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秩春华秋实,书写时代华章。1993年,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改革开放中应运而生的一所民办高校,始终与国家和民族同向同行,至今为国家培养了四万多名优秀学子,书写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壮志豪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目标始终未变。
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推进学校建设成为现代职业教育发展高质量高职院校征程上蹄疾步稳、步伐坚实。
守正创新,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改革
学校始终聚焦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民办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课题,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守正创新推进新时代思政课程改革,持续构建高质量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学校发挥思政课铸魂育人主渠道作用,加强思政课程群建设。实施思政课教师能力和思政课改革创新质量提升行动,充分发挥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键课程作用。建立以综合素养课、专业课教学改革试点为主体的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完成579门课程融入课程思政。构建课程思政制度体系,以制度为引领,规范课程思政实施路径、具体举措与评价制度。学校坚定扛起培养时代新人的职责使命,2018年以来,同济大学“大手”牵着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小手”,构建一个机制,共享两个平台,建强三支队伍,形成“1+2+3”共建新模式,激活高校思政工作内生动力,并不断向相关专业领域辐射延伸。持续发挥“李占才工作室”中思政资源的聚合辐射功能,进一步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积极组织领导干部、教育专家、工匠劳模走上讲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在优化教师培养培训、建立协同备课、定期研讨上下功夫。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坚持做好学生政治思想的引领者,将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新观点、新论断、新思想融入思政课堂,增强思政工作的时代性。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职业素养”三位一体的课程育人体系,加强马克思主义工程“精彩一课”建设,在思政课中根据专业特点融入职业精神等教学内容;持续推进第六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暨团学骨干培训的实施,培养青年大学生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
图说:学校建有上海市劳模工匠育人基地
学校厚植工匠精神的职业教育课程思政建设,从思想引领、课程载体、师资建设、教学方法等方面入手,将工匠精神实践于教育全过程,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充分感悟富有时代特征的工匠精神。发挥关工委“五老”作用,学校拥有“思政名师”李占才、“上海工匠”顾惠明、“工艺大师”阴佳、“海派剪纸大师”王建中、“书法家”蒋荻等,依靠他们积极推进大学生劳动教育,打造师生喜爱、形式多样的劳动教育平台,积极构建志愿服务育人体系,《济光讲坛》专访“大国工匠”、学校原董事吴祥明,“劳模进校园”专题宣讲邀请全国劳模姚启明作讲座,引领学生发扬新时代劳模精神、工匠精神。
培基铸魂,持续推进育人品牌建设
学校坚持“五育并举”,以创建上海市“三全育人”示范校为契机,持续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打造“三圈”集聚效应,推进“十育人”体系建设,进一步深化领导体制机制、统筹协调机制、保障运行机制、共建合作机制等四大机制效能建设,形成“融合、贯通、聚焦、筑基、质量”育人五理念,坚守“爱心”、力求“入心”、下移“重心”、运用“匠心”职业四守则,教师、辅导员、管理人员协同育人的“五四三”思想政治工作新模式,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着力完善全员协同、全程覆盖、全方位融合、职业教育特色突出的育人体系,依托“上海市民办高校创新计划”做好“深化公民办高校共建联建机制 协同推进‘三全育人’长效机制综合改革”这一项目,努力形成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三全育人”特色品牌,学校《构建“三全育人”“五四三”新模式》案例入选教育部职成教司100个“三全育人”典型案例。
学校对标市级文明校园新评价体系,深入挖掘校园文化资源,不断夯实文明校园根基,在文明创建工作中促进内涵发展,进一步凝练济光精神和办学理念,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与传承创新。以建校三十年为契机,重点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建设,在厚植文化基因中凝聚精神力量。完善校训、校歌、校史馆建设,开展校史校情教育,持续深入推动“济光讲坛”等文化品牌塑造,提升济光文化的知晓度和认同度,增强广大师生爱校荣校意识、归属感和使命感,坚持环境育人、活动育人、文化育人,打造一张“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高等职业院校闪亮“名片”。
图说:学校以数字技术、土木建筑类专业为特色
狠抓内涵,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全面学习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等国家对职业教育发展相关文件,进一步找准办学定位,彰显办学特色,深化专业建设,推进“三教”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对接育人目标掀起教学改革研讨热潮。
学校持续深化专业结构调整优化,努力构建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坚持“专业发展稳定性与动态性相结合”,不断优化专业结构与布局。通过积极申报一流专业、设置新专业,努力形成包括一流专业、品牌专业、骨干专业、一般专业和紧缺专业的良好专业布局结构,现有国家级骨干专业3个,上海市一流专业2个,上海高职高专院校市级专业教学资源库2个,其中“助产专业教学资源库”被认定为示范性专业教学资源库,生产性实训基地2个,“双师基地”1个,协同创新中心2个,上海市示范虚拟仿真实训基地1个,“技能大师工作室”7个,上海市高水平高职专业群2个,上海高校市级精品课程15门,获得上海市级教学成果奖6项。学校围绕质量立校,深化内涵建设,发挥骨干专业、一流专业、特色专业的优势,实现资源共享、相互融合,辐射带动其它专业发展,不断提高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党风正、校风明、教风严、学风实”,济光品格已嵌入每一个济光人心底。作为职业教育的践行者,在面向新时代、新征程中,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持续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努力造就一支学识渊博、功底深厚、传道授业、循循善诱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学校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师资队伍发展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建立了一支数量较为充足、结构比较合理、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专、兼职教师队伍。重视加强教职工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开展“我心目中的好老师”等各类优秀教师表彰和宣传活动,选树宣传教师典型,营造良好的尊师重教校园文化氛围。健全师德师风考核评价机制,强化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考察,持续开展校内辅导员队伍建设月活动,推进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工程,成立侧重点不同的十个辅导员工作室。以三个“结合”为引领,将师德师风建设与专业能力培养相结合,加强“双师”队伍建设,现有11个市级教学团队、3位市级教学名师、14名晨光学者,一批批模范教师、优秀教师、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扎根于此,矢志奉献。
强化治理,赋能学校高质量创新发展
学校坚持把完善治理体系建设贯穿办学治校全过程,不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尤其是2019年入选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以来,学校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水平高质量高职建设,深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提高治校能力,开启事业发展新局面。
近两年是提升学校整体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重要关键点,学校完善以章程为核心的现代职业学校制度体系,健全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形成学校自主管理、自我约束的体制机制,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对规章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和执行力度,切实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增强广大师生的制度意识,促进科学管理,构建职责明确、依法治校的治理体系,全面提升学校依法治校水平。运用先进理念和技术手段,努力实现管理的开放化、信息化和标准化,进一步提高学校内部治理水平和管理效率。2020年学校获得上海市第二批市级社会组织荣誉最高等级“AAAAA级社会组织”称号,标志着学校科学管理和制度建设迈上新的台阶。
学校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强化事业发展支撑。积极推动对宝山校区、杨浦校区的资源利用、整合与优化工作,完成校园基本建设和校区布局调整,集中破解一批长期制约学校发展的难点堵点和历史遗留问题,实现学校发展又一次“提档升级”,师生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持续增强。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的理念,积极开展“文明+”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制度自信宣传教育、美化校园环境人人创、环保理念引领低碳生活等系列创建活动,并于2022年获得“上海市绿色学校”称号。
星辰大海已开启,职教绚烂谱华章。济光人仰望星空心存高志,脚踏实地稳步笃行,在职教改革的实践探索中一步一个脚印,以敢为人先的胆略,化作求真务实的情怀,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造就了一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未来,济光学院进一步推进高水平高质量发展,锚定建设“当地离不开,行业都认可,国际可交流”的中国特色高质量高职院校目标,与祖国同行、以职教济世,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职业教育新征程上创造更加灿烂的辉煌。
图说:学校结合新技术发展、产业升级需求培养人才
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校长胡展飞:
奋力开创济光学院
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
职业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高职院校来说,面对新技术、新产业发展需求,如何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智慧和力量,是当前摆在学校转型升级的重要课题。
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校长胡展飞介绍,建校三十年来,学校始终坚持高职教育办学定位,全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在探索中成长,在实践中前进。尤其是2019年6月入选“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200所中的唯一一所民办高职院校)之后,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聚焦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和任务,深化专业建设,推进专业结构优化,向着打造现代职业教育发展高质量高职院校不断迈进。
聚焦专业优势办学特色,奋力建设强特优的高职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面对科学技术发展新趋势,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样完善和夯实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体系,将其向着时代所需的“技术技能人才、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发展?胡展飞说,“我们要坚持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当强化‘精操作、懂工法、会管理、善协调、能创新’特色人才培养。人才培养体系要充分体现专业(群)优势,努力打造‘当地离不开,行业都认可,国际可交流’的高质量高水平专业(群)。”
一直以来,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牢牢把握“专业建设是立校之本,质量提升是强校之路”的发展主线,坚持人才培养体系聚焦“四度”:适应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必须要与学校定位、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需求及发展战略高度适应,保障度——教育资源和教育过程必须要保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达成度——“三教改革”、“三全育人”、治理体系及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必须要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有效达成,满意度——学生、社会、行业等用人单位高度满意,将产教融合推向深入,为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长期以来,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与多家行业头部企业在产教融合中整合优势、取长补短、携手共赢,创新协同育人模式。每个专业均有2-6家相对稳定、优质的就业实习基地,每个专业群至少拥有10家深度合作的知名企业,学校成立产教协作中心、产业学院,并与瑞金医院、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等三甲医院设置了“订单班”。学校十年来平均就业率为98.41%,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认可。
胡展飞认为,创新现代学徒制、现场工程师等人才培养模式,推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精准对接,才能真正将职业人才培养落到实处,才能真正培养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瞄准产业转型升级,以教育数字化转型赋能专业建设和课程技术创新发展
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着重对数字媒体技术、数字化设计技术、数字化建筑工程技术、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人工智能等方面的教材、教法和教师进行创新改革,把真实的工作场景和环境“搬”到校内实训室,设置以实带虚、以虚助实、虚实结合的教学课堂、学习课堂、实训场所和实习岗位,使学生在数字空间内的职业情境中真操实干,锻炼自身的专业技术技能。
胡展飞表示,专业建设应当紧扣信息化、数字化,对课程体系、学习方式、教师角色、评价体系等进行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升级,要将虚拟仿真实训基地打造成集教学、实训、培训、竞赛、科普等功能于一体的职业教育综合性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共同制定虚拟仿真教学标准、培训标准和课程标准,共编新形态虚拟仿真优质教材;创新构建与数字时代、虚拟仿真技术相契合的职业教学与职业培训模式,形成适合数字化教育模式和智能化岗位需求的新型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在数字技术应用、数据分析与挖掘、智能化系统开发等方面的能力,以适应数字化产业的发展需求。
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姜富明:
聚焦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图”
把好高质量发展之“舵”
近年来,国家颁布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等围绕职业教育发展的相关制度文件,如何真正贯彻落实文件精神,进一步找准办学定位,彰显办学特色,是民办高职院校都面临的时代之问。
姜富明表示,近年来,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一直紧扣“提高质量、提升形象”两大任务,坚持党政共谋发展、同频共振,坚持依法治校、特色立校,聚焦工匠人才培养,强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构建协同育人共同体;坚持人才强校战略,严把师德师风、课程建设等重要事项的政治关,促进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升学校“强特优”教育核心竞争力,努力走好民办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之路。
坚持多维度、多层次、立体化的“三全育人”
姜富明表示,针对职业教育发展陆续出台的系列文件,是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划图”“设计图”“施工图”。学校党委充分认识到,现代职业教育对服务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价值作用,在深入探究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拓宽视野、统筹谋划,把坚持党的领导、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政策融入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
特别是学校坚持多维度、多层次、立体化的“三全育人”制度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技能支撑。
以人才优先发展的“先手棋”带动学校事业发展的“大棋盘”
“新时代教师要做‘四有’好老师,做学生的引路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姜富明认为,打造高质量师资队伍,夯实学校发展基础,要努力做到“三个结合”。
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注重聚焦人才战略,不断强化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成效,抓好师资与人才培育提升相结合,对师资提出更高标准,聘请行业企业领军人才、大师名匠兼职任教,在“双师型”和“双师”结构两方面双管齐下,整体推进教师队伍建设;抓好师德师风与专业建设相结合,师资队伍建设师德为先、能力为重,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的楷模。实行师德失范“一票否决”;抓好政策引导与制度保障相结合,以新时代职教要求,解决队伍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加快人事制度改革,形成支撑高质量师资队伍建设的制度体系。
做到“五个坚持”,让职业教育从“大有可为”变为“大有作为”
下一步,职业教育如何从“大有可为”变为“大有作为”?对此,姜富明谈道,要做好精准施策,做到“五个坚持”: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融合统一;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形成产教良性互动、校企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坚持面向市场、促进产业,推动学校布局、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对接;坚持面向实践、强化能力,让更多青年凭借一技之长实现人生价值;坚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营造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
姜富明表示,作为民办高职院校,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将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一张蓝图绘到底,聚焦国家和上海对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和目标,办出特色,创建品牌,以质图强,保持定力,打造“党风正、校风明、教风严、学风实”济光品格,源源不断为国家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编辑:储舒婷
责任编辑:樊丽萍 姜澎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