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来了,夏天的太阳格外“毒”,给的阳光格外足。入伏即高温,面对热气腾腾的天气,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发布提醒:高温天潜伏的危险不容忽视,务必注意防暑降温!
“今年到目前为止,情况还比较平稳,但接下来持续高温,潜伏的危险要防范。”瑞金医院急诊科主任毛恩强说,去年夏天急诊科陆续接收多名中暑患者,其中年龄最大者84岁,最小者20岁,包括消防员、马拉松竞赛者等。
在这些患者中,有位病人是在跑步机上锻炼时突然出现严重意识障碍、身体抽搐,送来急诊时处于昏迷状态,被诊断为热射病。急诊科医护通过降温、碱化尿液、气道保护吸氧、控制抽搐、密切监测体温等方式对症治疗,成功将患者体温心率下降至正常范围。之后,患者被转入重症监护室,治疗继发损伤,好在最后转危为安。
“热射病即重症中暑,是中暑最严重的类型,大家一定要重视!”毛恩强介绍,热射病通常表现为皮肤灼热、意识障碍如惊厥、昏迷等,并伴有多脏器损伤的临床综合征,死亡率高。
热射病到底是怎么回事?
热射病是由于暴露在高温高湿环境中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衡,产热大于散热,导致核心温度迅速升高,超过40℃,伴有皮肤灼热、意识障碍(如澹妄、惊厥、 昏迷)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的严重急性热致疾病。
热射病分为经典热射病(又称非劳力型热射病,classic heat stroke, CHS )和劳力型热射病(exertional heat stroke, EHS)。经典型热射病多见于体温调节能力不足者(如年老体弱者、儿童)、伴有基础疾病者(如精神障碍、脑出血 后遗症等)及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者(如环卫工人、交警、 封闭车厢中的儿童)等。劳力型热射病多见于既往健康的年轻人,如参训官兵、消防员、运动员、建筑工人等。
正常情况下,人体内部器官需要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工作,这个温度被称为“核心温度”,一般比体表温度高0.5℃左右,范围大致在36.5-37.5℃之间。在持续高温度、高湿度条件下,人体的核心温度迅速升高,会导致严重的器官功能障碍。所以,核心体温升高,才是热射病的罪魁祸首。
如何区别中暑和热射病?
在高温环境下呆的时间稍长,就可能出现头昏、头痛、口渴、多汗、四肢无力、心悸等症状,这是中暑的先兆,如果这时候马上去阴凉通风的地方休息、多喝水,适当补充盐分,机体很快就能恢复。但是如果依旧呆在高温环境下,体温就可能持续升高了,可能会出现面色潮红、大量出汗、脉搏快速等症状,甚至会出现肌肉痉挛、恶心呕吐,继而再发展到四肢湿冷、面色苍白、心动过速,血压下降等更为严重的症状。
如果核心温度达到40℃以上,伴有意识障碍、无汗等症状,即发生了热射病。
如何预防热射病?
面对高温天气,提高自我防护能力是预防和减少高温中暑发生的重要干预途径。在高温天气中,预防中暑要做到:
1. 做好预防,尽量避免高温日晒,穿着宽松衣物,多补充水分和盐分等。
2. 正确使用药物,不要大量饮酒。某些药物可能会增加热射病的得病几率,这些药物包括抗组胺剂、三环类抗抑郁药、安非他命、可卡因、甲状腺素、β受体阻滞剂、利尿药等等。另外,酒精也会增加热射病发生的可能性。所以,正在使用上述药物的人,需要尤其注意防暑降温。
3. 注意易被忽视的高发来源。封闭的汽车是特别容易被忽视的热射病来源。夏天在30℃以上的室外,停车后10分钟,车内温度就能上升至43℃,20分钟后可以上升至50℃。
4. 关注环境温度、湿度。当温度>35℃时,汗液蒸发是人体唯一的散热途径,如果环境中湿度过高,会出现“汗如雨下”,但是汗液没有办法蒸发,机体无法有效降温。
高温中暑如何紧急处理?
热射病可能危及生命,应该第一时间拨打120、110等急救电话,寻求专业急救人员的指导和帮助。同时,可采取以下措施:
将病人移到阴凉通风处。
监测病人体温,迅速给病人降温。比如:将病人浸泡在浴缸的凉水里;将病人放在凉水淋浴下;用浇花的凉水喷洒在病人身上;用凉水擦拭病人的身体;凉湿毛巾或冰袋冷敷头部、腋下及大腿根部;或天气干燥时,将病人裹在凉水浸湿的单子或衣物里用风扇吹等方法。
保持病人呼吸通畅,患者意识不清或发生抽搐的状态下,不要给病人喝水,如果病人发生呕吐,使其侧躺以保持呼吸道通畅。
尽快到达医疗机构,进行专业治疗。
作者:唐闻佳
编辑:储舒婷
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