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家伟入职一妇婴已有十余年,在辅助生殖医学科复苏室,最忙的时候她一天要照顾30多名患者。(受访者供图)
“一颗甜甜的糖慢慢缓解了我的症状,也缓解了我的焦虑。感谢吕护士把病人当家人一样对待,真的很温暖。”
在社交媒体上,一名患者分享了她的第一次取卵经历,太过紧张又没吃早饭,一时间觉得头晕眼花,恶心想吐,浑身冒虚汗。令她感动的是,忙碌的护士第一时间关注到了她,扶她躺下、盖上毯子,量好血压后还喂她吃了颗糖。
看似不起眼的一颗糖果温暖了她许久,遂而写下这则帖子,令她意外的是,跟帖者众多,不少“病友”分享着相似的就诊经历:“从没遇到过这么温柔的护士小姐姐,喂我甜甜的糖”“小姐姐特别好,一个人忙前忙后”“对待每一位患者都那么有耐心,能细致入微观察到每个人的情绪状态,还会讲笑话开导患者”……
大家提到的护士,正是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辅助生殖医学科复苏室护士吕家伟。在众多夸赞她的词条中,很多人不约而同提到了“一颗糖”。
“一颗糖”成了复苏室标配
上午7点45分到达辅助生殖医学科复苏室,确认心电监护仪、墙式氧气吸入器等设备呈备用状态后,吕家伟习惯性地往口袋里抓了一把糖。一气呵成的标准动作,三年来日复一日。
取卵,辅助生殖技术的基本操作之一。近十年来,我国借助辅助生殖技术出生的人口占比增加了近4倍,与之相应,各医院中辅助生殖医学科就诊量节节攀升。在一妇婴,辅助生殖医学科月均取卵量达到600至700人次。
“取卵是为了生的希望,但很少有女性是乐呵呵地被推出手术室的。”吕家伟守着这一方小天地,把着取卵手术后的最后一道关口——复苏。
一名完成手术取卵的患者被推入复苏室,吕家伟条件反射似地从椅子上弹了起来。这是一名局麻取卵患者,意识清醒。“肚子疼不疼?”患者摇了摇头。“早饭吃过没有?”患者点了点头:“吃了一点。”“一点是多少?”“一口面包。”她随即拆开一颗糖,塞进患者嘴里。
为什么会随身带糖?吕家伟笑着说,起初是为自己准备的,“我个子小小的,工作强度大,有时难免体力不支出现低血糖。”没想到,很快,“一颗糖”不太够了,需要“一把糖”。有人出门太早,忘吃早饭,轮到手术时间较晚,出现低血糖了;有人太过紧张,面色难看,吕家伟顺势递上一颗糖。渐渐地,这家医院的复苏室流传出“一颗糖”的美谈。
专业之外多给患者些安慰
“我们的患者也是需要哄、需要宠的。”在生育这件事上,吕家伟明白女性承担的压力。她遇到过一位患者连续尝试了18次,最终未能如愿。也有患者握着她的手,淌着泪说:“这是我的最后一次机会,可能家要散了……”
也正因此,吕家伟希望,一颗糖分泌的甜,至少能在当下抵消她们内心的苦。
有一位45岁的失独妈妈令她印象尤其深。人到中年,18岁的孩子意外身亡,欢声笑语的家庭霎时间如坠冰窖。这位妈妈希望做些什么,让昔日的家庭以另一种形式重归“完整”。她踏上了辅助生殖求医路,可年龄对生育的影响比她想象的更大。
“每次取卵,她总是一个人坐在角落,从不和人说话。”趁着工作间隙,吕家伟走近她,“我的小姨也是在您这个年纪失独的,但她没有放弃,又重新有了孩子……”话说到这,这位妈妈流泪了。这是她的第十次尝试,眼看年龄上去,成功几率愈加渺茫。吕家伟悄悄告诉她:“这次取到了一个卵子,一个,也是希望。”她再度流泪了。
离开时,她主动拥抱了吕家伟,手中握着糖。“之后,我再没见过她,可能成功妊娠生子,也可能放弃了。”吕家伟说,在这里每个人的情况不同,选择不一,“专业之外,我能做的更多的就是安抚她们,让她们紧跟医生的治疗步伐,放平心态迎接每一次挑战。”
在这里“被一份善意包裹着”
在一妇婴,80后吕家伟入职工作已有十余年,轮转过许多科室,产科病房、手术室、产房,几经比较下,她说,自己似乎更适合辅助生殖医学科的复苏室,“这里虽有沉重的一面,但更多的是希望。”
最忙的时候,她一天要照顾30多名取卵患者,忙到脚不沾地,但看到一条条感谢的留言,她又觉得,一切都是那么值得。
“我对麻醉药品比较敏感,术后没有完全清醒,稍微一动就会呕吐不止,吕护士温柔耐心地照顾了我六个多小时。”一位患者对记者说,踏进这里,就觉得“被一份善意包裹着”。
也有人说:“作为试管妈妈,我对未来有迷茫和害怕,吕护士得知我取卵数量不多时,用她的专业知识安慰我、鼓励我,抚平了我的焦虑,给了我第二次尝试的勇气。”
在复苏室,吕家伟给自己立下一项行事准则,告知取卵结果时,尽可能静悄悄的,“每个人取卵结果不同,不能影响别人的情绪。”她告诉记者,一妇婴始终提倡善良的文化,要做一家有温度的医院,具象这份善意,或许就在一颗糖、一个笑容、一个眼神。
作者:李晨琰
编辑:范菁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