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上海都是中国电视剧的创作重镇之一,尤其在新时代,沪产电视的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新常态,涌现了一大批以人民为主角,展现时代风采,讴歌光辉岁月的优秀作品。
今天上午,优秀沪产电视剧研评会在上海举行,影视创作者、学界专家、出品方代表齐聚一堂,围绕“以高质量赢得大流量,以大流量澎湃正能量”的主题,继往开来地探寻创作规律,探讨如何孵化、创作更多优秀沪产电视剧,为不断擦亮“上海出品”电视剧这块金字招牌出谋划策。
用作品展现新时代盛景,在创作中传承“工匠精神”
上海是中国电影的发祥地,也是中国影像的主战场。曾经,以《围城》《上海一家人》《蹉跎岁月》等为代表的海派电视剧深深打动了观众的心,也代表了那个年代中国电视剧创作的主流。
走进新时代,沪产电视剧创作自觉地把为时代画像、立传、明德作为神圣使命,为中国式现代化鼓与呼,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从《大浦东》到《破晓东方》,从《心居》到《安家》,无论是新中国诞生之初的上海还是新时代的金融变革,还是普通百姓安居乐业的平凡生活,都具有鲜明的上海特色、浓郁的海派风情。这些年,观众看到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人民精神奋进史进行故事化、审美化表现的《大江大河》,看到了为抗疫拼搏谱写民族精神画卷的《在一起》,看到了为民族脊梁树碑立传的《功勋》,看到了反映从新时期到新时代上海巨变的《大浦东》,看到了生动记录中国共产党伟大历程的《光荣与梦想》……
中国广播电视联合会副会长、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顾问李京盛说:“从新时代十年沪产电视这50多部代表作品,我们既可以看到上海十年来电视剧创作发展的整体风貌,也可以见证沪产电视剧十年的发展步伐和所取得的成绩;既可以品味沪产电视剧的文化品格和地域特色,又可以领略最具典型意义的当下都市生活景观;既可以体察‘沪上人家’的情绪心态与人生况味,更可以从中洞察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轨迹。”
上海之所以能源源不断涌现优秀的电视作品,背后也得益于创作者“工匠精神”的传承。导演傅东育至今清晰记得,自己刚入职上影厂时,要发一个“小蓝本”,“各部门的工艺流程、创作要求都有章可循。这是浸入骨脉的工艺精神,是工业化体系最浅显外化的体现。”在这样的体系里,傅东育经历道具、服装、洗印、剪辑四个车间以及现场场记的训练,当成为一名导演时,以往所养成的规矩已成习惯。按部就班、仔细讲究、精益求精、不将就不对付的“工匠精神”自然而然地呈现在他的所有作品中。“因为有着这样的匠人习性,所以可以秉承安静、沉着的心态,摒弃浮躁、膨胀的作风。”傅东育说:“谢晋导演说过:作为导演,你没感动,怎么动人?作为后续传承者,我在创作中秉持着前辈言传身教的传统,努力要求自己‘不妄言,不违心,不迎合’,真实面对内心及作品。”
正是通过一代代创作者的传承,沪产电视剧方能经久不衰,动力澎湃。
让文学与影视“双向奔赴”,以科技和创意拓宽思路
上海是我国现代出版业的重镇,也是文学传播的重镇。就电视剧对文学名著的改编而言,上海出品的、由黄蜀芹导演的《围城》,成为新时期电视剧改编文学名著的范例。今年,一部改编自路遥的经典小说《人生》的电视剧《人生之路》引发了观众共鸣。
事实上,在新时代沪产电视剧中,对路遥的文学名著《平凡的世界》和《人生》的改编,提供了从小说到电视剧改编的新鲜经验。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说:“《平凡的世界》是忠实于对原著精神价值取向和基本人物形象和关系、故事主要事件和时空的一种成功改编;《人生之路》是根据小说《人生》部分情节改编,拓展了时空,时间向后延伸,空间由陕北扩展到上海。”
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播出的电视剧《大江大河》,就改编自网络文学作家阿耐的长篇小说《大江东去》。这部作品以国企领导、农村脱贫致富领头人,以及个体经营者作为主要人物,全景式展示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变革的历史进程,讴歌了在重大社会转型期人民大众的奋斗和创造。在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后播出的《破晓东方》,改编自著名史传作家刘统的纪实文学《战上海》。这部获得“五个一工程”殊荣的纪实文学展现了上海从“旧世界”到“新世界”的时代巨变,彰显了共产党人从“战上海”到“建上海”的壮志宏图和历史伟业!
同样,筹备中的《风雨宝兴里》和《千里江山图》都是极为典型的上海IP、上海故事、上海制作。宝兴里作为1949年后上海成立的第一个居民里弄组织,见证了城市沧海桑田的岁月,也创造了旧改中的新时代纪录。创作者们反复下生活,到故事的发生地汲取源头活水,希望能把《风雨宝兴里》拍成一部充满上海城市风情又兼具时代特征的现实主义力作;而宝兴里的见证者、亲历者同样期待,未来荧屏能有一部品质剧为新时代上海市民的生活代言。以作家孙甘露获得“五个一工程”奖的作品为起点,《千里江山图》正以矩阵式的多样化文艺创作打造上海文化品牌的大IP。区别其他艺术门类,能容纳丰沛细节、也能最大程度再现历史景观的电视剧,有望在传统的谍战剧版图里点亮真正的上海坐标。
还有,改编自同名网络小说的《庆余年》,“穿越”式叙事激发出古今价值观碰撞的奇妙火花;《梦华录》的热播顺应当代民间古代文化热潮以及学界“宋型文化”热。著名文艺评论家郦国义认为当下,如何推动、加深文学与影视之间的“双向奔赴”和“双向赋能”,已成为一个热门的实践课题;“而经典名著传播的美育引领,也应成为两个‘双向’的题中应有之义,引起业界和媒体的充分重视。”
上海这座城市的先锋气质,令其具备了一种超越性的未来感,而沪产剧除了让经典名著在荧屏上焕新之外,也勇于尝试各种题材。年初热播的科幻剧《三体》,无疑在科幻类型上给了观众一个重磅惊喜,据悉,该剧将以原班人马启动《三体2》的创制。在未来亮相的“上海出品”中,创作者还将镜头对准了从医疗、警务、电竞、保险等不同行业。《赤子之心》展示心脏科中生代医生们的精进之路,剧中有不同医生理念的交锋,还有理智与情感、技术与规则的碰撞。《理想的天空》出自金牌编剧王丽萍之手,提炼出一名空姐继承父亲遗志、成长为优秀女干警的故事。《保险人生》和《英雄联盟》看似都闯入了少有前人的“先行区”:一部是首次聚焦保险行业的国产剧,一部得到了全球极具影响力的游戏IP授权,将融电竞与科幻为一体。
“令人振奋的是,在沪产剧的创作队伍中,一批敢作敢为的创作者们,以一系列精品剧正面回应着大众对现实主义佳作的盼望,为整个行业树立了可供参考的标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著名影视编剧梁振华说。
既着眼烟火弄堂的“小”确幸,也展现中华民族的“大”风貌
一个时代的文艺高地,需要现实主义精神力作的支撑。新时代沪产电视剧创作给我们的另一重要启示,是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大波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主打“温情现实主义”基调的生活流作品,在浓郁的人间烟火气中,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坚定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
都市剧是近十年来现实题材创作较为热门的题材类型。在这个题材领域,沪产电视剧贡献出了不少精品之作。以家庭、职场、婚恋、教育、住房等民生话题为切入点,写出当下都市人的生存状态、情感需求、人际关系和人生选择,是沪产都市题材剧的叙事重点:《小欢喜》《小别离》《小舍得》《小敏家》《心居》《安家》等,可以说是这类作品的代表之作。这类作品,精准地捕捉到了都市人生活中的所思所想,有焦虑,有期盼,有努力,有获得,有纠结,有释然……既有寻常生活中柴米油盐构成的世俗欢乐,也有因子女教育、住房改善等热点话题所带来的内心焦虑与困惑。尤其是可以说,《小欢喜》《小别离》《小舍得》这些“小”字剧的生产不仅体现了自觉的品牌意识,而且业已成为沪产剧在全国产生影响力的知名美学品牌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是沪产电视剧中的女性题材剧是荧屏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其中,《三十而已》《二十不惑》可以说其代表作。以女性的年龄、职场、婚恋、闺情、家庭为叙事主线,探讨当下都市女性面临的种种人生选择,把严肃的人生思考,融入女性意识和日常细致的生活细节和微妙的情感状态之中来表达,这是沪产女性题材剧最为擅长的内容和风格特色。
李京盛认为这些作品里“生活的烦恼与努力后的获得感,让沪上人家的日常生活,呈现出了活色生香的质感,也让观众清晰地体察到了在大都市万象纷繁的背景下,生活的涓涓细流是怎样的日夜奔腾不息。”
更令人欣喜的是,新时代十年沪产电视剧的成就与收获,既有立足于上海特色的题材创作,更有面向全国的视野和追求。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播出的电视剧《大江大河》以国企领导、农村脱贫致富领头人,以及个体经营者作为主要人物,全景式展示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变革的历史进程,讴歌了在重大社会转型期人民大众的奋斗和创造。连续两季的《大江大河》更是无论在口碑、影像质量还是意识形态上,都重新为沪产剧立下了标杆。2022年的《风吹半夏》接续了《大江大河》的群像戏,再次展示了时代浪潮下的各种人生和各款企业的大浪淘沙,有残酷有温暖有披荆斩棘也有矛盾痛苦。
此外还有今年热播的以“战上海”题材的《破晓东方》,以拉开的政治和经济视野把上海的解放在第一时间就建构为国家的重要棋局,这才有“全国支援上海,上海支援全国”的使命必达。重大革命题材《光荣与梦想》《特赦 1959》,抗疫题材时代报告剧《在一起》、反腐剧《猎狐》、援非医疗剧《埃博拉前线》、军旅剧《特战荣耀》、冬奥剧《超越》……
“这些沪产剧叙事丰富了也改变了‘MADE IN SHANGHAI’的摩登本质,真正打开了‘大上海’的格局,也把‘大’变成一种更深刻的历史和文化前缀”,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著名作家毛尖说。
编辑:王彦
责任编辑:邢晓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