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官式建筑是由官方主持或按照官方规则建造的建筑,它是在明代近三百年营建都城和宫殿的活动中,继承唐宋的优良传统,并融汇以江南为主的各地区优秀手法,形成的一套最成熟、水平最高的完整体系,成为明代中国建筑艺术的典型代表和最高成就的体现。官式建筑上的某些构件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成为封建等级制度的标志,如华丽的藻井,就被作为封建皇帝至尊至贵的一种象征性构件。
藻井是用在宫殿、坛庙、寺庙建筑当中,安置在帝王宝座上方,或佛堂佛像顶部天花中央的一种“穹然高起,如伞如盖”的特殊装饰。藻井在历代文献记载中还有其他叫法,如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屋上覆橑,古人谓之绮井,并曰藻井,又谓之覆海,今令文中谓之斗八,吴人谓之窻顶。”
藻井的使用有着严格的限制,它是“礼”的象征,并不是随处都可以施用的,如唐代就规定“非王公之居不施重栱藻井”。宋代的建筑等级制度基本上沿袭唐代,但有所放宽。从《宋史》中记载的“六品以上宅舍,许作乌头门,凡民庶之家,不得施重栱、藻井及五色文采为饰”规定中可以看出,唐初王公贵族才能使用的重栱藻井,宋代只禁止民庶之家使用。以后各代对建筑的等级规格都作了一定的限制,如明代规定“官员营造房屋,不准歇山转角、重檐重栱及绘藻井”,惟楼居重檐不禁。
根据《风俗通》的记载:“今殿做天井。井者,束井之像也;藻,水中之物,皆取以压火灾也。”以及《宋书》的记述:“殿屋之为圆渊方井兼植荷华者,以压火祥也。”可见藻井除等级、装饰外,还有避火之意。
除此之外,藻井还有中国文化中更深层的褒义,即是“天圆地方”及“天人合一”理念的体现。藻井多为上圆下方,正合乎了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于是藻井有了象征“天”的意味,有的藻井还绘制了天体图。皇宫中皇帝宝座上的藻井,用来将天庭世界与人间帝王相比附,表明皇帝是“天”的代言人,可以替天行道。
图1
图2
图3
图4
明代官式建筑藻井中比较有代表意义的有北京智化寺万佛阁(图1)、智化殿、藏殿藻井(图2),北京隆福寺正觉殿藻井(图3:北京隆福寺正觉殿明间藻井全貌图;图4:北京隆福寺正觉殿明间藻井仰视图),北京故宫浮碧亭藻井等。
北京智化寺建于明正统九年(1444),其万佛阁和智化殿上的藻井制作工艺精巧,结构复杂,是明代建筑木雕的极品。惜于1930年代初为寺僧盗卖,现分别存于美国的费城艺术博物馆和纳尔逊博物馆。
万佛阁明间藻井是我国明代大型木雕精品,作斗八式,平面方形,井框外边长4.35米,内边长4米,四角以支条区划成八角形,再置方格二重,相互套合成内八角。每格之边缘,饰卷云、莲瓣、斗栱,空当内置“八宝”。内八角与井心之间的斜板上,环雕游龙,中央圆心,团龙蟠绕垂首,俯首向下,周边则雕刻精细的卷枝花草图案。万佛阁藻井制作精美绝伦,把整个殿堂烘衬得神采夺目,出色地达到了宣扬天界神国迥异于凡世的艺术效果。刘敦桢先生评价道:“结构恢宏,颇类大内规制,非梵刹所应有。”
藏殿中央转轮藏之上,有智化寺现存的惟一一座藻井。藻井结构下方上圆,自下而上可分为五层。第一层的木板自左右柁梁起,向上斜出,斜板之上遍绘佛像,每边7尊共28尊,周围环绕云彩,绘在绿色底上,线脚勾勒金线,十分细致。第二层和第三层分别是雕刻和彩绘结合的卷云纹和莲瓣纹,红绿色相间并饰,并描以金线,其上四角覆盖一层卷云纹,间以木枋层层收分,使藻井由方形转变为圆形。第四层是斗栱层,有小斗栱5层,层层出挑,于红底板上的斗栱绘成绿色,斗栱构件边线均勾以金粉。最后是藻井顶层天花,绘曼陀罗图案和七字真言,红绿色间用,边饰金。藻井以圆环内端坐于莲心之上的佛像为主要题材,以覆莲形式层层递升,至最高处突然变仰莲,凸起的轮藏顶部与凹进的藻井,伸缩相对,相得益彰,极有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
统观此藻井雕刻之比例,以雄壮遒劲见长,其卷云莲瓣,亦以朱、青、绿三色间杂相饰,其间别以金线,配色强烈,应属上乘。虽然因为年代久远有些失色,但往昔华丽仍清晰可辨,再加上凹凸分明的雕刻形象和细腻的彩绘用笔,生动鲜明,优美而有韵致,并且带有浓郁的宗教气氛。只是上部斗栱过小,没有与莲瓣等物调和,这是它的一个缺点。
隆福寺始建于明景泰四年(1453),是代宗朱祁钰敕建的寺院。据记载,寺规模宏大壮观,前后五重院落。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二月,一场大火将隆福寺部分建筑焚毁,而烬余的正觉殿一直保留到1970年代。正觉殿是隆福寺内的主要佛殿,殿内的三组造型不同的藻井分别置于三世佛的顶部,装饰有彩云、天宫楼阁、佛像、诸神等。1970年代中期,隆福寺正觉殿被拆毁,所幸的是殿内藻井构件保留下来,其明间藻井现放置于先农坛内的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
图5(上)
图5(下)
图6
隆福寺正觉殿明间藻井是我国现存明代藻井实物中的精品。整个藻井的结构为方井内含圆井,圆井内又含方井。算桯枋组成藻井的方形外框,置于殿内承重构架的柱或枋上,上施五踩偷心造斗栱。栱间及算桯枋内圈云纹雕板上站立诸天神,横向云纹雕板两头各做一方形雕云木块,上立力士雕像,力士手托方形内圆井角蝉,意在托起中心圆井。圆井悬挂于方井之内,由六层主框架叠落而成,每层框架均细雕云纹图形,其上设置不同类型的建筑小木作模型或彩绘壁板画。圆井的第一、二层悬挂于角蝉之下,重力由第三层井枋承载,阳马间背版约25块,上面彩绘诸天神。(图5:北京隆福寺正觉殿明间藻井剖面(上)和平面(下);图6:北京隆福寺正觉殿明间藻井第一层)
图7
圆井的第一层主框架内外施五踩如意斗栱环绕,每面80朵。框架上置圆形及方形楼阁32座,楼阁由一间廊贯通。第二层(图7:北京隆福寺正觉殿明间藻井第二层)主框平面呈高低错落及宽窄不等状,其上置16座楼阁,由五间爬廊连接。从第三层开始,圆形框架及小木作建筑模型外圈即做成隐蔽形式置于天花内。第三层框架与井枋用榫卯紧紧相接,周圈径3.4米处平均留有8个5×2厘米的长方形卯口,是为吊挂第二层的铁条设置。第二层与第一层的连接是通过二层圆框架的另外八个节点,上下16根吊挂铁条隐蔽于框架上的楼阁中,使拉力均布于两层主框架上。整个圆井的重力通过此处井枋的拉力和承重力而传递于殿内梁架上。第三层框架上的建筑模型形制多样,有前置抱厦楼阁八座,十字歇山顶方亭八座,楼亭间用廊相通,它们与下二层不同,只形成看面,建筑背部与梁架相隔的壁板绘制彩云,至今色彩光亮。
圆井的一层到四层内径相差不大,均在2.5米左右,而到第五层突然收成1.2米的正方形,结构上采用方井四角用栱形木块与下层圆井相连接,其重力通过栱形木块传递于第四层。第五层上楼阁高大,每边仅有一座,由转角围廊相连。第六层为盖井层,圆形框架由第四层阳马托起,阳马间背板上绘有二十八星宿图,形成五层楼阁背景。第五层在整体藻井结构上成为一个独立体,它除自身重力外不再承受外力的作用,而从圆井的整体造型上,由于五层的变化,形成一个外圆内方的古钱币状。六层顶盖(即明镜)上绘有一幅沥粉贴金的彩绘天文图,以此衬托藻井广阔的无限空间。据天文专家研究,图上绘有观测者所在纬度能够看到的全天星象,绘有星星1420颗。图中星体造像及位置相当准确,对研究不同历史时期星象的变迁和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藻井内绘制天象图,可能也是以此代表天体,成为人与上天沟通的途径。
六层圆井中的小木作建筑设计制作独具匠心,仅屋面形式就有重檐歇山、重檐十字歇山、重檐圆攒尖、四角攒尖等。每一座建筑均由廊贯通,或平廊,或爬山廊,而各廊制作手法又有不同,如爬山廊大斗直接坐在柱头上,不用普拍枋,应属早期木构规制。建筑的排列组合方式为下层密集,越往上层数量越少,而规模庞大,从视觉角度上有一种美妙而富于幻想的感觉。另外,在各建筑及廊内置放神像,从下仰望,一派壮观的空中楼阁的神仙境界。
此组藻井与现存的其他藻井不同,从外观上难以看到其抹角叠木的构造,只见其方井内含有圆井,圆井内又见方井,真可谓特殊而不拘成法者。《营造法式》“卷八”斗八藻井条解释井:“其名有三,一曰藻井,二曰圜泉,三曰方井,今谓之斗八藻井”,圜泉即是此组藻井真实写意。组成这个圜泉的各个构件即每个大的框架上,均雕有云纹图案,而每层图案又采用不同的云纹组合,与天宫楼阁及诸神组成精美画面。
图8
北京故宫御花园内浮碧亭建于明万历十一年(1583),其藻井结构下方上圆,自下而上可分为三层:第一层为方井层,其上四周安置绿色小斗栱5层,层层出挑;第二层为八角井层,是在方井之上,通过施用抹角枋,正、斜套方,使井口由方形变为八角形,在角蝉、随瓣枋等处满刻云龙图案,富丽堂皇;第三层是顶层圆井,明镜处刻以龙云蟠绕,垂首衔珠(图8:北京故宫浮碧亭藻井)。
明代藻井的构造及与宋式、清式的比较藻井在汉代即已在建筑中应用了,当时的藻井是层层叠木而成。宋代是藻井基本定型时期,制作规范化,也是制作藻井有明确记载的开始。《营造法式》卷八小木作项内介绍了斗八藻井与小斗八藻井两种。斗八藻井用在殿的明间正中,由四方井、八角井及斗八共三个结构层所组成,方井和八角井上都使用斗栱,所用斗栱为六铺作与七铺作。小斗八藻井常用在屋内不甚重要地方,如四隅转角等处,由八角井及斗八共两个结构层所组成,所用斗栱为五铺作。
明代藻井多由上、中、下三层组成,最下层为方井,中层为八角井,上部为圆井。除斗八以外,还出现了菱形井、圆井、方井、星状井等形式。在宋代斗八藻井和小斗八藻井的基础上,明代藻井有了较大的变化,变得更为细致复杂了。
首先是角蝉数目增加,宋式斗八藻井的角蝉为四且无斗栱,明代的角蝉成倍增加,如明代的隆福寺正觉殿次间藻井角蝉兼具菱形及三角形,多至20个,周围且施小斗栱,雕刻龙凤更极工巧。
图9
其次是由阳马构成的穹顶被半栱承托的彩绘浮雕圆井所代替。宋式斗八俱作八瓣,背版上常作无数菱形小方格或施各种彩画。明代在八角井内侧角枋上安雕有云龙图案的随瓣枋,将八角井归圆,这样就将宋代的斗八形式转变为明的圆井。圆井多用斗栱雕饰,满刻云龙,富丽堂皇。实物中多数用了各种各样的斗栱,如斜栱等异形斗栱,有的藻井斗八部分几乎全部由斗栱组合而成,有的在方井之上先置天宫楼阁(图9:北京隆福寺正觉殿次间藻井之天宫楼阁),再上施斗栱。无数的小斗栱做成的螺旋或圆形的藻井产生了视觉上丰富的变化。
图10
再次是宋代藻井的顶心和明镜都较小,有的几乎没有明镜,而是将斗八形式一通到顶。而明代明镜的范围越见扩大,有的占去八角井的一半,如明代隆福寺正觉殿次间藻井的明镜(图10:北京隆福寺正觉殿次间藻井之明镜)。到了清代,有的藻井明镜甚至占去整个圆井的分位,如北京故宫太和殿藻井。另外,宋代藻井虽已用彩绘为装饰,但整体效果尚较简素。而明代藻井装饰趋于华丽,全部以木雕花板装饰,在角蝉、压槽板及圆井部位大量采用雕刻工艺,并大量运用贴金技法,装饰意味更加浓厚。
图11
除去这种四方变八方变圆的常见形式外,明代实物中也有形式独特,不拘成法者。如北京隆福寺正觉殿明间藻井,外圆内方,如制钱状。圆井作三重天宫楼阁,自上下垂,雕以斗栱、云卷(图11:北京隆福寺正觉殿次间藻井模块)及不同形式的楼阁,中心顶端方井上亦刻楼阁,穷极精巧。《营造法式》卷二斗八藻井引沈约《宋书》:“殿屋之为圜泉方井兼荷花者,以厌火祥”,应是指此类藻井。又如北京天坛祈年殿、皇穹宇等处的藻井,其外形随建筑物平面形状,上中下三层皆为圆井,丰富的装饰与建筑物结构有机地组合为一体,富丽之中不失其功能,其藻井形式是他种建筑物中所少见的。由此也可以看出藻井的外形及雕饰并非固定不变的模式,虽然看上去形式十分复杂,但无论如何变化,其内部构造都是主要凭扒梁、抹角梁构成,并没有太大区别。至于那些柱子、门窗、斗栱和其他雕饰都是贴上去的装饰品,是仿大木作缩小比例尺作成的。
清代藻井极尽精巧和富丽堂皇之能事,与明代相比较有几点较突出。一是雕饰工艺明显增多,龙凤、云气遍布井内,尤其是中央明镜部位多以复杂姿态的蟠龙为结束,这中心的云龙愈来愈得到强调,口衔宝珠,倒悬圆井,使藻井构图中心更为突出,所以藻井在清代又称作“龙井”。二是用金量大增,不仅宫廷藻井遍贴金饰,即是一般会馆、祠堂,也大量贴金,使藻井在室内小木作中形成突显的地位。三是盛行于明代的天宫楼阁等小木建筑在清代已不再应用。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建筑中藻井装饰的发展,从汉代的斗四藻井到宋代的斗八藻井,再到明代的藻井,最后到清代的龙井,经过了由简单到复杂,由疏朗到繁密,由单一到多样的发展过程。它的发展与建筑形制的发展是同步的,可以从藻井的发展中看见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历程。这也充分说明了当建筑技术成熟后,形式便会在稳定的技术支持下变得丰富多彩;另一方面,形式追求将会使形式与功能脱节而独立发展,走向为形式而形式的极端。
作者:张磊(作者单位:上海艺术研究所)
编辑:范菁
责任编辑:文汇理评部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