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三个女人一台戏,那么三个有文化的“女学究”又将折腾出怎样的故事?昨晚在上海大剧院,被公认为莫里哀巅峰之作的经典喜剧《女学究》给出了来自十七世纪的答案。
故事围绕三个“女学究”展开,母亲菲拉曼特、姐姐阿尔芒德和姑姑贝莉姿,都对学问十分狂热,小型学术沙龙是“家中常备”。她们还不厌其烦地用书中的规范,来要求周围所有的人。哪怕是一位厨娘,如果听不懂法语,也必须开除!
不过,尽管标榜学问,这位母亲似乎有些“叶公好龙”。她为女儿看中了一位充满学究气却毫无真才实学的“才子”特里索。强势的母亲还企图包办女儿的婚姻大事,策划了一次又一次的相亲闹剧。面对母亲的强势,父亲克里萨尔则对她言听计从。最终,还是在叔叔阿里斯特的帮助下,这群女学究们看清了这位“金龟婿”的真面目。
《女学究》精准描绘了当时社会中女性在争取自身权益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荒谬可笑的社会现象。戏剧本身极具张力,前卫而讽刺,也正因为如此,这部17世纪的戏剧能够跨越时空,被反复搬上舞台。
在女导演马莎·马可耶夫看来,尽管讨论的是非常严肃深刻的议题,但是莫里哀并未让戏剧中的男女两性对立起来,而是设置了强势母亲与懦弱父亲这样一对有趣的婚姻关系。在她看来,即便到了今天,当代女性仍能从这部充满欢乐的戏剧中,有所共鸣,寻找自我,甚至是“对号入座”:“比如今天很多女性的命运也会受到母亲的左右。”
也正因如此,马莎此次选择将故事背景设定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她说:“关于女性的问题在不同的时期都有所不同,但莫里哀所写的适用于任何时代,这是他的高明。在我的戏里如果只讲十七世纪的女性,那远远不够。我要加入我们时代的东西,提出我们的问题。”玛莎同时还是该剧的舞美和服装设计,她把十七世纪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互为镜像”贯彻到底——亮红色高跟鞋、七十年代的波普音乐、明艳的家居色彩、男主角一头飘逸的长发……从演员服饰、背景音乐再到布景道具,都能嗅到当时的流行风潮。
作为法国国立剧院联盟 - 马赛拉克利雷剧院院长,马莎是法国戏剧界知名的全才女导演。她为巴黎巴士底狱歌剧院、里昂歌剧院、洛桑歌剧院、阿姆斯特丹歌剧院等多家歌剧院导演过歌剧。她同时也参与过多部歌剧的服装设计。此外,她还执导了包括动画电影《穿靴子的猫》在内的多部电影。
继去年法语喜剧《爱情偶遇游戏》和《吝啬鬼》在上海大剧院上演后,今年大剧院继续加码,用四部舞台作品延续“法语热”。今晚的《女学究》演出后,还将有法国世纪管弦乐团及法国48协会舞团合作的戏剧舞蹈《回眸尼金斯基》、朱丽叶·比诺什带来的音乐戏剧《生如夏花-致香颂女王芭芭拉》,以及巴黎北方歌剧院带来的音乐戏剧《茶花女》先后上演。
【相关链接】莫里哀:这个“富二代”戏剧家不愧为“妇女之友”
“女人最大的心愿,就是叫人爱她!”
这是电影版《尼罗河上的惨案》中,历经谋杀案后,众人各怀心事下船离去时,立于船舷望着众人的大侦探波洛幽幽吐出的一句话。镜头移至碧海蓝天,唯闻叹息。这一幕成为很多影迷心目中的经典,殊不知我们的波洛其实引用的是17世纪戏剧家莫里哀的名言。
这个出生于巴黎富商家庭的喜剧巨匠,可不止这一句“名人名言”,一生致力于女性题材探究的他,可谓是“妇女之友”,至少写作了《可笑的女才子》《太太学堂》《女学究》三部以女性为绝对主角的戏剧作品。
他对女性的尊重可不只停留在笔端。相传莫里哀每写成一个剧本,喜欢先念给他的女仆听。1659年,他在巴黎创作的第一个剧本《可笑的女才子》上演,因为内容矛头直指贵族、讽刺资产阶级,触怒了相关势力,只演了一场就被迫停演。莫里哀越战越勇,1661年《丈夫学堂》上演,继续探讨女子教育问题,反对封建礼教,拥护顺乎天性的教育。次年《太太学堂》上演,继续挖苦那些保守的贵族,封建制度阻挡不了女性对爱情的追求。
莫里哀身处文艺复兴时代,他以他的生花妙笔,把“不登大雅之堂”的喜剧推上了与悲剧平起平坐的地位,不仅生前得到“太阳王” 路易十四的鼎力支持,身后同样让歌德这样的文学大家顶礼膜拜。他一生留下近三十部喜剧,其中《无病呻吟》《伪君子》《悭吝人》等更是广为人知。
作者:文汇记者黄启哲
制作编辑:黄启哲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