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善,电影学院的大龄毕业生一名。在编剧同行里“掉队”后,靠写悼词糊口的日子重新找到了自己的创作母题:每一个不起眼的普通人,至少在他亡故后都能做一次主角。于是,他尽力甚至带些执拗地在死生大事的夹缝间挖掘逝者的人生,编织他者的“主角时刻”。
电影《不虚此行》由曹保平监制、刘伽茵编剧及执导、胡歌领衔主演,影片此番入围了金爵奖主竞赛单元。但事实上,早在电影官宣阵容那刻起就牵引了不少影迷关注,因为它将展示生死命题的不同视角,也因为主演胡歌不止一次提前“剧透”,人物身上有和他生命经历重叠的一部分。
6月10日,《不虚此行》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举行了首映礼。随后的见面会上,胡歌带着他念念不忘的闻善、闻善倾听过的人世间、闻善创作出的小尹一起,走到大众面前。他细细拆解自己心目中角色的价值:悼词撰写人的工作,起点不在落笔成文的第一个字,而是当个聆听者,倾听过往,在那过程中看着逝者的亲人、朋友慢慢接受现实;这份工作的句点也要等到追悼会后才算终结,望着逝者的亲友从仪式中抽离后,他们往往会哀叹自己不曾好好珍惜那个已故的他/她,“悼词完成后,留下的人会意识到,原来被忽略掉的事情”。
影片里,“不虚此行”的不仅是来这世上走了一遭的人,还有踏入非理想行业里走了一遭的主人公闻善。导演刘伽茵以她女性创作者的细腻敏锐,道出了在北京这座超大城市里生活的百般况味。忙碌的人们沉浸在只有“拼命干”一条路的工作中,或是忽略了与亲人的交流,或是转而在网上寻求真我的存在。直到生命逝去后,往事不可追却又藉由一篇悼词变得“可追”。“这是部后劲很大的戏。”胡歌说,首映结束时他望着片尾字幕,上面有些人名已加了黑框,但那一刻,有人会念着他们,也算一定意义上的“不虚此行”了。
时间拨回2021年9月,胡歌生日那天,他决心接演闻善这个角色,“看完剧本的第一个感受,不是我能不能演,而是觉得何其幸运,能看到这个故事”。演员为角色一见钟情,是他从剧本字里行间看到了“镜子里的自己”,一个可能不像外界看起来那么阳光开朗的“内向观察者”,也是一个当生命中最重要的亲人离世时猝不及防、纠结苦痛的普通人。胡歌在媒体见面会上坦诚以告,2019年母亲离世,“其实我一直没有勇气去正视这件事,直到慢慢接近闻善,是他治愈了我、温暖了我,我始终在闻善和被他治愈的人物之间转换”。
尽管将角色剖析得透彻,甚至还会提示说,“他为什么叫闻善?因为他每天可以听到很多好的东西,能给他能量的东西”,但演员的诠释过程却不乏纠结。胡歌曾经很苦恼,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找到具体可以参考的人物,这与他的创作习惯背离。他和导演刘伽茵讨论过很多次闻善是否真实存在,“过去,当我要塑造一个人物的时候,需要找到一个具体的人作参考,去观察,去感受。当没有具体对象可以参照时,我会不自信,会害怕无法真正靠近人物。”
其实,编剧或者悼词人,看似两种职业,实则一体两面。闻善“探入”他者的生活,倾听旁人的故事,编织出一段段珍贵的“人生总结”,最终慢慢对自我释怀——他笔下的,是拥有另一种意义的编剧作品。胡歌后来告诉刘伽茵,他不再去想“闻善是否存在”这个问题了,“关键是,你真心地希望世界上、你的身边就有一个像闻善这样的人。”闻善其人,提醒着我们,每个人的“主角时刻”都应该被前置,在生时。
作者:王彦
编辑:王雪瑛
责任编辑:邢晓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