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附属紫竹小学坚守“为党育人 为国育才”的教育初心,顺应时代发展对教育变革的高要求,十二年来,秉持“学校,让生命更灵动”的办学理念,坚守“追真、向善、笃美”的校风,打造“精业、育才、创新”的教风,营造“乐学、勤思、奋进”的学风,连续五个学年荣获区办学绩效“优秀一等奖”。
强化思政教育 培养时代新人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作为闵行教育学院第一批授牌的“思政创新实验校”,学校构建“全景式”育人体系,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和健康体质。在《道德与法治》、《习读本》德育基础学科课堂上;在“紫儿当家”等四季校园德育阵地教育中;在“雏鹰假日”和“志愿服务”等实践教育活动中,“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线上线下交互,家校社育人合力,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学校先后被评为“上海市青少年保护工作先进集体”、“上海市依法治校示范学校”,正在争创“上海市行为规范示范校”。孩子们在市区各类大赛中崭露头角:2位学生荣获上海少年科学院“小院士”称号;10多位同学获得“雏鹰杯”红领巾科创大人挑战赛一二三等奖等荣誉。
加强班子建设 落实全员育人
在“抓班子、带队伍”等重要工作中,历练“好学有为、勤政廉洁、创新担当”的好干部。行政团队不折不扣地贯彻民主集中制,实施“三重一大”制度,做好“三会一课”。党支部创建了“慧力达”党建学习品牌,认真组织党的二十大报告和新党章的学习,加强文明校园创建等重要内涵发展建设;少先队创建了“微光达”志愿服务品牌,大手牵小手,以榜样的力量接续使命与担当;学生成长中心以“全员导师”浓情育人为抓手,落实“协力汇智育全人”的德育教育理念;教师发展中心以“清竹廉韵学堂”为载体整体策划廉洁校园文化建设,探索廉通学校创建路径……
学校党支部两次荣获“战斗堡垒好班子”称号。2022年,学校获评“市巾帼示范岗”和“区巾帼文明岗”,党支部被评为“闵教先锋党组织”,三位老师被评为区“双服务”岗位先锋党员和“闵教先锋党员”。
深化队伍建设 提升职业素养
作为第一批市全员导师制试点校,学校推行“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实践行动,形成良师益友的师生关系。学生喜欢的导师活动在“今日闵行”“闵行教育”等微信平台进行报道,承办区级导师制工作展示交流活动获得盛赞。抗疫期间,学校强化在线精准教研,变革教学方式,创编在线课程。同时,学校教师在上海市教与学方式变革、数字化转型项目研究等试点工作中探索进取,智慧教育,成果和经验也在市区级进行交流分享。
作为沪滇远程教学项目、上海市第二届城乡携手计划和“王云梦想加油站”项目的援助校,学校用心探索“教育乡村振兴,赋能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在统战协作中,与民主党派携手志愿服务,持续多年帮困支教,形成“大爱紫竹”的尚德之风。
丰富校园文化 打造特色品牌
为了形成“文化育人,人创文化”的良性循环。从校徽设计、校歌编创、“健康幸福小队”甄选等校园文化活动中,从在“民族大团结 共筑中国梦”喜迎二十大主题升旗仪式,“未来中国 一起出发”为主题的开学第一课等德育活动中把“虹飞沃野,竹秀四季”的理想追求,转化为“拔节向上”文明创建的日常校园生活;学校工会更是在师生文明创建的活动中推进“竹心澄澈健康行”的品牌建设,让和谐的紫竹家园,汇聚菁英,人才辈出。
近年来,学校更是在思政育人工作上打造“全景思政360灵动育人365”特色品牌,成立了“晓竹闵思坊”。“人民网”“上海教育新闻网”“东方网”“第一教育”等微信平台也做了相关的报道。
优化校园环境 校社共建共享
作为上海市花园学校,“枣树林、快乐田园”是师生探寻低碳环保的小天地;“静莲池、攀爬墙”是践行公共规范的快乐园;“共建林、许愿树和心灵之耳”是倾听倾诉的港湾……作为上海市安全校园、上海市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上海市家庭教育示范校,学校尤其重视卫生防疫、安全逃生、校园欺凌等工作,家校社协同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作为吴泾镇创建全国文明小镇的一个主要示范点,学校开放体育馆、游泳馆、运动场让周边社区居民共享。
健全阵地管理 拓展育人空间
学校注重阵地教育,一是用好教室和走廊的每面墙:或呈现五代领导人对少先队员的寄语,或宣传榜样事迹,或展示学生佳作,连阶梯上都设置有趣的文化地贴;二是利用好校园电视台、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平台开展“历史上的今天、党史故事”“红领巾微讲堂”等红色基因宣传。挂牌“区学校少年宫”以来,老师们还开发了“五育在线 生命灵动”的视频课程,辐射到社区更多学生。
“双减”“五项管理”教育新政中,学校拓展了120门课程提升课后服务品质。2021年,学校代表闵行区在上海市教委组织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了典型做法。2023年学校课后服务方案获上海市优秀奖。
紫竹教育人将以创建上海市文明校园为高质量发展的契机,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将之内化为广大师生的目标意识、思想品格和精神气质,外化为文明校园创建的切实行动,行而不缀,处理好学校、家庭、社区等多方面的关系,营造良好的绿色教育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