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电机学院是一所致力于培养“卓越现场工程师”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1953年学校因产而生,肩负着为机电工业输送急需人才的使命而成立,在服务新中国产业开局过程中形成了产学结合的鲜明特色;与改革开放的大潮同频共振,学校随产而进,始终与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同呼吸、共命运,逐步凝练出“技术立校,应用为本”的办学方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学校偕产而兴,主动融入临港新片区战略布局,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储备人才,积极探索产教融合牵引的高质量发展新路。
回首70年办学之路,学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抓住人才培养这个核心,为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能适应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用行动诠释“制造强国”初心使命,书写“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忠诚担当。
构建“三双四共五对接”协同育人模式
近年来,学校充分发挥背靠电气行业的办学传统,先后与上海电气、中国重燃、临港集团等行业头部企业深度合作,把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企业需求侧进行全方位融合,围绕“卓越现场工程师”培养目标,构建以“三双四共五对接”为特点的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新模式。
构筑“三双制”协同育人共同体。校企“双院长”共建二级学院,“双负责人”共建学科专业,“双导师”倾力学生成长。通过全方位、深层次、制度化合作的有效路径,构建了学生、教师、学校、企业多方共赢的校企合作育人共同体。
细化“四共同”联合培养新路径。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建产教融合课程、共组“双师型”教师队伍、共建实验实训教学基地,实现“大作业出成品、竞赛科创出成绩、项目研究出成果”,大大提升了学生学习成效和实践能力。
创新“五对接”人才培养新格局。主动对接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建设产教融合示范高校;对接产业转型升级需求,调整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对接企业技术创新需求,扎实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对接用人单位岗位需求,深化校企共育人才培养;对接区域国际化建设需求,加快培养国际化人才。
随着《“卓越现场工程师”培养行动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近年来,学校先后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上海市教学成果特等奖等多个重要奖项。近五年,研究生的科研项目大部分来自企业实践,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工程一线问题比例达90%以上。学校学生获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创新创业竞赛、职业技能竞赛等奖项1170余项。
其中,“百万千瓦级汽轮机预扭动叶片装配工具开发与应用”获得第十五届“挑战杯”上海市特等奖;先后有2位学生获“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机械学院创新团队获“小平科技创新团队”称号;在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上,孔元元同学代表中国出征并获优胜奖。毕业生去向落实率持续30年保持在96%以上,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企业和社会的广泛认可,一批优秀校友在洋山自动化码头、C919国产大飞机制造等重要岗位做出突出贡献,“卓越现场工程师”的成长摇篮正成为学校的一张靓丽名片。
打造“一田四地”产教融合示范基地
学校充分发挥地处临港新片区的区位优势,主动服务临港新片区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设,积极为打造临港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引领区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持,积极探索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育人与创新“双轮驱动”的产教融合创新综合体,在扎根临港中谋发展、在服务临港中作贡献、在建设临港中显作为。
在深化产教融合的探索中,学校发布《深化产教融合行动方案(2022-2025年)》,初步建成了以“一田四地”为代表的高质量产教融合示范基地。“一田”即建设产教融合制度创新试验田,为临港新片区产教融合制度创新探索新路;“四地”即把学校建设成为卓越现场工程师培养基地、产教融合型师资队伍建设基地、新型研发机构培育基地、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基地。“一田”积极引领,“四地”逐次推进,有效实现了产教深度融合、协同发展,区域贡献度、全国影响力和典型示范性得到进一步彰显。
作为临港新片区首批产教融合示范基地,学校设立全市首支高校“产教融合发展基金”;成立全市首个“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工作办公室”;联合临港集团深入园区设立产教融合工作站、产业创新研究院;联合德国高校成立临港新片区首家中德合作办学机构;联合央地头部企业引进顶尖科技人才和高水平产业创新人才,并创新推进产业教授序列职称评聘;《打造上海临港新片区一流产教融合平台精准培育先进装备制造业一流应用型人才》案例,成功入选教育部2021-2022年百佳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典型案例。
当前,学校扎实推进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在重点建设工信部“第三代半导体现代产业学院”,两个市级重点现代产业学院“临港新片区智能制造产业学院”“临港电机产业学院”的基础上,又正式挂牌了“航空产业学院”。此外,“智能芯片与系统现代产业学院”等4个产业学院也在积极推进建设之中,将为临港新片区加速建设“智能制造”“大飞机园”“东方芯港”等前沿产业集群,提供全方位支持。
服务制造强国推进科技协同创新
学校主动面向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积极打造“高端装备制造与服务”学科体系,加快推进全国示范应用技术大学建设。当前建有上海市Ⅱ类高原学科、Ⅳ类高峰学科等重点学科11个,获批上海市大型铸锻件制造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大件热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一批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
近五年,学校高水平论文、到账科研经费、省部级以上获奖成果、授权专利数、科技成果转化经费等指标年均增长率均大于20%。以产业关键核心技术需求为牵引,与中国重燃共建“动力之城”研究院,与上海电气共建氢能中心实验室,与积塔半导体共建车规芯片工程实现联合实验室,校企协同开展技术攻关、协力攻克行业关键核心技术问题,取得了丰硕成果。
学校先进电机团队攻克了新型无铁芯盘式电机的设计、制造、驱控难题,开发的新型盘式电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先进功能材料团队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Science》发表论文,相关成果受邀随“梦天实验舱”发射入轨“中国空间站”实验。
大型铸锻件创新团队解决了核电主设备关键部件技术难题,开发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华龙一号”核电核岛主设备关键大锻件,助力行业破解“卡脖子”难题。
激光增材再制造团队开发出重型燃气轮机核心部件再制造技术,打破了国外换件维修垄断模式。
数字化制造团队开发的大型拼接式船用曲轴关键制造技术,推进了曲轴制造技术进步和国产化。
全资校办企业上海昂电电机有限公司开发了全国领先的中高压电机智能运维技术,在国内首次成功修复秦山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核岛主泵电机,开创关键核心件自主可控维修模式,终结了几十年来中国本土核电主泵电机需运至国外维修的历史……
九万里风鹏正举,七十载薪火相传。展望未来,上海电机学院将始终从应用型人才培养和高等教育办学规律出发,与产业发展协同共振,与区域发展融合共生,始终坚定“中国特色、上海优势、临港模式、电机品牌”产教融合特色发展道路,紧紧围绕“全国示范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目标,深入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开放兴校三大战略,以更开放的心态、更创新的勇气、更务实的合作、更扎实的作风深耕临港、抢抓机遇、勇接挑战,切实将党中央“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重大部署在学校落地见效,努力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临港新片区建设贡献“电机力量”,凝心聚力推动学校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编辑:吴金娇
责任编辑:樊丽萍 姜澎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