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2月22日专电(驻京记者 周渊)昨天(22日),北京城内仍是一片银装素裹的景象。在富有传统韵味的中国美术馆一层,三个展厅被打造成现代感十足的纯白色空间,将《打麦场上》《升起安宁的曙光》《超越语言的静默》等线条简练、用色大胆的油画作品衬托地格外鲜明。
你不会想到,这些画全都出自“30后”艺术家、美术教育家张立国之手。今天上午,“走向现代——张立国绘画艺术回顾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展览共展出张立国自上世纪50年代至其晚年创作的油画、水墨等120余件作品。
张立国出生于1939年,其艺术人生跨越了新中国美术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他自幼受中国传统艺术熏陶,在新中国成立后接受了系统性美术教育,1965年毕业于中央美院油画系,1978年起任教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表示,张立国及其创作已形成独特的艺术现象。
“我们过去在写实主义,特别是油画的民族化等问题的探讨上还是比较多,百年来中国画改良和解放之后画新山河、工农兵到改革开放之后的新水墨到当代主义等,但是我们很少提出建构中国现代艺术的体系,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阵地中,我们从庞薰琹、张光宇、张仃、吴冠中等大家来分析和研究,特别是在绘画的理念、艺术的观念上以及在形式的探索与创作方面,他们的贡献是很大的。张立国学习了以法国油画为代表的写实主义,也学习了以苏联油画为代表的现实主义,并在改革开放风潮中赴德国办展览、感受世界现代美术。他是一个对绘画语言本体进行探索和研究的创新艺术家,同时也是新中国美术教育体系的受益者。”
著名美术评论家邵大箴对此总结:“张立国先生的艺术是在传统艺术的大树上成长起来的,所以根非常扎实,这个根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又有西方传统文化的根,但他又有现代主义的观念,他在这方面的思考是走在前面的,他这条路走到现在是比较健康的、比较扎实的。我觉得张立国先生所走的现代主义之路是很值得我们研究的。像他这种高度和探索的深度,以及达到的艺术的高度是不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