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归去来》,我身边的海归主要是两种意见。第一种就是没看过,因为这部剧的卖相没有吸引他们。第二种是缺乏代入感,怀疑自己是假海归。
剧中,萧清、书澈、缪盈、宁鸣、成然和绿卡等人,饱读诗书,成为“藤校精英”,在国产剧里,这是一个新颖的设定,但《归去来》剧组或许是误解了海归这一群体。剧中的所谓海归,更像是原本国产青春片的模板主角,突然换了个片场,转移到美国,穿上身校服,就成为所谓的“藤校精英”,可他们的谈吐举止,却早已暴露出自己的本色,以至于真正的藤校学生看来,如同小孩子过家家,尽是儿戏。
平心而论,《归去来》并不是一无是处。该剧在宣传时打出“反套路”“题材新”的卖点,一改往年国产言情剧“致青春式恋爱”的模式,把故事发生地引到美国,涉及留学生困境、官商交易、商业纠纷、亲子关系等大词,可见编剧野心之大。然而,《归去来》在创作上力有不逮,至少从前半部分看下来,深刻内涵不多,水分却不少。
接受采访时,导演刘江说:“这部戏以留学生为载体,聚焦了公平、正义、价值观碰撞、年轻人抉择等社会热点问题。”而在剧中,观众看到的所谓的群像是:罗晋饰演的书澈在国外把恋爱当正事,读书当副业,无证驾驶后还请求别人替他背超速的罪名;唐嫣饰演的萧清更让人摸不着头脑,上一刻还不愿替书澈顶罪,下一刻好友动之以情,自己的原则就松动,到后来,妈妈出了车祸,她就想着退学。两个主角尚且如此,其他海归更不必说。
一部剧要立得住、要不显得虚浮,逻辑和节奏必须过关。不过,《归去来》在这两点上问题都存在一定问题。
逻辑上,这些名门子弟根子上就立不住。为什么?真正的名门子弟,巴不得把自己藏起来,大部分名门子弟不会像剧里那么招摇。保罗·福塞尔在《格调》一书中提出这么一个观点:在社会上,底层试图装扮为中层,中层试图装扮为上层,上层试图装扮成顶层,顶层身处食物链顶端,却不愿被关注,于是扮作底层。而这些名门子弟,从小到大受精英教育,诗书礼仪都有讲究,切忌虚浮造作。
节奏上,《归去来》延续了近年来国产剧的一大坏毛病,那就是注水严重。该剧的注水从第一集就初露端倪,十分钟可以交代的剧情,愣是耗费一集,主角打扫家务、开车、回忆,都事无巨细地呈现,却多如隔靴挠痒,与主线无关。而女主角和男主角的戏,到了二十集仍在主线边缘,慢热程度,令人咂舌。
《归去来》呈现出很多热门选题,这些选题重要吗?重要,而且的确是最能引起大众注意的几个选题,每一个选题认真做,都能出精品。反腐,如《雍正王朝》《人民的民义》;商战,如《乔家大院》《大清盐商》;出国,如《中国合伙人》《北京人在纽约》。但它们能够认准一个口,很深很深地挖,而《归去来》前半部分的呈现更像是东挖一个,西挖一个,浅尝辄止。
很难想象,一部用心的剧,会让在美女主与国内母亲同时在大白天通话;一部用心的剧,会让清华大学高材生在2010年拿出一套山寨味十足的PPT告白女生,会说出“就算为你而死也是最好的归宿”;一部用心的剧,会在呈现缪盈过去写的情书时,同一个人人写的信却有不一样的字迹。
作为一位拍过《黎明之前》《誓言今生》《咱们结婚吧》的实力派导演,《归去来》恐怕不能算是刘江导演的得意之作。这些年,刘江、赵宝刚、姜伟等名导演,新作中或多或少都呈现出类似的问题——在自我趣味与迎合市场、资本间,摇摆不定。有人会说,在这个过程中,编剧或导演也许并没有绝对话语权,每一个高片酬的演员、高投资的商人,以及他们的利益共同体,都在其中搅和,以求自我的最大利益,其结果往往就是想把谁都伺候好,最终却是弄丟了创作的魂。
早十年二十年,内涵丰富的《围城》只拍了十集,同样反映国人在美国的《北京人在纽约》也只用了21集,但它们细节讲究、人物丰满,直到今天也能赢得观众的击节叫好。但现在,越来越多剧集,空有大名,华而不实。拍得粗枝大叶,也就不怪观众不买账。
可叹的是,上文指出的这些问题,近些年来国产剧是颇为普遍的存在。动辄70、80集的剧长,言必称“魔幻巨制”、“史诗之作”、“国产神剧”,请的是千万片酬的演员,用的是光彩夺目的设备,成片质量却未必能令观众满意。对比八九十年代条件如此简陋、演员片酬如此之低的电视剧,该感到汗颜的恐怕大有人在。
作者:宗城 (独立撰稿人)
编辑制作:李硕
责任编辑: 邢晓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