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大型三甲医院当学科带头人,临床、科研、教学已是忙得连轴转,但有一群医生挤出时间也要忙活一件事:那就是健康科普。近日,第一届上海市健康科普推优选树活动举行,一批医学名家现身。
直击百姓健康需求“出新”
“沈医生也拍电视剧了,有5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胰腺外科教授沈柏用的开场白,包裹着申城医生的“新时尚”,沈医生并未转行当演员,而是牵头团队投入医学科普短剧的拍摄。
从科普文章,到书籍、短视频,沈柏用的医学科普探索不断“出新”。“最凶”胰腺癌有没有可能早发现?围绕这个问题,瑞金医院胰腺中心牵头,已在安卓系统手机端开发了“胰腺健康”App,让大众实现疾病风险自测的同时,精准获得健康生活干预提示。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教授董健也是业内有名的科普专家。科普图书、微电影、短视频……董健不仅在医学科普领域持续高产,为促进科普创作和传播研究,他还领衔成立、并出任国内首个医学科普研究所——复旦大学医学科普研究所的所长。如此重视科普,因为20多年前的门诊经历。
“有病人带着一堆问题而来,但门诊病人太多了,你不可能花45分钟给一名病人答疑。”下了门诊,董健和同事开始琢磨医学科普工作,一扎进就是20年从未间断。
相比之下,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妇科内分泌与生殖医学科主任医师邹世恩属于“新晋科普明星”。在互联网平台,人称“恩哥”的他,七年来做科普积累800万粉丝。“我们用心做的科普,如果没看人,会很痛心。”邹世恩也在琢磨着“流量密码”,用心以对是他的答案。
“有姐妹查出宫颈高级别病变,就非要切除子宫吗?”点开短视频,短短几分钟,“恩哥”将高级别病变是什么、为何要宫颈锥切等患者关心的问题逐一回答,为患者带来指引和安慰。
健康科普也讲究“老年友好”
抖音、B站、小红书……社交媒体层出不穷,有人闯荡新媒体,也有人守着一些“慢半拍”的人。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主任医师龚利的“健康行走”科普公益项目已走了16年,坚持立足社区。
“他们是一群渴望健康的社区老人,同时健康的知识缺口很大。” 龚利说始终难以忘记一名撑着板凳来听课的老人对他说,“你们早点来就好了。”“健康行走”从最初龚利一个人,到如今已有15人,大量年轻医生成为健康科普的同行者。
同样坚持的还有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骨科教授张伟。“五六十岁的老人可能手机看短视频多,但七八十岁的老老人未必‘抖得起来’,现在线上科普多,但大量老人未必看得到、看得懂。看无数次视频不如面对面、手把手教一遍。”张伟说科普也要讲究“老年友好”。
“好玩”科普引领“破圈”表达
中风是我国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极高的一种疾病,通过药物溶栓和导管取栓治疗,大部分患者可以重新站立起来。可惜的是,很多患者因为不了解中风,错过了4.5小时的最佳救治时间,从而落下残疾的终生遗憾。一条救命口诀与上海医生有关,她就是闵行区中心医院的赵静教授。
“1看一张脸,是否不对称、口角歪。2查手臂,是否单侧无力、不能抬。0(聆)听,就是说话口齿不清,有这些症状,立刻拨打急救电话120。”如此接地气的“中风120”理念在中国逐渐推广,并引起国际医学界的重视和好评。
在诊室当医生可以救一个人,拿起话筒说科普或许可以影响一群人。从传统媒体闯荡到新媒体、自媒体,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主任医师崔松说,20多年的医学科普探索让他始终不忘“做一颗种子”,一颗播撒健康的种子。
从医40多年,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华克勤教授始终热心科普工作,她主创科普动漫《宫颈癌与它的宿敌》、科普微电影《生死超越》、20集科普微视频《逗比编辑部之妇产科事故》,不断创新表达,传递新知。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党委书记谢斌教授是“600号”品牌的掌舵人之一,近年来,从“600号咖啡、月饼”,到“600号画廊”,一系列“破圈”科普引领科普文化跨界合作,也将心理健康工作从面向患病群体“破墙”到服务关注健康人群。
据悉,本次健康科普选树活动由上海市卫健委、市健促办主办。市健促办表示,希望通过人物推选、作品推荐、品牌推优、模式推广,扩大优秀健康科普资源高品质供给,为推进健康中国行动和健康上海行动,持续打造医疗机构健康科普“主阵地”,强化医务人员健康科普“主力军”作用。
作者:唐闻佳
编辑:唐闻佳
责任编辑:姜澎
图:受访方供图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