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上海市七宝中学启动新教师培训。然而,开班仪式前一天,师徒结对名单仍迟迟定不下来,因为一位高一骨干教师“请辞”带教新人的任务,“本来就管两个班的教学,平时还有科研、教研、各种学习、考核,还要天天面对家长们的焦虑情绪,为他们舒缓心情,我连孩子家人都顾不上,实在没精力再带教新人。”校方考虑再三,无奈之下只能让教研组长“一拖二”。这个小小的插曲,折射出的却是不少教师难以名状的疲惫和无奈。
一直以来,教师都是一份受尊重、被讴歌的职业,但这些赞美声也承载着整个社会和无数家庭的高期待,以及深埋其中的高焦虑。教师可谓是身处“夹心层”,经受着不小的心理压力。上海市一份调查显示,有近二成教师由于工作、生活等各方面原因导致的心理压力和困扰,需要及时接受心理疏导和干预,以防形成严重的心理障碍。而北京市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近期完成的一项调查显示,约六成中小学教师觉得工作中的烦恼大于欢乐,七成教师时常忍不住发火;仅17%的教师愿意终生执教。
业内专家呼吁,当我们在关注孩子和家长的焦虑时,也应该关注那些和学生相处时间最长的教师们的心理状况了。
“教师主业是‘教书匠’,‘副业’是课改专家、科研能手、生涯导师、心理医生”
“工作越来越忙了。”不少活跃在教学一线的教师对此深有同感。继去年“新高考”时代开启,“新中考”接踵而来,各学段教师的工作内容和角色定位面临全新挑战——“一考定终身”变成“两依据一参考”,“三选一”变成“六选三”,新增“综评”……这些变革不但“刷新”了升学考试的形式与要求、教学的内容与目标,还对教师的知识视野、能力结构和决策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形式变化带来的第一个难题就是教学管理。一位资深高中物理教师坦言,走班制打破了原有班级授课制的格局,而“六选三”的加试规则衍生出20多种排列组合。“现在老师站在讲台上,面对的可能是来自七、八个自然班的学生,记住每一位学生的名字都几乎成了一大挑战。”
更现实的问题是工作量的显著提升。“一个老师平时要上的课至少有三类:基础课、选修课、研究课,可能还有社团课。除了上课之外,还要听课、备课、磨课、发论文、做科研、开发校本课程、带教青年教师。日常还要找学生谈心、接待家长……”随便掰着手指头数一数,压在教师肩膀上的任务不止20件,“更不用说,为了适应教育改革的要求,教师的职业角色还在不断趋于多样化。”
一位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语文教师打趣道,现在的教师必须成为“多面手”,主业是“教书匠”,“副业”是课改专家、科研能手、生涯导师、心理医生等。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撕去所有标签,教师也是普通人,工作之余,还承担着为人丈夫、妻子、父母、儿女的责任。
除了自己的压力,还要面对学生和家长的高焦虑,压力传导之下,教师更是焦虑
“我经常收到一些匿名的微信好友申请,只说自己是学校的学生,想来咨询心理问题,也不想电话或者面谈,常常微信一回就要半小时、一小时。来自家长的咨询需求也很多,昨天晚上刚刚有高三家长因为孩子沉迷游戏,来诉苦、请教,交流到夜里十点多,这在平时是常事。”七宝中学心理教师、上海市特级心理教师鞠瑞利一边翻着手机微信的聊天记录,一边告诉记者,近年来学生和家长的焦虑度都有所提高,虽说现代通信工具更便于他们和教师沟通、联系,但这也使得教师们不得不“随时待命”。
“现在我的手机里就有1000多个微信好友、100多个微信群,80%以上和工作有关。而且因为随时可能有家长、学生的信息跳出来,我的手机全天24小时不能关机,这种疲惫感和压力感,作为老师只能冷暖自知。”鞠瑞利这样说。
比起一般的学科教师来说,班主任直面的焦虑情绪和“琐事”则更多。一位高三年级班主任坦言,绝大部分家长最操心的莫过于孩子的学业成绩,新学期一开学,她发现很多学生都利用暑期培训班,提前把下学期的教学内容学完了。然而,家长仍有这种“不进则退”的紧张感,并时时影响着老师。
除了对学业、升学的焦虑,不少家长还会向老师“倾倒”很多生活化的焦虑情绪。“家长除了关心‘我们家×××最近怎么样’,还会关心孩子到底该走读还是住校、上不上晚自习、在哪里进行社会实践、晚自习上究竟干些什么,几乎每一个细枝末节家长都会关心。”一位高中教师如是说。
虽有部分地区开通了教师心理热线,但是覆盖面仍然欠缺
上有职业使命、升学目标的鞭策,下有学生家长、自我认同的压力,身处“夹心层”的教师越来越不好当了,因此,呵护教师心灵的多元‘防护网’需要进一步构建和完善。
一位中学校长坦言,其实现在越来越多学校开始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但主要对象是学生,不是“想不到”老师,而是“顾不上”。“老师在学校里已经够忙了,他们根本没有时间也没有办法经常审视自己情绪和内心。对校方来说,只能注重对教师的关怀,把校园打造得更有人情味。”这位校长还提出,其实不光一线教师,学校中高层管理者也面临着不同的焦虑和压力,这部分人群如果出现心理困惑,同样需要专业的指导。
上海市教师心理健康发展中心副主任王枫表示,当前上海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压力和问题客观存在,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躯体化身心症状、职业焦虑感和因缺乏成就感导致的抑郁心境等。但值得重点关注的现象是,很多教师在遇到心理困扰时主动求助意识和动机不足,据统计,仅18%的教师愿意主动寻求心理咨询。
2014年9月10日,上海市教师心理健康发展中心成立,并在黄浦、杨浦二区分别设立服务点,为全市在职教师提供24小时*365天全天候热线咨询服务。去年,又在长宁、奉贤二区新增了两个服务点。除此之外,中心还会定期面向全市中小学教师举办心理健康普及讲座和培训,及时送去温暖贴心的问候和帮助。
作为上海市教师心理健康24小时热线与咨询项目负责人,张菁一直活跃在教师心理健康服务的第一线。她说,每当有教师来电,电话那头就有一支由心理学研究生和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组成的接线志愿者团队,在短短几分钟内,采用倾听、接纳、共情的方式评估其诉求,并给予建议。如果在电话中无法疏导情绪,则会为来电者安排面询。但遗憾的是,当前这一热线电话在教师群体中的知晓率还有待提高。
“虽然教师这份职业具有特殊性,但其实每个人都会在职场上遇到一些心理困惑和压力。对教师来说,他们面对的是学生,所以更不能让他们把情绪困扰带到工作中去。”但鞠瑞利建议,我们的学校、社会还应积极构筑针对教师的心理支持体系,首要的第一步,就是给予他们更多理解、更多关爱,不要再让教师们无奈地说“冷暖自知”。
作者:朱颖婕
编辑:朱颖婕
责任编辑:任荃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