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来自大山里的电影,就像鲜花从泥土中生长一样。
根据“时代楷模”“感动中国人物”张玉滚的真实事迹改编,电影《此生有约》自全国点映以来,一路收获人们真挚的感动。
影片围绕乡村教师张玉滚为原原型,讲述一根扁担、三代教师坚守一所山村小学的故事。三代教师信守一个承诺,他们心系教育和孩子,自己却因困守落后的乡村而不得不承受命运的苦厄。
本周末,电影《此生有约》来沪点映。乡村教师们的无悔付出与牺牲催人泪下。影片由庐野编剧,杨涧华执导,周晓燕任总制片,李琳总策划,王键桥、徐少武、于华、薛晴、庞勇等主演。
映后交流时,导演杨涧华说:“大家看到的是来自大山里的电影,是一部低成本的电影,它没有什么技术含量,所有的创作都是出自真诚和朴实的本心。它也没有宏大的叙事,也没有什么炫目的表演,一切都是从人物的本真的思想行为出发。崇高从卑微中产生的,就像鲜花从泥土中产生的一样。”
编剧庐野认为,在讲述平凡人物时,要让人物在土地上生根,在烟火气中见人性,生活中最本真的状态才是最能征服人心之处。
还原真实,必须从细节处入手。
开机前,剧组为在大银幕上再现张玉滚的故事,希望寻找到一个北方原生态的古村落。最终,片方在林州的太行山深处,发现了一个有着500年历史的山村“石大沟”,这里房巷皆由石头构成,宛若一个石头城堡,令画面充满古朴厚重的特殊魅力。
由于影片讲述三代人,故事要跨越70年,对置景和服化道提出了极大挑战,主创团队为此修复了已经弃用的学校,将百年老屋还原到历史原貌,还从废弃的杂物中捡拾回部分道具。而演员的服装,不少是从农民家里翻箱倒柜搜寻来的。为了演好这部乡村电影,主演们在山里和农民同吃同住,风吹日晒,久而久之,面貌和神态上竟与当地山民一个模样。为了突出中原文化的特质,演员们苦练河南方言,电影原创音乐以河南地方戏曲为元素,使这部电影具有了非虚构性故事片所特有的乡土味道。
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常务副主任宋智勤认为,这是一部充满人性光辉的影片,在描写平凡英雄的过程中也称颂了珍贵的爱情。CCTV电影频道电影创作部主任林丽宁说,这部电影是创作者的用心用情之作,有人文关怀色彩,故事细节非常扎实,真挚感人,关注弱势群体,关注乡村教育值得敬重。
导演杨涧华曾在西北和井冈山农村生活过,对农民和乡村老师的艰辛生活感受很深,所以想把打动自己的东西,通过电影的方式再去打动别人,张玉滚的事迹让他找到了切入点。
作为影片中的原型故事发生地,黑虎庙小学在落后贫穷的时代里培养出数十名大学生甚至研究生,在两代乡村教师的努力下周边山村地区的孩子无一人失学。而今天,仍有290万乡村教师在最基层艰苦的岗位上为孩子们点亮知识文化的星火。“希望那些走进城市的千千万万个农村孩子们,不要忘记来时路,不要忘记曾经哺育过他们的老师,全社会都要对那些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默默无闻的乡村老师们表达敬意。”杨涧华说。
电影《此生有约》历时三年打磨完成,先后获得第11届西班牙马德里国际电影节“最佳外语故事片奖”“最佳导演提名”;第七届意大利费拉拉国际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2022年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亚洲电影”等十多个欧美著名国际电影节的相关奖项。影片将于6月28日在国内公映。
作者:王彦
责任编辑:邢晓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