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大幕还没拉开,可能中国电影在春节档的营销已经花掉了几个亿。
“过年不去看胡巴,考试双百没人夸”“大年初一看胡巴,发家致富全靠它”,戊戌年进入倒计时,不少返乡的人在家门口看到了这样的宣传语。
还有人在回家时登上了这样的列车。
或者,遇见这样的汽车。
当中国银幕数突破了五万块,当家门口看电影成为许许多多人过年时的刚需。中国电影营销也走进了新纪元。
此次春节档诸片里,营销阵势最浩大的非《捉妖记2》莫属。早在一周前,该片的预售票房就已突破亿元。能早早“跑赢”对手,它凭什么?两个字:会玩。
《捉妖记》第一部会玩、敢玩的故事,观众大多知晓。比如在中国电影里第一次让真人与电脑特效一同演戏;比如颠覆“妖界”的性别角色,让男性“生”出小妖王胡巴。
从前作到续集跨越两年多时间,会玩的片方没少折腾。他们让肥嘟嘟的主角胡巴到纽约时装周走T台,在全球范围内开启“捉妖记主题展”。进入续集的宣传周期后,片方还先后与30多个品类的50多家品牌合作。从洋快餐里的纸片人形鸡块,到日化用品里的胡巴图案,再到这个虚拟动画角色进驻上海杜莎夫人蜡像馆,一系列营销玩得花样频出。
最新的消息是:戊戌年央视春晚的倒计时60秒广告里也将出现胡巴的身影。
其他各春节档影片为能杀出一条血路,也是早早就在海报、软文、推广曲、病毒视频等营销策略上大做文章。比如《唐人街探案2》开通了30列“唐人街探案2高铁专列”,还与各类热门综艺节目深度合作;《西游记女儿国》首映打造了价值百万的巨幕临时影厅……
照目前的局势,春节档各大电影,“会玩”的宣传方们已然“玩”掉了相当惊人的数字。
“会玩”,玩的是什么?直白地说就是“引发观影期待”,让观众知道这部影片的存在并产生一探究竟的念头。但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直白的诉求,在曾经的中国电影市场里,很少有人如此重视。国内电影第一次有营销的苗头,是在2002年张艺谋的《英雄》上映时。这部被誉为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国产商业大片,不仅拿下彼时历史新高的2.5亿元票房,还首次将电视广告、零点首映、跨界宣传等营销模式带入到了中国电影市场。后来一项来自央视的调查显示,《英雄》的观众中有八成已多年没有进入过电影院,铺天盖地的宣传是他们进入影院的重要驱动力。
所以,“会玩”某种程度上意味着“懂”——懂得如何在电影商业体系里不放过任何一个环节。就像电影界信奉这么一句话:“营销未必能带来好票房,但好票房一定离不开营销。”
从目前预售情况来看,“玩”得风生水起的几部影片确实获得了可观的预售票房:《捉妖记2》一步步逼近2亿元,《唐人街探案2》和《西游记女儿国》也都超过了一亿元。
不过,“会玩”终究不等于一部电影的质量认证书,过年七天也不该是一部电影的生命周期。观众的好口碑才会托举着好电影,在激烈的竞争里,走出长久的票房曲线。
编辑制作:王彦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