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前,初中生小记者与院士面对面
适逢开学季,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国强教授收到一封特别来信,写信者是一名00后,今年上海交通大学汉语言文学(中外交流)本科大一新生姚文禹。提笔致信,感恩多年来“对少年启智润心的应答与引导”。
一名初中生怎会与医学院士有交集?2019年的一次机缘,正在读初中的姚文禹作为“学生记者”采访了陈国强院士。
“彼时,‘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校长’等一长串的称号如雷贯耳,使对医学专业知识一窍不通的我紧张不已。而所有的不安与担忧却在您亲切的话语中四散,您轻轻的一句‘问题提得不错’如春水,稳稳接住了我心中的巨石。”姚文禹难忘“采访”的细节,“您简洁精准又不失幽默的话语轻松解答了我内心的诸多疑问,临别赠送的《通往诺贝尔奖之路》捧在手里轻悠悠的,念在心里却沉甸甸的,作者彼得·杜赫认为,科学在改善世界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科学家需要在使他们的工作更易于被公众理解方面做得更好,这些话语深深影响着我。”
短短一次“采访”,对爱思考、爱琢磨问题的姚文禹意义不小。
“古语有言,学海无涯,我曾以为学习的目的便是探索这片海洋的奥秘,从一片海域到另一片海域,于是我愈发觉得自己如同一片浮萍,浅薄而漂浮不定。直到在采访陈教授的过程中,他简介清晰的话语,能带来让对医学专业知识一窍不通的门外汉恍然彻悟的畅快感,他用风趣的话语抚平了我对白血病的恐惧……也是这次采访,我才明白做学问的意义应好比是在无垠的海洋中造船,不断学习就好比是让船不断变大,让科学家本人、我们普通人、乃至整个人类感到安全、理性和充满希望。”
也是这次之后,姚文禹暗暗立下志向,追逐儿时的理想、走上对外交流这条道路,希望将来在国际舞台自信发声。从初中到高中,她认真学习,勤于思考,终在今年高考时考出好成绩。
“发自内心地说,如今,我眼前的日常,正是几年前的我心中所向往的生活。窗明几净的教室、密密麻麻的黑板、干净敞亮的图书馆、安静无声的自修室、浓郁的学术氛围,还有同频共振的好友、五花八门的社团活动、永远充满活力的操场……”姚文禹说,今年9月如愿踏入交大校园,就会想起陈国强院士以及4年前的那次采访,并决定在今年教师节之际提笔“汇报”自己的学习进展,感谢强叔“指引我走出自己的脚印,让我看到未来的方向。”
“很高兴,强叔肯定了我的努力和父母的教育方式,同时给了我两个关键词,一是学思践悟,二是珍惜机会。”收到回复,姚文禹更感振奋,“大学期间,我会在全面、系统、深入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抓住与同学、教授思维碰撞的机会,把握每一次锻炼自我的实践机会,珍惜漫步于思源湖畔的机会……以知促行、拒绝平庸。”
作者:唐闻佳
编辑:顾军
责任编辑:姜澎
图:受访方供图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