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呼吸平稳,心脏功能恢复得不错。”今天,4岁的乐乐(化名)接受心脏移植手术后,安全渡过各个难关,经医生评估顺利出院了。
这也是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取得儿童心脏移植资质后成功完成的首例儿童心脏移植手术。
作为国内极少数同时具备开展心、肝、肾移植能力的医疗机构,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院长王艺介绍,自去年8月取得器官移植资质以来,医院已累积开展36例器官移植。
住院几个月来,第一次换上自己的衣服,穿着白雪公主裙子的乐乐高兴地蹦蹦跳跳,唯有胸口上长长的疤痕无声诉说着小女孩过去几年来所受的病痛。
2019年,8月龄的乐乐因喂养困难在当地医院检查发现心脏增大,当地医生建议其前往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进一步诊治。救护车呼啸着将一家人从安徽省宿州市送往儿科医院。
“560公里的路,我一路忐忑不已。”妈妈李女士回忆,到达儿科医院急诊不久,乐乐马上被转入重症监护室。那一刻,她的心揪了起来。
经过全面检查,乐乐被确诊为扩张型心肌病,这是一种先天性心肌病变,随着年龄增大,心脏功能会越来越差、药物治疗只能缓解部分症状,最终需要心脏移植才能救治。
听到医生的解释,李女士有些不敢相信,“这么一个小小的人儿,怎么会生这么严重的病?!”她红了眼眶,此后这家人便开始了在医院与家往返的日子。近三年来,乐乐的病情虽有反复,但好在通过药物治疗,心功能情况整体控制良好。
没想到,今年4月,乐乐的病情再次恶化,呼吸急促,常常满头大汗,更糟糕的是,她已不能平卧睡眠,这是典型心功能障碍的表现。
“完善一系列评估检查后,我们判断乐乐的心脏功能已处于终末期,挽救生命的唯一办法就是尽早进行心脏移植。”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心外科主任叶明说,但对于儿童而言,寻找合适的心脏供体并非易事。
等待了2个多月,眼看着乐乐的情况一天天变差,就在大家心灰意冷之时,曙光出现了!7月3日,中国人体器官网上分配系统显示,有年龄、血型等各项条件都相匹配的供体出现。
经过心脏移植团队全面而谨慎的评估,确认这个供体适合乐乐。随着接受供体确认键的按下,一场生命接力也随之展开。
7月4日凌晨,儿科医院派出的器官获取团队在外省成功获取心脏供体,立刻争分夺秒赶赴当地高铁站,搭乘最早的一班高铁返沪,尽可能缩短心脏缺血时间。与此同时,在儿科医院手术室,移植团队已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确保供体到医院后即可植入。
“那一晚,我不敢睡,整个人紧张、不安,一颗心七上八下。”李女士告诉记者,直到确认供体安全送达医院手术室,她才稍稍松了口气。
伴随着一针一线行云流水般的手术操作,乐乐生命火种重燃的希望也在一步一步靠近。当一声清晰的“主动脉开放”指令下达后,一颗全新的心脏在乐乐体内开始跳动,一下、两下,慢慢呈现出稳定的节律,心脏跳动也越来越有力。
耗时3.5小时,手术顺利完成,乐乐被转入心脏监护病房。为确保患儿后续治疗万无一失,儿科医院组建了多学科专家组,仔细分析评估每一个临床表现变化和检查检验指标的变化,并通过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等专家团队实时联系,及时动态调整药物和治疗策略。
术后第二天,乐乐即顺利撤离呼吸机。术后第八天,乐乐从心脏监护病房转入到普通病房。
“目前国内儿童心脏移植病例数较少,能独立开展儿童心脏移植的单位也较少,主要是因为儿童个体差异大,匹配度低,发病急且重,有不少需要心脏移植的患儿在等待供体过程中就因心衰加重而失去生命。”叶明告诉记者,儿童心脏移植特别是婴幼儿心脏移植,手术难度更大、术后管理更复杂,需要高超的外科手术技术和丰富的围术期管理经验,更需要全流程密切的多学科协作。此次首例心脏移植的顺利开展,也标志着医院儿童心脏病全链条治疗方案中一块极具分量的拼图已补齐。
作者:李晨琰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姜澎
图片来源:院方供图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