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限24小时吃遍XX”“3小时游玩6个景点”……暑期来临,“特种兵式旅游”又火了,殊不知,这种在年轻游客中兴起的快节奏旅游方式暗藏危险。
近日,一名在南京旅游的小伙因没赶上动车,改签又发现没有合适的车次,急火攻心倒在了自助售票机旁。复盘小伙的旅游路线,从早上7点就开始打卡各类网红小吃店,逛了许多景点,晚上还去了夜市,但因地铁坐反了方向未能及时赶上车。小伙缓过来后浑身无力,被救护车送往医院观察,所幸最终无大碍。
随着暑期到来,此类事件并不少见,记者从上海一些医疗机构获悉,已接诊因“特种兵式旅游”而中暑的患者。
医生提醒,高温天,“特种兵式旅游”要量力而行,近期尤其要警惕“隐性高温”——看似并非极端高温,实则对人体消耗不小,还要防止过量运动导致中暑。
“隐性高温”环境容易让人不知不觉中暑
花尽可能少的时间、费用,浏览尽可能多的景点,“特种兵式旅游”备受年轻人追捧,可也有人吃了苦头。一位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分享,“带家人旅游,老妈中暑,上吐下泻。”她后悔道,“带老人出游,千万别搞‘特种兵旅游’这套,一天走两三万步,有时天气特别热,老人很难适应。”
不止老年人,看似身强体壮的年轻人也经不起“特种兵式旅游”的折腾。
近段时间以来,浦东新区人民医院急诊就诊人数较前期增加明显,相较往年,今年更早出现了中暑病例,其中不乏室外工作者、老人及游客等。自入伏以来,距离浦东新区人民医院较近的某大型室外游乐园,已陆续出现游客和工作人员中暑的现象。
“有的游客赶时间,游玩项目一个接一个,出现了头晕、恶心、乏力等情况;也有演职人员因为长时间穿玩偶服不透气,导致中暑。”浦东新区人民医院急诊与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宋卫东告诉记者,所幸就诊患者大多为先兆中暑或轻症中暑,及时治疗并无大碍。
也有人疑惑,最近气温有下降,体感似乎不是那么热,这也能中暑?
“别看最近几天温度没有达到35℃,但中暑的发生不仅与温度有关,还与湿度、风速运动强度、暴晒时间、体质强弱等有关。”宋卫东解释,要明确,“觉得热”和“温度高”是两回事,除高温暴晒天气外,高温高湿这种“隐性高温”环境更容易让人不知不觉中暑。
“中暑早期,头晕是最早的一个表现,此时千万不能想着摒一摒。”宋卫东提醒,此时应迅速到阴凉处躺平、休息,适当喝点凉水,10到30分钟后若还没缓解,要及时就医。
促进汗液排放,会喝水很重要
分析多起“特种兵式旅游”中暑案例,均与在户外暴露时间太久、过量运动、体力不支等有关。
通常来说,长时间在室外活动的人群、老年人群、幼童等均是中暑的高危人群,就特殊人群而言,如孕产妇、免疫力低下人群,患有冠心病、糖尿病、免疫系统疾病、脑血管病等基础性疾病的患者,因其对热适应能力下降,也容易发生中暑。
日前,上海某儿童专科医院接诊的一例患儿颇具代表性。患儿就诊时精神疲软、皮肤发烫、四肢发冷,测体温接近39℃,家长说,来院前已恶心呕吐过一次。
经过初步诊断,医生考虑孩子是中暑,并伴有热射病的风险。细问经过,原来,孩子一家来沪游玩,行程安排较满,过度劳累加之孩子又不爱喝水,结果在游玩时突然眼前一黑晕倒了。
“汗液蒸发能带走大量热量,因此,出汗是人体解暑降温最高效的方法。在暑热天气里,一定要注意补充水分,促进汗液排放。”上海市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医生霍言言表示,高温天在室外活动尤其要注意,类似去乐园游玩这类非常消耗体力的户外活动,一定要注意防暑降温,多喝水,“别光喝矿泉水,人在高温环境下除了补充水分,还要补充电解质”。
霍言言称,喝水建议遵循少量多次原则,幼儿睡前不要过量饮水,以免出现尿床。此外,普通人员也要注重保障充足营养饮食,保持血压、血糖平稳,做到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
多位医生同时提醒,暑期是家庭出游的高峰,出行前需仔细规划行程,尽可能将室外景点安排在清晨或傍晚以后,避免高温时段在室外景点长时间逗留,或选择无阳光直射的阴凉路线,尽可能将行程安排得轻松点,尤其不建议在高温天进行“特种兵式旅游”。
作者:李晨琰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唐闻佳
图片来源:文汇报资料照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