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叔们啊,拜托,斯皮尔伯格拍的可不是《芳华》,这电影根本不是拍给你们看的——有00后在影院看见年过半百的情侣(夫妻)手持《头号玩家》的票,嘴里碎碎念,斩钉截铁预言:放心,老人家撑不过半小时必然离场,我赌一杯奶茶,加一包辣条。
《头号玩家》自3月30日在中国和北美同步上映,24小时内,豆瓣得分攀升至9.2分,IMDB得分高达8.1分。也难怪老人家来凑热闹。
不记得从何时起,从娱乐圈到朋友圈,莫名刮起一股“讨好年轻人”之妖风,“得年轻人者得天下”之类说法所向披靡。
年轻人是什么人?
爱玩,会玩,并且必刷存在感的群体。任何产品,如果能搞定这个群体,基本上广告费都可省掉。
对所谓的“年轻人”来说,花点小钱就能得来的高级感与年轻感,一定包括饮品和电影。所以,有人排队在网红店买杯茶,要把店家的一次性杯子拍照发朋友圈,在app抢到票看爆款影片,也务必把电影票发朋友圈。
呵呵呵呵,千万,务必,请勿使用“导师体”语重心长叨念什么“距离产生美”,什么慎独、止语——不然真成了传说中的“老人家”或中年油腻男女。
72岁的“老男孩”斯皮尔伯格就这样带着《头号玩家》来了。冲着游戏题材和朋友圈强势口碑而第一时间买单的年轻人惊呼:这是斯皮尔伯格写给全世界影迷和游戏玩家的情书。这可能也是游戏玩家们有生以来看过的最缠绵的情书。
斯皮尔伯格用实力证明了什么叫“你大爷(不是骂人的那个声调)到底还是你大爷”。可以想象,《头号玩家》这样的游戏题材,这样的三观,要是换了弱一点的导演来拍,妥妥的,绝对拍出烂片即视感,甚至,头脑发热买过票的观众,事后都不好意思在朋友圈承认自己为烂片买过单,毕竟这意味着交过智商税。
一寸光阴一寸金,周末那点时间,对于“贵圈”最想讨好的那个群体来说,是用来看电影,还是打游戏?《头号玩家》把选择题置换为这样的优化组合:看一场跟打游戏有关的电影,顺带把女朋友(男朋友)也哄好了。
而对于“贵圈”曾经讨好过的其他群体来说,则意味着参与了一场集体怀旧仪式,顺带温习了世界流行文化编年史。
整部电影,充满了对20世纪流行的各种游戏、电影、动漫、音乐的致敬,大部分80后一看到那些老梗,即刻会心一笑或泪目。关键词太多,不胜枚举:闪灵、金刚、星球大战、回到未来、星际迷航、异形、疯狂的麦克斯、蝙蝠侠、太空堡垒卡拉狄加、鬼娃回魂、阿基拉、钢铁巨人、高达、哥斯拉、街头霸王、古墓丽影、星际争霸、守望先锋、毁灭公爵、光环、真人快打、寻剑……
《头号玩家》堪称虚拟版的杂货店,品类众多,乍一目测,的确没有中老年观众什么事。也难怪有中老年观众看了四十分钟后弃片退场。
其实,斯皮尔伯格应该提前告诉他们的是,如果能够在影片播放后的一小时才进场,或者说坚持看完至少一小时,大概才会感受到什么叫“值回票价”。
是的,对于年过半百并且从不玩游戏、也不看科幻电影的观众而言,全长140分钟的电影,前面一小时,很燃很暴力,完全是折磨,很难有共鸣。
然而,就是突如其来地,剧情在展开了一个小时之际,尿点迟迟未至,电影节奏竟然慢下来了。我们熟悉的那个斯皮尔伯格,很会讲故事很会戳人泪点的斯皮尔伯格,偷偷回来了。从前因《辛德勒名单》而被圈粉的某些观众,会发现《头号玩家》和《辛德勒名单》的导演必须、只能是同一个人。
斯皮尔伯格在电影里夹带了太多彩蛋,包括说教。
然而,哪怕是他的说教,也自带不露马脚的高级感。这是年龄和阅历赋予斯皮斯伯格的财富,年轻导演一时半会学不来。
剥蚕抽丝,《头号玩家》里植入的核心说教内容包括:玩家请勿沉迷于虚拟现实,要学会在真实世界里与人交流;无论科技进化到何等地步,数千年来,人性基本不变,渴望在现实生活中被人理解与关注、被知音识别自己在伪装或沉默中隐匿的真我,仍然是人性的根本需求。
这样的说教内容,是用天才程序员哈利迪的故事包装而成。孤独的天才哈利迪开发了一个名叫“绿洲”的大型VR游戏,由此成为全世界粉丝的精神领袖,名利双收,富可敌国。
在“绿洲”这个浩瀚的虚拟世界,游戏玩家无所不能,可以去任何地方,做任何想做的事,成为任何想成为的人。
然而现实生活里的哈利迪,深居简出,生活简朴,没有绯闻,过着清教徒式的生活,终其一生甚至连爱人都没有。弥留之际,他宣布将自己的巨额财产和“绿洲”的所有权,赠送给解开他在“绿洲”里留下谜题的玩家。
科技公司,高阶玩家,赏金猎人,纷纷投身其中。然而,最终第一个解谜成功的玩家,竟然是一个生活在贫民窟、名叫韦德·沃兹的懵懂少年。韦德的对手们并非技术不行、装备不牛,而是输在了一点——他们缺乏“温柔的同理心”(soft empathy)。
韦德数次进出为纪念哈利迪而开设的虚拟博物馆,对哈利迪生命中的所有细节耳熟能详、信手拈来,强势示范了什么才是“粉丝的自我修养”。
韦德读懂了男神生命中隐藏的遗憾与寂寞:在游戏世界里可以号令天下、无所不能的哈利迪是孤独的,他曾经隐秘地爱过一个女人——而他深爱过的这个女人,是朋友的妻子。哈利迪选择了沉默与抱憾终生。纯情的哈利迪,在游戏里设置的谜底,是“迈出这一步”——哈利迪骄傲地甩出一个貌似无解的难题,而初识爱恋滋味的韦德,轻易地就用直觉去破解了:在“绿洲”的“错乱星球”酒吧里,他伸出手,请哈利迪心仪的女神跳舞,顺利通关。
没错,谜底竟然如此简单。哈利迪一生最耿耿于怀的就是没有向女神表白。他做过最大胆的事,是约她看过一场电影,而已。永远冷静的、理智的、不苟言笑的哈利迪从此控制住自己的欲望。他们就此失去交集,成为两条平行线。
在游戏世界里可以无所不能,而在现实中,玩家们的教父哈利迪连一吻定情都不可能。他生命中最遗憾的事,是没有请女神跳过一支舞。
中老年观众如果看到这里,一定觉得似曾相识:这明明是美国版《芳华》。
学霸们则在暗忖,莫非斯皮尔伯格是在写一部电影版的论文,论文名叫《论领导力》?
从柏拉图《理想国》开始,领导力的话题就是人类始终不渝探讨的重点。启蒙运动时期,伏尔泰等哲学家在世界史上写下极为乐观的一笔,认为只要运用理性思维,人们就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在19世纪,有两种信念从理性主义中衍生出来:一种相信人类的进步,一种相信人类可以变得完美。而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们则开始不断质疑理性的力量以及人类持续取得进步的能力,直到20世纪20年代,学界关于领导力的研究才正式展开。而近100年来,学界关于领导力研究所得出的理论体系层出不穷,什么特质理论(trait theory)、风格理论(style theory)、权变理论(contingency theory)等等,各领风骚若干年。然而,在管理实践领域,仍然难以出现所谓可以不变应万变的某种领导力模型让人心服口服。
凡事都希望追求终极的、单一的“标准答案”,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世界里,可能是很多人与生俱来的习惯。
哈利迪终其一生参悟到的信条,恰恰是反“标准化”、“模式化”的。能够继承他巨额遗产、接管“绿洲”的候选人,并没有所谓的学历、智力、体力之类可以量化衡量的标准。候选人能否在游戏中参破他设的谜题,就是唯一的标准。
而韦德和他的伙伴们在破解哈利迪所设的三个谜题、接手“绿洲”之后,所做出的管理决策包括:每周二、周四关闭“绿洲”,要求所有玩家把时间腾出来,用于陪伴家人或爱人,感受生活中的“慢”,哪怕,抽空亲吻一下女友也好。
《头号玩家》用酷炫外表包装的鸡汤,实力证明了一点:老男孩斯皮尔伯格依然“幼态持续”(neoteny)。根据《美国传统词典》的定义,“幼态持续”指“一个物种的幼年特征一直保持到成年”;而对于人类来说,意味着无论多大年纪,都依然对世界保持好奇心、对学习和自我发展充满渴望。
从早年的《夺宝奇兵》到《侏罗纪公园》,再到今天的《头号玩家》,斯皮尔伯格在电影叙事的路上从未停止探索的脚步。必须给32个赞。
作者:谢仙森
组稿制作:李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