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爱遗传与不育诊疗中心医生在患者心愿树前合影。
【开栏的话】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令人鼓舞、催人奋进。
本报今起推出“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专栏,展示新时代奋斗者的新风貌新作为,为读者呈现新时代奋斗者们有意义的故事,呈现他们奋斗过程中收获的幸福感。这些奋斗者中有在各领域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典型代表,也有在平凡岗位上不懈努力的普通人。“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愿这些故事广为流传,凝聚起奋进的力量,让更多人成为奋斗者。
在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红房子医院)集爱遗传与不育诊疗中心,医生已经可以通过全外显子检测,准确锁定致病基因,经第三代试管婴儿技术,让年轻夫妻实现生育健康宝宝的美好幸福愿望。
红房子医院探索多学科联动、不断创新奋斗的模式吸引了业内的关注。他们成立复旦大学生殖与发育研究院,打通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临床论证、应用转化整条科研临床创新链,努力破解全生命周期源头上的“基因密码”,真正阻断疾病的发生发展,不断收获科研成果,也不断收获奋斗的喜悦和幸福。
打破科研与临床之间的藩篱,临床一线案例迅速反馈实验室
时下,越来越多符合政策的夫妇在满心欢喜等待二胎宝宝的过程中,却遭遇了不孕、习惯性流产、出生缺陷、生育力下降等问题,而这些问题也逐步成为影响人类生殖健康的世界性难题。
30岁还不到的俞欣(化名),就出现卵巢早衰情况。出现在红房子医院的这一临床案例,很快被复旦大学生殖与发育研究院张锋教授关注到了。他通过基因检测,发现俞欣携带卵巢早衰基因的突变,这仿佛是一个“警钟”,提醒与俞欣一样有基因突变情况但仍年轻的女性。眼下,张锋在实验室已通过建立小鼠模型,探索这类病患的发病机制和临床干预方法。
▲胚胎学家正从液氮罐里取出冷冻胚胎。
受传统学科分类的影响,长期以来,生殖与发育医学的主要理论与技术分散于妇产科、儿科、男科、泌尿外科、组织胚胎学、遗传学等多个学科,学科之间的区隔制约着生殖与发育健康领域科技的发展。以红房子医院为主体,复旦大学有效整合校内生殖医学领域高水平基地和平台,通过生殖与发育研究院,打通横亘在临床与科研之间的藩篱,让临床的切实需求落地落实,真正满足医生和患者的需要。
“如何才能区分完全正常型胚胎与易位型胚胎?”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孙晓溪教授坦言,在创新应用PGH(胚胎植入前单体型连锁分析)之前,自己一直受困于这个问题,这也是当时生殖专家与遗传学者讨论的热点难点问题。能否通过构建家系全基因组单体型连锁分析,来推断胚胎遗传了父母的易位型染色体还是正常染色体,进而判断胚胎的染色体状态是易位型还是正常型? 当孙晓溪团队萌生出这一大胆研究假设时,找到生殖与发育研究院,很快与复旦大学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卢大儒教授一拍即合。
他们纳入20个平衡易位患者家系连续开展临床论证,收获了满意的结果,有11个家庭成功生育了健康宝宝。说到创新应用的过程,孙晓溪教授振奋地说:“PGH项目的创新应用成功凸显出生殖研究发育院交叉融合、开放共享的学科建设新机制,它预示着平衡易位携带者家庭遗传性的‘魔咒’将被彻底破除,出生人口质量将得到有效提高!”
▲胚胎学家正在冷冻胚胎。
实现重大疾病预警机制,为人类健康保驾护航
我国每年有80万至120万名出生缺陷儿,给患儿家庭以及国家造成很大负担。在复旦大学生殖与发育研究院,阐释发育与生殖重大疾病的发病机制成为了一项重要科研任务。生殖与发育研究院院长王红艳教授说,临床上很难解释的疑难杂症,通过科学研究,可以追溯生命源头的“基因密码”,探索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案。
我国每年新生神经管畸形婴儿达10万之多,占全球此类畸形患儿的四分之一。神经管畸形婴儿出生后便会瘫痪、脑积水或者短期内死亡。因为此类病变对生殖力造成严重损伤,很难找到病患之间的亲缘关系,如何验证致病基因成为难点。
王红艳教授在因神经管畸形病流产的胎儿中发现Vangl2基因突变,证实这些突变确实是导致严重神经管畸形的罪魁祸首。她还发现,不同人种的神经管畸形患者,在基因组范围内所携带的功能缺失性基因突变数量,总是显著多于正常人的携带量。王红艳与生殖发育研究院赵世民教授联手研究,发现了细胞内部的叶酸水平才是神经管畸形发生率的决定性指标。
在实验室,张锋通过建立小鼠模型发现,TBX6基因突变不仅导致先天性脊柱侧凸,还会导致肾脏发育畸形。张锋把实验结果反馈给临床一线的妇产科、骨科和儿科医生,他们在诊断病患过程中果然发现了与实验结果相吻合的病例出现。
▲胚胎学家把复苏后的胚胎传递给手术室的医生,以便进行胚胎移植。
“未来五到十年,面向科学前沿,根据国家战略需要,我们将建立国际领先的生殖研究平台,从解答基础性、前沿性重要科学问题和产生重大应用前景的成果出发,发现生殖发育相关重大疾病的致病、易感新基因,阐释相关致病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走向世界的高水平生殖发育研究队伍。”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院长徐丛剑充满憧憬。
文:本报记者 陈青 张鹏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 图 均红房子医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