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核查:中国对气候变化究竟负有多大责任?”,德国之声11月2日以此为题刊发文章。文章表示,很多人认为中国对气候变化负有巨大责任。但若仔细观察便会发现,问题并不那么简单。净排放量本身并不足以将气候变化归咎于中国。
•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给出另一幅图像
文章提到,为得到不同认知,不妨看一下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如果将2019年全球碳项目数据和牛津大学"我们的数据世界 "(Our World in Data)网站数据结合起来看,众多加勒比岛国和海湾国家居前。美国排名第14位,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16吨。中国的人均排放量为7.1吨,还不到这个数字的一半,排名第48位。
“但这也只是一个缩影。”文章称,涉及二氧化碳,重要的是需要知道,从人类角度看,这种气体可在大气中残留极久。德国联邦环境局称,整个分解过程长达数十万年。海洋、森林可相当迅速吸收部分气体。但根据国际研究项目 "全球碳预算"(Global Carbon Budget),自1850年以来,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有40%留在了大气中。挪威气候研究机构CICERO的科学家安德鲁(Robbie Andrew)是该研究项目的参与者之一。
•历史上的排放是决定性的
文章称,在专家们看来,要了解人为气候变化的原因,重要的是研究历史上的排放。很明显,尽管截至2019年,中国是第二大二氧化碳排放国,但自1750年以来,其排放总量是2200亿吨,仅是美国(4100亿吨)的一半多一点。德国的历史排放量为920亿吨,排名第四,仅次于俄罗斯,高于英国。
安德鲁说,中国很晚才开始排放大量二氧化碳。或者,用科学家的另一句话来说就是:“所以,事实上,中国不是这个问题的始作俑者。”
•生产者和消费者
安德鲁也提到,还有一点,在标准统计中被忽略了,但它对责任问题很重要。想一想,人们所用的物品中,有多少贴有“中国制造”的标签?电热水壶?花园里的塑料椅子?笔记本电脑?即使使用该产品的是你们,在生产过程中排放的温室气体便该由中国、而非你们国家负责?迄今,统计数据通常基于生产者原则而非消费者原则制出。
文章称,全球化的一部分是:尤其是北半球国家将生产过程外包出去。一旦将这一点计入在内,人们得到的便是另一幅图像。
正如安德鲁所解释的那样,对中国来说,就在不到15年前,这种影响甚至更大。在2000年代中期,出口商品约占中国排放量的五分之一。但安德鲁预计,这一现象的重要性未来将持续减少,因为,“中国经济中为出口而生产的份额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小。”
文章称,非营利环境组织“保护国际”专家拉格夫总结说,“我们的确不能把责任都归咎于中国”。她还表示,在与气候变暖斗争中,中国在适度责任分担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
编辑:孔韬
来源:环球网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