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纤维化防治科普中国行”项目启动
间质性肺疾病(ILD)是一类较为复杂、有200多种病因,主要累及肺间质、肺泡和(或)细支气管的弥漫性肺部疾病,部分间质性肺疾病可能发展为肺纤维化。近日召开的第六届间质性肺疾病创新引领发展论坛上,呼吸、风湿等多学科专家、学者、企业等齐聚一堂交流诊治新进展,并在大会上启动“ILD疾病领域生态圈联盟”“院内ILD患者一体化诊疗中心”和“肺纤维化防治科普中国行”项目,助力中国ILD疾病防控体系建设。
不能逆转的肺纤维化,早发现早诊断赢得治疗时机
肺纤维化是一种不可逆的肺组织损伤,对肺功能和生活质量可产生负面影响,并可能危及生命。其中,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是ILD中较常见的一种,病因仍未明确,且进展具有不可预测性。IPF一旦确诊,患者五年生存率约20%-30%,低于子宫癌、乳腺癌、结肠癌等大多数癌症;急性加重后的中位生存期仅2.2个月,堪称“不是癌症的癌症”。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朱雪梅教授表示:一方面,是普通人对肺纤维化的知晓率很低。由于缺乏对疾病的认知,即使有早期症状出现了,患者也未加以重视,造成诊断和治疗的延误。另一方面,部分医生对肺纤维化的认知也需不断提高。如果没有尽早地进行抗纤维化治疗,就可能导致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赵亚滨教授表示,肺纤维化的高发人群主要包括长期吸烟者、长期在粉尘环境中工作的人群、风湿免疫科的“老病号”。此外,一些慢病患者也需要注意,比如胃食管反流患者,或者有病毒感染患者,如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也会导致间质性肺疾病的发生。高危人群或者50岁以上人群,应该每年做一次胸部CT检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唐小葵教授介绍,虽然现在对肺纤维化只能控制无法逆转,但这些患者也别悲观绝望,随着科学技术发展,治疗手段正不断增多,尤其是创新药的陆续研发上市,必将在间质性肺病治疗领域带来突破。因此,患者如能早期规范诊疗和管理,延缓甚至阻止疾病进展,才能获得更多机会和希望。
防治科普中国行启动,联动多方共建诊疗生态圈
为提高全社会对肺纤维化及特发性肺纤维化的认知,助力患者尽早参与诊断与治疗、减轻疾病负担,“肺纤维化防治科普中国行”项目在论坛上启动,将在未来三个月内挑战“最多人在线传递和吹风车的视频接龙”这一全新吉尼斯世界纪录,向全社会普及肺纤维化疾病诊疗知识,传递“早诊早治早抗纤”的正确诊疗观念。
除创新治疗药物的需求,ILD全程管理仍存在诸多未被满足的需求。通过多方联动构建涵盖疾病认知、早期筛查、分型诊断、精准治疗、平稳期管理等在内的学科建设管理和生态圈赋能型社区的设想应运而生。以患者为中心,勃林格殷格翰拟建间质性肺疾病关爱中心,联动院内院外,打通疾病前端筛查、中端治疗和后端检测管理,让标准化诊断模式、精准化个体化治疗方案惠及更多患者,实现ILD疾病的全程管理。
作者:唐闻佳
编辑:唐闻佳
责任编辑:樊丽萍
图:受访方供图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