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席记者 王彦
“到处是水,却没有一滴可以喝。”《娱乐至死》的作者波兹曼喜欢用柯勒律治的这句小诗,来形容信息过剩时代人们的处境。其实拿来对应到国内的商业大片也不无适用。单月40亿元的票房成绩刚刚轰鸣而过,事实再次证明——进口“大片”一敲门,不少国产大片便偃旗息鼓。
有关一部进口片在票房上力压10部国产片的新闻,之前已有描述。如今不吝赘言再啰嗦一遍,实在是因为以一当十的《木星上行》绝非业界一致赞美的佳作,至少从北美表现来看,导演沃卓斯基姐弟在票房与口碑双线都败得灰头土脸。IMDB5.9分,烂番茄24%新鲜度,这是《木星上行》目前在各大电影网站上的评分,而在国内的豆瓣网上也仅仅5.6分——这才是真正叫人无力吐槽的所在,评分低竟还有高票房,是对进口片盲目推崇?还是国产片太虚弱?也许都有。
是什么撑起了一个月40亿元的电影消费?有人批评,走进影院仿佛只为社交与谈吐,一部影片的艺术性怎样不重要,有没有话题才更关键。一些影片先后占领过微博热点,但它们中有不少只是“投粉丝所好”,审视一部影片的好坏标准亦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似乎娱乐属性高于一切。值得玩味的是,某些影片上映前,不少创作者会反对拿票房说事。然而但凡自家票房成绩凸显,数字的成功便摇身成为一切的遮羞布,那些曾不屑谈票房的创作人会开始津津乐道、喋喋不休起来。此时你会发现,之前反票房与此时歌颂“票房是检验真理的一切标准”的,常常是同一拨人。40亿元的单月纪录明明是好事,为何还要解读并苛责?
米兰·昆德拉在1995年电影诞辰百年时所说,电影的发展存在两种相互冲突的可能走向,一是“艺术的影片”,另一个是“让人变笨的行动者的影片”,结果是“作为艺术的影片败阵了,另一个作为商业的代表成功了”。彼时的昆德拉觉得自己处于一个艺术之后的时代,他还在“别处”这样悄悄一问:“可是,为什么人们对于更重要的部分从来都不感兴趣呢?”尽管米兰·昆德拉的疑问是从自身角度发出的,却也值得今天的影人思考。
那么,面对今天中国电影单月40亿元的市场“佳绩”,我们为什么产生“一无所有”的担忧?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