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科技部公布了2019年度国家科技奖初评通过的项目名单,由教育部提名,上海交通大学谭家华教授为第一获奖人的项目《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的自主研发与产业化》顺利通过初评,成为进入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最终候选的三个项目之一。
继2014年中海油牵头的《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研发与应用》(海洋石油981)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以来,船舶与海洋工程行业有望再度获得这项最高奖励。
曾经关注南海造岛新闻的人应该都知道,项目名字里的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就是指以“天鲸号”挖泥船为代表的造岛神器们,“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正是拜它们所赐。而且,这也是我国实施出口管制的装备(详情请参见商务部、海关总署2017年第28号公告《决定对挖泥船实施出口管制的公告》)
“天鲸号”绞吸式挖泥船因为在南海岛礁建设中的超强能力,而被全世界知晓,这是上海交大船舶设计研究所于2010年完成的第二代绞吸式挖泥船。
早在2000年前,我国并没有独立设计和制造这类特种船只的能力。即便疏浚长江航道,也是国外进口整船,外方给什么,我们才能买什么。而且,外方只向我国提供整船,根本无从得知其设计机密。1966年,我国从荷兰引进自航耙吸船,这还远不是当时最先进的船,但是中交天津航局花费折合4吨黄金的高价,而这还不是当时最先进的船。
2008年奥运会前夕,首钢集团要搬迁至曹妃甸,必须尽快建设人工岛。
当时的天津航道局预算数亿元人民币购买德国船。但对方的设计建造时间无法满足搬迁要求。不得已之下,天津航道局找到上海交大船舶设计研究所,让他们共同参与设计,此时研究所的相关经验是0。
合作中,当时的研究所所长,项目负责人谭家华教授发现,外方设计有明显缺陷,但是让对方修改方案却非常困难。上海交大船舶研究所硬着头皮接下了这个“烫手山芋”,并签下了“生死状”,自己改方案。两个月后,他们交出了“交大方案”。这条船在首钢搬迁任务中,按时、按质地完成了任务。“天狮号”的设计费用比外方便宜了至少一半。“‘天狮号’诞生时,我们的设计还只是一支笔,一把尺。”谭家华说,但是“天狮号”的设计成功,让我国的特种船舶设计第一次有了“中国方案”。
在过去的20多年中,因为他们设计的是特种船舶,所以不能公开亮相。2018年改革开放40年表彰,设计团队负责人,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谭家华和团队第一次面对公众领奖。曾经的“天鲸号”设计团队,已有两位设计者离世。
“即便什么也没有,我们也得做自己的设计,否则一辈子都要受制于人。”
但是,在团队刚刚开始进入这一领域时,没有人相信中国可以自己设计、制造特种船舶,更不用说,形成自己的技术参数和标准。当时大型绞吸式挖泥船的整船设计、关键设备及相关技术都集中在欧洲。而且大型疏浚与填埋工程,主要也是被世界上五、六家拥有大型绞吸挖泥船的公司垄断。
直到上海交大船舶设计研究所完成了“天狮号”。当时,船东还举行过一次比赛,“选手”包括所有进口船只和“天狮号”。最终,“天狮号”以单次工作时间最长,绞吸挖泥数量最多而名列第一。“天狮号”总设计师顾敏童说,“天狮号”的研制成功,在我国绞吸挖泥船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它使我国大型绞吸挖泥船第一次有了完整的“中国设计”。
“天鲸号”是2006年开始筹划,2010年完成建造。当时为了造“天鲸号”,招商重工特地在深圳造了船坞和船厂。德国人去参观的时直言,绝对不可能造出来,技术难度太大。
最终2007年开工,2010年“天鲸号”就参与了广西方正港建设,在环境恶劣的情况下绞挖礁石,毫无压力。
现在我国绞吸式挖泥船的技术已经在全世界处于领先水平,“天鲸号”就是全世界排名第三,亚洲排名第一的特种船舶。而完全由我国自主设计、自主制造的“新海旭号”也已经投入服务。现在,团队正在推进新的基础研究,比如深水采矿的定位问题等,新的特种船舶也在研制之中。
关于产业化——如今国内都在强调自主研发,实际上产业化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如果不计成本,很多技术与设备国内是能研发出来的,但是要么没法实施大规模批量化生产,要么大规模批量化生产不具备经济性。而国产挖泥船项目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不仅实现了自主研发,还实现了批量生产。
不但在挖泥船的性能上毫不逊色,价格还远低于国外厂商。如此一来,便实现了对国外挖泥船(以荷兰为主)的全面替代,还让我们有底气对挖泥船实施出口管制(详情请参见商务部、海关总署2017年第28号公告《决定对挖泥船实施出口管制的公告》)。
可以看到整个项目汇聚了国内船舶专业的数个主要高校:上海交通大学、江苏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汇聚了国内船舶设计、疏浚装备领域的各大科研设计院所:七零八研究所(船舶总体设计)、七一一研究所(船用设备)、中交疏浚技术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疏浚设备);汇聚了国内几乎所有擅长制造挖泥船的船厂:振华重工、文冲船厂、招商局重工、海新船舶重工;还汇聚了国内各主要的挖泥船用户:天津航道局、上海航道局、长江航道局等。
产学研、上下游,一应俱全。用当下流行的话来说,就是协同创新的典范。
从实际的意义上来说,意味着产品研发成功(高校+科研院所),产品批量化生产(各大船厂),并得到了批大规模应用(各大航道局),产品用起来还不错(南海造岛,国内各大港口航道建设,国外一带一路沿线港口建设,如瓜达尔港)。
在这份名单里,上海交通大学是第一获奖单位,上海交大船舶专业的谭家华教授是第一获奖人。
从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航母总设计师朱英富、深潜器“蛟龙号”总设计师徐芑南,到国产挖泥船的第一完成人谭家华教授,船舶领域的大国重器从未少掉交大船舶人的身影。
南海岛礁作为祖国大地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此番将科研成果用在南海造岛上,真正是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落到实处。
隐身核动力潜艇、核动力航母、LNG运输船、豪华邮轮、南海可燃冰开采这些有望获得科技进步特等奖的领域值得船舶与海工行业的同仁去奋斗。这大概也是为何有些同学明知船舶行业就业不好,依然坚决选择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的原因。对于梦想为国家富强做出贡献的同学来说,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有太多事情可做。
作者:姜澎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姜澎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