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骨科教授蔡体栋去世后的第一个清明节。节前最后一个工作日,上海交大医学生自发举行对“大体老师”的追思会,老先生的名字出现在今年的感恩名录上。这位86岁的医学教授走完了救死扶伤的一生,“身后还要当一回老师”,把遗体捐献给母校,完成对医学最后的奉献。
“没有那么多崇高的想法,只是感觉医学上需要我们这样做,而我们也能做,所以就做了。”谈及父亲捐献遗体,女儿说得平静、从容,她也是一名医生。
这是一个医学之家对医学事业的爱,看起来无声无息,却有力绵长。
患者需要什么,他就研究什么
说到蔡体栋,国内骨科学界几乎无人不知,一位令人尊敬的泰斗级人物。
1958年,蔡体栋从上海第二医学院(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毕业后,就一直在瑞金医院骨科工作。行医近半世纪,他始终不忘医者信条,一生不愿辜负患者。
上世纪60年代,面对威胁不少患者性命的骨肿瘤,蔡体栋协助著名的过邦辅主任在临床及基础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不仅摸索出临床、病理及放射“三结合”诊治骨肿瘤的方法,还在国内最早探索恶性骨肿瘤HD-MTX大剂量化疗,取得良好效果。骨肿瘤治疗由此成为瑞金骨科一大特色。
不仅如此,众所周知血友病病人因为缺少凝血因子,一旦受伤往往出血不止,这类病人如果需要做骨科手术,怎么办?很多医院都不敢接治这类病人。蔡体栋关注到这类病患后,立刻与骨科张沪生医生一道,在检验科医生的协助下,探索血友病性关节病的治疗,成功施行血友病性关节矫正截骨融和术,一举打破该病的手术治疗禁区,并形成血友病骨科治疗方案,为全国血友病骨科疾病的诊治打下扎实基础。
“瑞金骨科的百宝箱”
了不起的治疗成就背后是这位医生从不懈怠的付出。“每天早上,他总是第一个到病房巡视,休息天也不例外,每天还必到图书馆阅读文献。”同事回忆他:老先生一生挚爱医学,饱览群书,被誉为“瑞金骨科的百宝箱”。
谈及这样一位医生爸爸,女儿坦言,因为忙于工作,父亲很少顾家,“把心都放在医学上,才能做一个好医生”,这是父亲留给她的从医箴言。
旁人说起蔡老先生,用“生活中艰苦朴素,门风严谨”来形容。“但他在培养年轻人学习上往往愿意一掷千金,无论谁在工作学习上取得成绩,他都会不吝赞美与褒奖,而对疏于学习者,会毫不留情地批评”,后辈回忆他是一位“泾渭分明、坚持原则的人”。
恩师如父,瑞金医院骨科张伟滨主任回忆老师时直言:“年轻时大家都怕他,因为他非常严格,每个月都要我们交读书笔记,批改也很认真,连错别字都会圈出。凡他写在读书笔记上的内容,我从来不敢不认真看,因为他事后都要考的。”
对医学最后一次的贡献
从医、从教数十载,老先生的医风、学风影响了很多后辈。而当面对生死问题时,这个医生之家的选择再度令人起敬。
今年3月5日,蔡体栋教授因肺癌医治无效去世,享年86岁。就在老先生去世后的第三天,3月8日,遵照他生前意愿,女儿将他的遗体捐献给上海交大医学院,这所他曾求学、并由此走上医学道路的母校。
“早在2014年,父亲便提出,身后要捐献遗体和角膜,我也是一名医生,非常赞成和理解父亲的决定。”女儿说,父亲从患病到离世的短短一年多时间里,依旧读着喜爱的书,行事泰然,对待生命的豁然态度,也丰富着她对生命、对医学这份祛人类病痛的伟大事业的理解。
“人生总有终点,何不让生命在奉献中延续,也实现我们对医学最后一次的贡献。”女儿说。
作者:首席记者 唐闻佳 通讯员 唐文佳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顾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