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平昌难得的喧嚣氛围还未到散去的时候,再过四天,冬残奥圣火又将在这座人口不过4.5万人的韩国小城点燃。然而,早在冬奥会落幕的那一刻,奥林匹克的热度就已消退了大半。更残酷的现实是,即便是在冬奥会举办期间,外界对这场冰雪盛事的关注也比预期低得多。
一方面是创奥运史上新低的收视率、由志愿者填满的空荡观众席,另一方面则是高达130亿美元的办赛成本、十余座场馆后续运营带来的沉重负担,韩国政府曾期盼着借由冬奥会的影响力,将平昌打造成主打冬季项目的旅游胜地,但现实与愿望的距离似乎不小。
关注寥寥的尴尬“盛会”
在平昌冬奥会的赛场,全世界见证了肖恩·怀特、葛西纪明的传奇故事,也领教了韩国政府粉饰繁荣的手段。从冬奥圣火点燃的前一个月起,平昌奥组委就不断发布票房回暖的消息,已销售的门票占比最终被定格为94%。这一数字或许并无问题,但部分场馆大片空荡座椅也是事实。包括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在内的多家外媒曾报道,平昌奥组委委派志愿者换上便衣坐上观众席,而“雅虎新闻”则披露,为响应政府号召,韩国本土企业和机构承包了本届冬奥会相当比例的门票。
创奥运历史新低的收视率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这届冬奥会的冷清。据“雅虎体育”报道,重金买下平昌冬奥会转播权的美国国家广播公司(NBC)每晚收视率仅仅1780万人次,打破了都灵冬奥会把持了整整12年的最低收视率纪录。平昌冬奥会为何关注者寥寥?俄罗斯代表团的禁赛以及北美职业冰球联盟(NHL)的退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事先就能预见,却并非问题的全部。
从某种角度而言,在将冬奥会定址于平昌的那一刻起,失败的局面即已注定。尽管距离首尔并不算太遥远,但若乘车从韩国首都出发前往平昌,要经历四个半小时的山路颠簸方能抵达。由于平昌当地没有机场,韩国政府将大量预算用于基础建设,在冬奥会开幕前开通了高铁。也正是基建问题,导致了本届冬奥会的预算从最初的80亿美元不断攀升,甚至有传言称,韩国政府的实际支出远高于对外公布的130亿美元。更出乎主办者预料的是,冬奥会期间飞往韩国的全球机票预订量增幅仅仅15%,而此前外界的预期是至少翻番。
抛开政治因素,游客数量的滑坡很大程度上源于冬奥会前夕当地物价的上扬。由于观赛游客与宾馆资源之间不平衡的供需关系,若要事先预订冬奥会期间江原道地区的酒店,就不得不付出接近旺季三倍的价格,而这建立在韩国政府“严打”乱涨价现象的基础上。然而,当冬奥会的大幕开启后,媒体却惊讶地发现,市区内出现了大量闲置的宾馆与民宿,价格也回落至正常水平,此时大多数本有意愿来助威的游客早已被哄抬的物价吓退。
除了短暂的热度,冬奥会的举办究竟为平昌带来了什么?韩国现代经济研究院发布的报告《平昌冬奥会创造的经济效益》称,在比赛期间以及今后数年,前往平昌的游客将为这座城市创造400亿美元的经济创收。只不过,此类预期普遍存在着过于乐观的弊病,更何况该报告中援引的大量数据分析皆源自2011年时的冬奥会经济研究。
遗留场馆或将成为沉重负担
平昌冬奥会共设有13座场馆,在这些场馆的使命尚未完成前就预言其未来将成“白象”或许为时尚早,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人们很难对此保持乐观。因无顶棚设计而广受批评的平昌奥林匹克体育场,在冬奥会和冬残奥期间只承担举办开闭幕式的任务,未来这座几乎能坐下全部平昌市民的场馆将被部分拆除,剩余部分则改建为纪念馆与剧院。
对于数量极其有限的平昌市民而言,这座剧院的规模实在有些太大了。而无论是开发商或是游客,都很难对这块嵌在太白山脉中的小镇产生太高期待。相对而言,雪场的后续利用更容易一些,本届冬奥会承担着单板滑雪、自由式滑雪等多个大项办赛重任的凤凰雪上公园本就是度假区雪场,冬奥之后仅需恢复原貌即可正常营业。当然,恢复原貌意味着又一笔支出。根据CNN给出的数字,旌善高山滑雪中心的复原工程预计耗费9000万美元。此外,由于场馆、基建建设对环境造成的破坏,韩国政府可能还需再拿出9000万美元用于环境治理。
不过,对于韩国人而言,最棘手的难题还是当属维护费用庞大且难以后续利用的冰场。仅仅江陵速滑馆与江陵冰球中心两片场地,每年合计的维护费用就在400万美元以上。除了作为韩国国家队训练场地,这些冰场也会经历改造,改为多功能的体育休闲中心。然而,根本矛盾依然没有得到解决。倘若平昌如索契般被人遗忘,未能如愿成为洲际乃至世界级的冬季体育旅游城市,这些造价不菲的场馆最终注定将沦为乏人问津的沉重负担。问题是,以如今平昌郡及江陵市的人口基数与接待水平,又根本无力应对大量游客的涌入,更何况亚洲国家也很难具备如挪威、瑞士等欧洲冰雪城市的冬季运动文化与基础。鉴于以上的种种原因,外界对平昌未来的悲观态度也就不难理解了。
文:本报记者 谢笑添
图:视觉中国
*文汇报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