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德不干了,007号特工换人。邦德当爹了,职场情场双双金盆洗手。邦德死了。三个选项,哪个最离谱?美国导演凯瑞·福永在《007:无暇赴死》里,一口气把三个选项都安排了。
在日本和俄罗斯有领土争端的北方小岛上,邦德为了粉碎恐怖分子用纳米武器祸害全人类的阴谋,对他的顶头上司M说出:“向我开炮。”M含泪作了决定,全副武装的英国军舰炮轰日俄争端的敏感地带。邦德在烈火中永生。围观的FBI惊呆,认为军情六处的同行疯了。
仅仅是重述这段结尾,熟悉邦德系列电影的观众都忍不住怀疑:这个男主角是邦德?这是军情六处敢作、能作的决定?这还是英国男主角和英国背景的电影?
2006年,《007:皇家赌场》上映,新一代邦德亮相,丹尼尔·克雷格被质疑是“最不像邦德的邦德”。15年里,克雷格五次扮演邦德,《无暇赴死》是他最后一次执行007的任务。此时,克雷格已经成为新一代观众心中“最好的邦德”。万万没想到,“最好的邦德”谢幕来得这样潦草。
这代邦德,是回到原点的重启
什么样的邦德是邦德该有的样子,这本来是个伪命题,看看肖恩·康纳利和皮尔斯·布鲁斯南,两者之间毫无传承。从《皇家赌场》演到《幽灵党》,克雷格版邦德从谷底到巅峰的逆袭路也再次证明,每一代邦德是否合格,观众看的是电影里的形象能否自洽。作为一任邦德的收山作,《无暇赴死》要回应克雷格任上的前四部——《皇家赌场》 《量子危机》 《大破天幕杀机》和《幽灵党》。
这一代007的起点是《皇家赌场》,那是原作者伊恩·弗莱明的第一本007主题小说。导演马丁·坎贝尔之前执导过布鲁斯南版《黄金眼》,过来人的经历让他比大部分同行更透彻地认识到,风流种马版邦德注定是时代的眼泪。拍《皇家赌场》,是这个系列触底反弹的“重启”。弗莱明并不是文笔蹩脚的流量作家。只不过同是写谍战小说,他倒霉地陷在格林和勒卡雷的夹击中,那两个是正经文学领域的顶流,弗莱明不免落下风。又有早年的邦德电影活泼玩闹过了头,把职业特工改造成青壮年探险家,不明真相的观众以为小说里的男主角就是个内里空空如也的男花瓶。然而不是的。在弗莱明的成名作《皇家赌场》里,邦德胆大心细的职业能力,他因为私生活无法和工作切割而承受职场压力,以及他在充斥着表演和背叛的环境里仍然对正常感情有需要,这些让他成为一个很难被标签化的“人物”。马丁·坎贝尔导演和《皇家赌场》的编剧团队敏锐地抓取到原作中的戏剧张力,为这一代邦德确立崭新的人设:无法真正做到无情,但即便承受着个人创伤也要投身他认为正确的事业。角色被设置的性格特质,和演员克雷格的表演风格是很契合的。
《皇家赌场》因其写作年代和弗莱明本人的立场,核心矛盾根植于铁幕两边的对抗,邦德的敌人隐匿在人群中,但他们一定是“东面的人”。电影《皇家赌场》的特点在于,它放大了原作中邦德情感挣扎的状态,同时彻底淡化了时代的意识形态痕迹。克雷格用一部电影就确立了“这一个”邦德,走出前任们的光环和阴影。但这个开局是有挑战感的,没有了意识形态对峙的背景,作为终极反派的布罗菲尔德和“幽灵党”要怎么出场?冲突的根源在哪里?
后续的《量子危机》对这个剧作难题毫无办法,经历这一部票房口碑双输的惨烈败局,英国导演萨姆·门德斯成了这个系列的救星。面对既往的电影和小说原作,《大破天幕危机》和《幽灵党》正面强攻了《皇家赌场》留下的僵局,很有勇气地重写、也开拓了围绕着邦德的故事,即,对手不是外面的人,最危险的人来自内部,最根本的矛盾是“我们自己的问题”。《大破天幕杀机》和《幽灵党》有炫目的观赏性,编导和演员用幽默、欢愉,甚至浮夸的秀,层层包裹着痛苦的内省,这在邦德系列和同时代的好莱坞大制作中,都是罕见的。
用邦德之死换观众记忆
英国导演门德斯和丹尼·博伊尔相继退出“邦德25”的项目后,可以想象美国导演福永是挺无奈的,他面临所有讲故事的人最不想面对的困局:怎么结尾呢?邦德系列要继续,但属于这一代邦德的、始于《皇家赌场》的故事,必须迎来终局。
《无暇赴死》有很长的一段序幕,反派萨芬出场时戴着日本能剧女角的面具。这个面具叫“泥眼”,在舞台上专指因嫉妒而发狂的人。其实,大部分对能剧一无所知的观众在那一刻,除了被诡异的面容吓一跳,不会有多余想法。后续的情节里,萨芬因为嫉妒邦德拥有玛德琳的爱而疯狂,当然是安静地疯狂,安静地做着反理性的抉择,这时,了解能剧的观众也许能想起阴森可怖的开场,回味到能剧面具有这么点“呼应”的意思。这个面具在电影里,像一把虚张声势的枪,没有发挥实质的作用,只有创作者处心积虑——看,我们埋伏着这么微妙的细节。
《无暇赴死》的致命伤也在这里,剧作铺排了太多看似很有深度其实对人物、对戏的张力毫无意义的细节。门德斯的两部邦德电影制定了特别简洁的情节线,布罗菲尔德因为私人的恨要毁灭邦德,这个过程中他荼毒无辜;邦德的任务是救无辜的人,这终将把他带到布罗菲尔德面前,直面(他一无所知也不太理解的)私仇。到了《无暇赴死》,主创们面对《皇家赌场》和《幽灵党》的遗留任务,显得束手无策,因为欠缺“且破且立”的勇气,于是狗尾续貂,给锒铛入狱的布罗菲尔德安排了私仇对家萨芬,但萨芬的存在仅是个工具人,只为了把《皇家赌场》以来的内容做个总结陈词。“总结”是电影的死敌,这意味着160分钟的时间里,角色们疲于奔命地跑情节,繁琐的情节和冗余的细节密不透风,压掉了戏,也压掉了人——在邦德死前,可有哪场戏能给人留下印象?
用邦德的死,换观众的记忆,还有比这更糟的结局吗?
作者:柳青
编辑:汪荔诚
责任编辑:王雪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