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日,《中国青年报》一篇关于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青年长江学者梁莹多篇论文被撤,涉嫌学术不端的文章引起了广泛关注。对此,南京大学党委教师工作部发布声明称,南京大学对此高度重视,已展开调查。
▲南京大学官方微博
根据南京大学学校官网介绍,梁莹今年39岁,为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是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计划等多个人才支持计划的入选者。其公开履历显示,从南京化工大学毕业后,她先后在苏州大学和南京大学获得硕士、博士学位,在北京大学和美国芝加哥大学做过博士后研究,并于2009年起在南京大学社会学院任教。
梁莹多年来著述颇丰,近几年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SSCI/SCI收录期刊发表英文论文50余篇,主持国家优秀青年基金项目等20余项。但在过去几年里,梁莹主动将她的这些论文从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主要学术期刊数据库删除。被“消失”的论文中,甚至包括其硕士学位论文和博士学位论文。而这些论文,曾帮助梁莹申请学位、获得研究经费、入选各项人才计划。
就在今年8月,南京大学社会学院还专门为梁莹发了一则喜讯,祝贺她获得201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据媒体报道,梁莹不仅涉嫌论文抄袭、一稿多投,有多位南京大学学生曾表示其还存在教学态度不端正的行为。
南京大学在《南京大学关于梁某涉嫌学术不端等师德问题的说明》一文中称,校方已立即责成相关部门按照规定和程序成立调查组进行调查核实。如问题属实,南京大学将依据教育部和学校相关文件规定,依规依纪进行严肃处理,决不姑息。
与此同时,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的众多学生和一些与梁莹打过交道的学者,向记者提供了更多有关梁莹教学和科研工作的疑点。其中,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社工系2014级全体18名学生曾联合向校方提交书面举报材料。此次,他们向记者提供了当初的举报材料。
根据他们的举报,梁莹在上课时处理私人事务,并表现出对教学的不屑,对学生说,“我上一学期的课还不如去外面一次讲座,一小时好几千(元)了”。她甚至说:“我现在也是身价三千万的人啊。”
一位名叫张云开(化名)的同学反映,梁莹曾表达出对教学的不屑,“我已经混到头了,没什么好怕的了”“我已经评上教授了,学校说必须每年上三门课我才来给你们上课的。”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社工系的一名学生记得,梁莹经常缺席上课,除了让自己名下指导的研究生代课,还让自己的父亲给本科生代过课——多名其他学生也向记者回忆了这一点。2016级学生李明(化名)告诉记者,曾出现上课铃响后,梁莹玩了20分钟手机才开始授课的情况。
虽然学生们反映过梁莹的问题,但直到本学期,她仍在负责社会学院社工系三年级的专业课《社会工作行政》。梁莹只在学期初去上了一节课,告诉学生这门课改成了《社会工作实验》,由助教、她的博士生负责授课。她给出的理由是,自己生了大病,要住院。
据学生们反映,为了避免自己授课敷衍的情况被学院发现,梁莹还会给学生打出高分,并“威胁”学生,谁在课程评估中给她打低分,她也给谁低分。
2014级部分学生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给梁莹打了低分。梁莹得知此事后,不仅在课上“教育”学生,还在课下威逼班长交出给自己打低分的学生名单。学生向中国青年报提供的视频显示,梁莹称:“你要把这个处理了,这个是你们引起的,我承诺了领导。”“我给你们上了课,最后背了个黑锅,莫名其妙。”
之后,梁莹调整了上课策略,让学生上台去讲,称之为“翻转课堂”,并说因为是学生授课,所以学生期末必须给课程高分,否则就是给学生打了低分。
在研究方面,作为一位人文社会学科工作者,梁莹的研究方向拓展到了跨学科领域。但有一些领域与她的学术背景相比,跨度很大。
2012、2013年,她在英文期刊《洁净——土壤、空气、水》和《环境地球科学》上发表论文《生物质废弃物快速热解产生的生物质炭对磷酸盐的吸附》和《猪粪、稻草堆肥对污泥中邻苯二甲酸酯类的生物降解》,她是第7作者和第5作者。
2011年第6期中文《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杂志,刊发了以梁莹为第二作者的论文,《多变量连续属性离散化方法》的论文。该文第一作者为侯居茌,第三作者为任长志。
发表这篇论文时,侯居茌为河北工业大学讲师,从学术期刊数据库检索可知,侯居茌的领域为行政学与国家行政管理、企业经济,与人工智能相关的论文仅此一篇。唯一发表过相同领域论文的是第三作者任长志,发表论文时为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博士后,目前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台光学技术研究所工作。
巧合的是,据梁莹的学生介绍,她的丈夫,姓名就叫任长志。
2017年,梁莹曾到国内某重点大学做讲座。在场听讲的学生陆晓(化名)向记者回忆,梁莹在讲座中讲述了自己做戒毒与老年人相关课题的细节。陆晓感到反感的一点是,梁莹对被研究者的用词极不尊重,称把他们从戒毒所或养老院“拖出来做实验”。
陆晓告诉记者,梁莹的研究还可能存在伦理问题。她在讲座中称,因为有的子女不同意老人做实验,最后她找到了一个收容“三无老人”(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赡养人和扶养人)的养老院,因为只要院长同意就好。
据陆晓回忆,梁莹曾在讲座上宣称,他们用很吓人的视频让老人回忆亲历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惨案,当时老人跪在地上哭,这样研究所需要的脑成像图片就会看起来“非常漂亮”。陆晓认为,这样的研究会给人造成二次伤害,毫无伦理可言,“基本的人性都没有”。
另一所重点大学的学生朱红(化名)也告诉记者,梁莹在该校所作的讲座中也谈及了上述内容,还称“慰安妇应该拿来做研究,给那些历史学家研究太浪费了”。
梁莹曾开展过有关老年群体反应力和抗日战争幸存者的研究。有学生告诉记者,这些课题都曾被她布置给本科生,当作课程作业,而那门课是与此毫不相关的行政学课程。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官网的梁莹履历显示,梁莹曾为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的博士后。但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谢宇主编的《知识分子》指出,芝加哥大学社会学院的一位研究员称,梁莹是2013~2014年在芝加哥大学做访问学者,而非博士后。
谢宇告诉记者,梁莹也曾向他当时所在的密歇根大学发出过访问申请,但被拒绝。谢宇说,他当时找学生看了梁莹提交的学术论文,认为其文章“粗制滥造”“不精细”,质量没有他们希望的高,所以没有接受。
当时审核论文的张春泥如今是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助理教授。她向媒体称,梁莹有一篇文章用了6种抽样方法,部分粗制滥造的论文还被她作为“反面教材”告诫学生。
从论文来看,梁莹是一位“高产”学者。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官网显示,仅2014年,以她为第一作者的英文期刊论文就有10篇。一名曾与梁莹合作过论文的学生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梁莹是国内最早的一批投入SSCI(美国的社会科学引文索引)论文写作的国内社会科学学者之一,在文献方面的积累是极深的。
他认为,梁莹不是一个有核心研究方法的学者,但她会揣测期刊编辑选题的倾向性,选择跨学科或冷门议题入手,并使用有公信力的数据库。他估计,因为选题比较新颖,且确有创新的部分,所以很受青睐,能够那样高产。他评价:“这是一种符合学术规范,但又十分有投机性质的模块化产出。”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樊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