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97、198,时间到……”上午9点,上海市金山区朱泾小学二(1)班的小王同学在室外广场挥汗如雨,一个接一个,飞速甩动跳绳。“爷爷,我完成今天的体育锻炼目标啦!快帮我上传打卡视频,我要获得雷锋币和雷锋奖章!”暑假开启一个月以来,这样的“体育锻炼打卡”已成为小王每天乐在其中的“必修课”。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学校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着力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推动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上海,从2019年起上海市教委就组织实施了“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试点工作,旨在加强体育课和课外体育锻炼,实现校内校外、课内课外体育联动发展,实现校内校外一体化的体育教育模式。
“我们不仅在学期中组织学生积极锻炼,在周末、节假日、寒暑假也引导学生线上打卡,为学生设计多样化、趣味性、可持续的体育活动,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和安全贴士,确保‘放假不松懈,锻炼不打烊’,帮助学生增强身体素质、培养体育精神、习得终身技能,全面落实‘健康第一,全面育人’的办学理念。”朱泾小学校长干勤欢表示。
信息化赋能,家校社协同助力天天锻炼
周一至周五,“每天锻炼一小时”可以通过课内体育锻炼及体育活动得到基本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难点在于双休日和寒暑假如何在校外、课外落实。几年来的试点实践表明,线上网络技术与线下体育活动的有机融合,可以巧妙化解这一难题。部分学校巧用信息化平台和运动App,布置基础性体育作业和个性化体育作业,不仅增加了作业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的练习兴趣,同时也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素质的薄弱方面。相应地,体育老师也会提出针对性的锻炼建议。通过线上运动,实现了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运动,乐于运动。而教师的居家锻炼视频,为学生提供了更清晰、直观的学习影像,增加了锻炼的延续性。
作为上海市“每天锻炼一小时”试点区,金山区的朱行小学,就借力金山区“我们的孩子”体锻申报平台和“天天跳绳”移动端平台,通过体育教师先行试用、班主任培训学习、学生家长实际操作,督促学生在校外每天锻炼。孩子们在“天天跳绳”App上学习丰富多样的体育动作并进行质量评估,通过平台进行体锻申报,促成相互学习的良性竞争,营造全员运动的浓厚氛围,在提升自身运动兴趣的同时,也养成了良好的锻炼习惯。
以雷锋精神为特色的朱泾小学多方联动出谋划策,与相关公司展开协作,设计了线上体育课程,并定期开展运动视频和照片征集,在保障孩子活动质量的同时,运用微信公众号将学生体育锻炼的成果通过后台定期推送到家长手机端。当孩子们看到自己运动的视频被大家夸奖点赞时,内心会产生积极的正面反馈,更加愿意主动分享自己的锻炼日常,将体育运动继续坚持下去。同时,朱泾小学还立足“雷锋精神学校”特色,将“校外锻炼一小时”与争“小雷锋奖章——阳光生活章”有机结合。通过差异化评价、后进生激励、校园体育小擂台设置和雷锋币心愿兑换等小活动,指导学生在体育锻炼中积累正能量,实践雷锋精神。
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落实,需要政府、学校、家庭、社区多方一齐发力,协同确保改革推进。
这个暑假,朱泾小学三(2)班的小李同学对每天的运动锻炼充满动力。“之前每次假期都感到很无聊,现在不仅每天能和爸爸妈妈一起户外锻炼,还能做记录、刷排行,真的超级有趣!”小李说。对此,小李的妈妈也发自内心地表示支持:“之前孩子放假在家抱着手机玩,不爱动也不好好吃饭,我和他爸爸怎么说都没用。自从学校布置了体育回家作业,孩子比以前更爱动了,锻炼动作也做得越来越有模有样,每天都盯着让我帮他上传锻炼照片,刷运动排行榜。每天和孩子一起运动,亲子感情也越来越好了。”在干勤欢看来,家校联动能形成教育合力,为教师、家长、孩子搭建起沟通的桥梁,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热情、培养学生运动习惯、活跃体育锻炼氛围,也增进了家庭亲子及成员之间的关系。
如今的上海,已有数以万计的学生像小李一样,保持着天天锻炼的好习惯,无论是在学校、家中还是社区,无论是上学日、双休日还是寒暑假,他们都会根据自己的运动节奏和习惯,每天通过自主锻炼,出上一身汗。而在这背后,离不开上海各区的默默支持——从拓展运动场地到引入社会资源,从丰富活动内容到促进家校合作,让学生在无形间养成了“我爱运动”的好习惯。
多资源衔接,让运动不再局限于校园
如何有效挖掘社会资源,运用丰富多彩的校外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课外锻炼的机会?教育界始终在思考。笔者注意到,不少学校积极引入校外社会专业力量,为“每天锻炼一小时”提供多样条件。积极盘活场地资源,从校内到社会不断拓展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渠道,结合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的契机,使学生的锻炼不再局限于校园,而是走进社区,走进社会运动场馆。此外,也通过活动整合,结合夏令营和冬令营,使得学生课外锻炼项目化。
位于宝山区的萌洁羽焰俱乐部,其羽毛球运动项目深受周围11所中小学的学生喜爱。2022年10月,俱乐部成为上海市中小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校外机构常设锻炼点,为各学校学生提供便利的训练条件和训练时间。在课外一小时的锻炼活动中,专业教练团队帮助学生训练正反手颠球、正手发高远球等羽毛球基本动作,根据年龄分班分组,从简到难分层教学,为零基础的学生打好基础培养兴趣,为有基础的学生进行针对性提高,让学生们锻炼自身协调性、灵敏性、爆发力等身体素质,同时在运动中提升专注力、促进生长发育、提高身体免疫力、增强抗压能力、锻炼过硬的心理素质。在2023年宝山区阳光体育大联赛羽毛球比赛中,多位同学凭借着“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运动积累,代表各自学校在该项赛事中取得佳绩。不仅如此,俱乐部还针对少数自闭症学生群体专门设计了公益羽毛球课程,尽可能让每个参与的学生都学有所获。
另一方面,不少学校也依托周边区域高校资源,着力打造高效性、多样性、特色性体育课程。上海交通大学附属黄浦实验中学充分利用高校优势,积极依托临近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场地及教师资源,开展多样化体育课程。空间上,利用高校场地资源弥补自身场地不足劣势,使学生们能在标准化场地体验竞赛的乐趣;课程上,“懿嘉汇”青年教师与交大医学院开展深入课程合作,借助高校教师资源开展“健康大思政”系列理论课程;项目上,结合学校射箭、篮球等传统优势项目,与高校教师合作建设体育“一条龙”人才培养体系,打造培育特色体育项目,以体培人、以体启智、以体育人,为学生全面发展开辟更广阔的舞台。
阳光下成长,强身健体亦助益身心
体育素养,是每个学生的核心素养之一。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提升是保障未来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想要全面落实体育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每天保持良好、规律的体育锻炼,不可或缺。而和小学体育的兴趣化有所不同,进入中学后,面对中考压力的学生需要在丰富多样的运动项目中尽快寻找到真正适合自己且能快速提高的体育项目。
对于腼腆的小董同学来说,跳绳是一项枯燥、简单的运动,但接触花样跳绳短短几个月后,她就改变了自己的想法。专业老师的技能给她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新颖的授课方式更是让她对花样跳绳产生了兴趣。一学期的训练下来,她的运动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与同学间的沟通能力也不断上升,在校运会上的展演更是让她自信心爆棚。
身为上海交通大学附属黄浦实验中学的一名新手班主任,沈吟丰老师对于班里这些孩子的变化深有感触:小葛同学在班级中上课时经常离开座位、发出怪声、故意损坏公物等,但对篮球非常热爱,不仅参加篮球社团课,作文中也常常描述他打比赛的情景。此后在体育课堂中,沈老师采用游戏竞赛法、小组合作法、情景创设法等,以篮球为中心,展开多种练习,激发了小葛同学的兴趣。一段时间以来,小葛同学不仅身体素质更好,课堂纪律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黄浦实验中学校长周峰看来,作为学生体质与体育技能修养的绿色通道,“每天锻炼一小时”为学生的终身运动奠定了良好基础;作为培养学生体育品质修养的良好途径,“每天锻炼一小时”实现了“以体育人”的价值理念;作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有效手段,“每天锻炼一小时”在健强学生体魄、陶冶学生情操的同时,也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责任编辑:王星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