类指导、分类评价原则,分别制定人文、社科、理学、工程技术、医学人才评价标准,防止“大水漫灌”、搞一刀切;突出品德、能力和业绩评价导向,全面实施以综合评价为基础的“优秀代表性成果评价机制”,打破青年杰出人才在高级职务评定中对任职年限和资历的限制,制定专门办法、单列青年杰出人才正高级职务晋升通道,营造使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制度实施两年来,已有8位青年人才通过该渠道获得晋升。
复旦还构建了“大师+团队”创新模式,围绕建设任务,大力支持以“知名专家+重点学科+重要平台+重大方向”为主的创新团队建设,完善团队引进模式,鼓励跨学科交叉协作,通过制度创新加强专职科研队伍、项目制科研队伍、博士后队伍多元体系研究团队建设,促进原始创新。
【观点3】加强顶层设计,构建覆盖面广的正向激励体系
汪小帆(上海大学副校长)
《实施意见》)指出,要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和师德建设。上海大学的主要做法是以师德师风建设营造教书育人氛围。学校以制度建设为主要抓手,出台《上海大学教师师德行为规范》,将师德行为作为教师职务聘任、岗位聘任、评优评奖、绩效评价的重要内容,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同时,结合主题教育、评优评奖,构建覆盖面广的正向激励体系,营造教书育人的文化氛围。
《实施意见》中指出,要加大高校人才引育力度,深化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创新团队建设就是本市落实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有力的尝试。上海大学在创新团队培育和发展过程中,积极配合、落实有关建设上海高水平地方高校创新团队的文件,不断探索团队建设的机制创新,扎实推进创新团队建设。
2017年9月,上海试行高水平地方高校创新团队收入分配机制。上海大学首批入选上海市创新团队32个,其中:战略创新团队12个,重点创新团队20个,涉及635名教师,其中校外成员38人,校内人员597人,占全校专技人员的15.9%,专任教师的20.2%。
经过一年试点,学校创新团队在高水平大学建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深入推动了工作业绩与考核激励之间联动机制。创新团队实行目标管理,按照团队目标任务要求进行考核,收入与业绩绑定,采用“预发+结算”的方式兑现团队收入。坚持以品德、能力和绩效为分配主要依据,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重点激励在教学科研中取得突出业绩的教师个人和团队。
创新团队的建设坚持人才培养导向,通过合理设置创新团队建设绩效目标,将重视本科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教书育人与科学研究有机统一起来,通过团队发展模式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团队带头人一般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创新精神,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具有较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创新团队中40周岁以下中青年人才一般不少于三分之二。在团队带头人的带领和统筹推动下,中青年教师有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和上升空间,从而在教学和科研上都能有较快的进步。
可以说,创新团队有力促进了学校的高水平学科建设。创新团队面向国家和上海市重大战略和科学前沿,服务上海市经济发展,主持承担国家和上海市重大建设任务,促进相关科技成果转化,目标是建设世界一流和国内一流的教学团队、学术团队和研究团队,在某一学术领域产生重大影响力的成果,引领所在学科的发展,同时为学校相关学科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观点4】突出师德师风建设,聚焦高水平再出发
吴凌昱(上海市普陀区教育局党工委书记)
《实施意见》对提升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全面强化师德师风建设,从加强教师党支部和党员队伍建设、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建设和师德建设、提升育德意识和能力以及规范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和具体举措。普陀教育系统在区委、市教委的领导和支持下,近年来,始终把师德师风建设放在培育时代新人的首要位置。师德师风建设要坚持政治定力、教育自信,遵循教育规律。
面对“育人还是育分”“选人还是选分”的现实困境,应该坚持全程、全员、全学科育人,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在教师队伍建设的全过程,育德能力提升工程重点由关键少数党员领导干部向全体政治教师和德育骨干延伸,由主导学科教师向全体学科教师延伸,由党员骨干教师向团员青年和高中优秀团员学生延伸。
师德师风建设是长期任务,必须健全完善长效机制。我们形成了师德师风建设联席会议、12345热线及信访每周研判、“一月一查”、政风行风监督、两代表一委员评议、第三方社会满意度测评、师德师风问题约谈制度、通报问责制度、激励表彰机制、教育与党建融合督导等十项制度机制。
《实施意见》的出台,标志着新时代上海教师队伍建设有了新的师说、新的任务,也激励普陀教育在“优质化、信息化、国际化和人才强教”发展战略引领下,进一步认清使命责任,在教师队伍建设上作出新的思考和行动,为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终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让教师成为最受尊敬、最受羡慕的职业。
根据最新的意见要求,加强教育系统“一校三中心”建设,形成强化教育培训、研究、督导、服务功能的党建工作新格局,结合区十三五教育规划中期评估,更高质量落实十三五人才专项规划,制定第五轮教师专业发展团队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更好推进教育强区和教育现代化建设。
在完善教师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培养培训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在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师人才梯队、加强骨干教师培养、促进优质教师资源共享上下功夫,打响一校名师与全区全市乃至长三角、滇黔藏等对口支援地区共享的上海教育品牌,推动教师走在改革前列,塑造敬业奉献、开放共享、现代教师新形象。普陀区教育局与阿基米德FM广播平台合作,联合开发了“名师E课”共享精品课程直播栏目,2017年以来,共计开讲569节课,包括29名特级教师、特级校长在内共近500名教师参加,充分运用新媒体平台,在共建共享共育过程中倡导公平、公益、公开、公认的教育质量观、教师观和评价观。
要强化高端引领,推动名师名校长率先示范,走在改革最前列。普陀区已形成了一支由1000名区级骨干教师、200名市名师后备人选或市级骨干教师组成的骨干教师梯队,全区正高级教师8名、市特级教师25名、市特级校长(书记)10名(不含正在公示的4名)。优秀的教育人才队伍为推进全区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快教育强区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观点5】让优秀的人“入队”,让“入队”的人更优秀
李百艳(上海市建平实验中学校长)
《实施意见》不仅充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中央意见》)精神,而且突出了上海城市特点,具有鲜明的卓越导向——让优秀的人“入队”,让“入队”的人更优秀,让教师有获得感,让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
上海《实施意见》中提出“聚焦高水平再出发,打造世界一流的教师队伍”,建立“系统、科学、完备”的教师专业发展体系”。明确了到2022年与2035年两个时间节点,上海教师队伍水平达到“全国知名”“具有国际影响力”“国际一流水平”。毫无疑问,这样的上海品位主要是基于上海教育质量的总体高水平提出的。
上海一贯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实施“双名工程”,开展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建设各种层次的培训基地,为高端教师的培养搭建出国研学、“讲台上的名师”、著书立说等展示与交流平台,一年一度开展暑期校园长大培训,交流展示项目研究成果,聚焦教育重点、难点、生长点……十几年来,全市培养了一大批名师名校长,提升了上海市整体师资队伍水平。
《实施意见》当中最让人心动的还是开放灵活的培养管理机制。市、区两级教师教育平台、两级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设、深化双名工程,“高峰计划”“攻关计划”“种子计划”“跨学科、跨校、跨区域”团队建设等灵活的“满足教师个性发展”为导向的培训机制,让我们特别期待教师专业生活的丰富多彩。
而与之配套的优化中小学教师配置岗位标准和机制、完善校长和教师专业发展机制、提高教师地位待遇等举措,以及教师工作联席会议,鼓励社会团体、企业单位、民间组织出资奖教等灵活的制度,使教师内在职业精神的焕发与外部人事政策的支撑相互作用,必将带来教师职业认同感与职业魅力的提升,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一种职业不再遥不可及。
【观点6】立德树人,做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廖青(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18年新教师)
最近,上海市委、市政府《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简称《实施意见》)出台,这让我们感到很振奋。作为一名党员新教师,同时肩负培养师范生的任务,我时常感到责任重大,这份实施意见更加具体、更有针对性地指导我如何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让我对教师未来发展的前景倍感鼓舞。
在全面深化市属高校新教师岗前培训制度的同时,上海还加大对师资博士后的培养力度,为教师队伍建设做好人力资源储备。我本人即在学院前辈的大力推荐下,选择进流动站做师资博士后,现在已经顺利出站和留校,事实证明,师资博士后制度大大加速了我的专业成长,让我顺利实现了从博士生到大学教师的过渡。
《实施意见》提到要充分发挥师范院校专业学科优势,推动市属师范院校加快发展,创造条件进入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范围,为培养优秀教师提供支撑,在生均拨款标准、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都有具体的支持举措。这使我感到在师范大学从教更有动力,作为一名新教师,我应该充分利用所在平台的优势,在整个职业生涯中有计划、切实际地为中小学校教师队伍的培养做些事情。
《实施意见》不仅在指导思想中提出了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师成长发展规律,也在提升专业素质中明确了完善高校教师全过程培养体系的具体举措,更明确了深化高校教师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教师工资收入保障机制等制度保障,这让我们有理由相信新教师关心的问题会得到解决路径。
【观点7】不忘求学问道初心,争做“四有”好教师
孙梦依(复旦大学附属中学见习教师)
入职伊始,我读到了《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能够在职业生涯的开端读到这一份文件,我由衷地感到幸运。这份《实施意见》既使我再次深刻地感受到教师教学、育德的庄重使命,更使我坚信当初选择的正确性。
在这份《实施意见》中,我读到了国家对于教师队伍建设在师德师风和专业素养两方面的殷殷期盼,这为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从师德师风修养来说,教师的本职是育人,而一个大写的人,德才兼备,德字在先。因此,立德修身、修己律人是教师永当修行的课程。
从教师专业素养来说,虽然我是新鲜出炉的文学博士,但是开学没几天,面对课堂上学生灼灼的求知目光,我就已经感受到内心涌起的深重压力,让我只想将世间最宝贵的、最真诚的、最温暖的,都奉献给他们。
这份《实施意见》中,我还感受到党和政府对于提高教师地位待遇的深切关怀和种种努力,这些都使我备感温暖。教师是阳光下最受人尊敬的职业。我相信,这份《实施意见》能使教师减少后顾之忧,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业。身为教师队伍的新成员,我既备受鼓舞,也更感受到身处其中须承担的责任与使命。
点击“阅读全文”,可看《实施意见》全文
作者:樊丽萍 张鹏
编辑:樊丽萍 张鹏
责任编辑:李雪林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