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加13万亿元,这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是第一次,经济增速继续位居世界前列。
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支出安排规模为26.7万亿元,相较去年增加2万亿元以上。
今年全年退税减税金额预计将达2.5万亿元,其中留抵退税预计约1.5万亿元,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
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些亮眼数据,既体现了来之不易的成绩,更成为进一步发展的信心和动力来源。
求真务实,更催人奋进。与会的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表示,政府工作报告既接天线、又接地气,回应了社会各方关切。同时,针对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老百姓关心的热点难点等问题,都拿出了实在、管用的硬核举措,也出台了不少政策“大礼包”。
这一个个来之不易的数据,值得细细分析和研读,也成为代表委员们聚焦的重点,从中把握好接续奋斗的方向和路径,把“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坚持好、贯彻好。
5.5%
——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
全国人大代表,致公党中央委员、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邵志清:这个数据充分说明了“稳”的压力没有减轻,“进”的步伐正在加快。要在去年的高基数上实现中高速增长,难度不小。这要求我们必须要稳市场主体、保民生就业;而在“进”方面,更要把精力放在高质量发展上。
全国政协委员、德勤中国副首席执行官蒋颖:5.5%左右是一个相对积极的目标,体现出中国主动作为、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的决心。从世界范围看,主要经济体两年平均经济增速普遍比疫情前放缓。考虑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这一目标有其可行性,同时也有助于提振市场对中长期经济增长的信心,为全球经济的复苏注入中国动力。在这一增长目标下,今年宏观政策加大力度,不仅财政支出规模比去年扩大2万亿元以上,预计全年退税减税约2.5万亿元;组合式税费政策,不仅体现力度,还体现创新性,旨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主动性。政府通过加大助企纾困政策力度来保市场主体、保就业、保民生,这将为落实扩大内需战略、释放消费韧性提供保障,为带领人民追求美好生活提供基础。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工商联副主席丁佐宏:在高基数上要实现5.5%的增长,相当于5年前增长7.4%、10年前增长10.5%;对应的经济增量超过9万亿元。同时,这一指标既体现了底线思维,又保持了灵活性,这个数字也让民营企业更加坚定了战胜困难、保持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和决心。接下来更需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创新,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着力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发展内生动力。企业要将精力放在高质量的增长上,继续专注实体领域,在丰富业态、深拓内需上做文章,服务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
2.5万亿元
——实施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预计退税减税约2.5万亿元
全国人大代表、立信会计师事务所首席合伙人朱建弟:不仅是今年减税降费有力,近两年为了支持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发展,国家一直通过全国财政财税政策来调节,主要从稳定市场主体保就业等方面实施政策,让中小企业能够降低成本、化解风险。
税费今年坚持阶段性措施和制度性安排相结合,减税与退税并举,政策力度很大。减税降费最大的亮点就是大力改进增值税留抵退税制度。
具体来看,政府工作报告提出,6月底前小微企业存量留抵税额一次性全部退还。企业一方面流动资金有足够补充,经营压力也会进一步减少。同时,企业能用这些资金继续生产,进入良性循环。
除规模退税减税外,其中留抵退税约1.5万亿元,退税资金全部直达企业。这说明:国家是用真金白银来解决中小企业困难,为企业雪中送炭,助推企业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全国人大代表、奥盛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汤亮:减税与退税并举,对企业是极大利好。此次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7次“减税”让人印象深刻。今年将实施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这些专项激励政策和普惠性政策,对企业发展都是极大的利好,进一步增强实体经济内生动力。
以奥盛集团旗下的上海浦江缆索股份有限公司为例,去年公司减免应纳税所得额数千万元。节省下的税费,用在研发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上,有力推动了从“制造”到“智造”的科技攻关。
100%
——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从75%提高到100%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所长李林:中小企业就像是“小鱼”,只有为它们提供适宜养料,让它们充分成长,社会才会有创新活力。虽然看似是25%的提升,但其能撬动的却是更多科创中小企业增加研发投入的动力。从基础研究到设备器具焕新,这些统统都能得到税收优惠。
这些税收优惠就相当于给这些中小企业“充电”。现实中,常有一些科学家怀揣着一两样核心技术或产品,便投身创业大潮。科创中小企业起步之初最不能缺的就是资金。各类创新激励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将促进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培育壮大新动能。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功能材料化学重点实验室主任蓝闽波:今年3月4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连发三份减税降费文件,涉及“六税二费”适用范围扩大、中小微企业设备器具所得税税前扣除及生产、生活性服务业增值税加计抵减政策等。表明国家进一步针对中小微企业加大了减税降费力度,引导企业渡过难关,增强获得感和安全感,也意味着要帮助企业做大做强。此举是保增长、稳就业的重要举措,尤其是面向中小科技型企业,有助于推动它们发展壮大,稳住定力更好地实现发展。
1100万人
——2022年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倪闽景:这里有两个关键数据,一是今年高校毕业生超过1000万人,二是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这就意味着,当前高校毕业生已成为我国城镇新增就业的主要群体,稳住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就稳住了就业大局。综合分析大学生就业取向、国家需要及岗位供给情况,有必要从缓解“就业难”的被动思路,转向全面实现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新思路上来。
“高质量就业”不是追求“就业率”和“毕业初始工资”,更体现在大学生岗位适切、用人单位人才需求满足和国家战略得到保障。长期以来,就业岗位的需求数一直大于毕业生人数,“就业难”的供需不平衡,主要体现在学生就业观、择业观的偏颇,不愿去基层和小微企业。因此,高校应该配置更强有力的就业工作队伍,加强对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引导大学生到国家建设一线和基层最前沿工作,在实践中经受锻炼。此外,要刚性保障贫困家庭、身体残疾等特殊大学生群体的就业率,政府和学校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为这些想就业的大学生提供更多帮助。
从根本上说,还要解决供需结构性矛盾,特别是对高校学科和专业进行现代化改造,让学科设置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现状,让学生和岗位“适销对路”。比如,加大对新基建、新制造、高端护理等方面的人才培养,加强对艺术、人文等学科的新技术、数字化教育等。
5.5%
——2022年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政协科技和教育委员会副主任胡卫:稳就业被放在了更重要的位置。“着力稳市场主体保就业”单独被列为工作任务之一并提出一系列政策举措,凸显稳就业工作的重要性。提出这个数据目标的大背景,是在今年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特别是高校毕业生数量再创历史新高的前提下,实属不易。
这一目标主要考虑到就业攸关民生和社会稳定,随着经济逐步恢复发展,必须进一步突出就业优先导向,要大力拓宽就业渠道,通过稳市场主体来稳就业,增强创业带动就业。
从去年完成就业目标的情况看,充分发挥了市场主体的作用,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力宣传和推动社会灵活就业、共享经济,在困难复杂情况下有了较好成绩。今年的就业目标确定后,充分发挥市场主体力量显得更为重要。
目前的就业市场中,一方面是企业招不到与需求相匹配的大学生,另一方面,大学生较难找到中意的企业。破题的关键在于进一步完善就业结构,让高等教育中的专业和学科跟经济发展相适应,对于40岁以上且富有经验的年富力强就业人群,在就业政策上也要适当向他们倾斜。
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出,就业优先政策要提质加力,并在税费支持、特殊困难行业帮扶、重点群体就业等政策制定中,充分考虑稳就业需要。强调要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通过加大政策实施力度,让大家看到了实现全年就业目标的信心。
1.3万亿斤
——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全国人大代表,民盟中央常委、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丁光宏:今年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14亿人的饭碗一定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深读政府工作报告,其中还有“内生逻辑”。譬如,新建1亿亩高标准农田,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等等。这些数字不能割裂来看待,它们之间其实也有互动联系。无论是新建农田、守住耕地红线,其最终目的都是确保粮食产量,由此做到“有粮不慌”。18亿亩耕地红线、1亿亩高标准农田、1.3万亿斤以上粮食产量,共同构筑起了中国人饭碗的“安全底线”。
此前,农业农村部发布的《“十四五”全国种植业发展规划》也明确提出,到2025年,全国粮食产量要跨上1.4万亿斤台阶。1.3万亿斤这个标准,这是根据多年的经验和多方面的数据综合而来的。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粮食的消费量也在增加,这个数字还要稳中求增。
1.5万亿元
——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增加约1.5万亿元
全国人大代表、九三学社上海市经贸委员会主委章伟民:细剖政府工作报告,最大增幅、最大力度……其背后释放的正是新一年强劲的政策信号。特别是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增加约1.5万亿元、规模近9.8万亿元,增长18%,这个数据令人印象深刻。政府工作报告还为这一数据添加了注解——多年来最大增幅。
对经济体量庞大的中国来说,财政转移支付能平衡各区域间经济发展差异,由此实现各地公共服务水平的均等化。此外,18%这一增幅还要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譬如,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地区,其就是要以龙头城市带动辐射周边城市,由此实现“抱团取暖”。
6400亿元
——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6400亿元
全国政协委员、威达高科技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桐宇: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6400亿元,政府投资更多向民生项目倾斜,加大社会民生领域补短板力度。要优化投资结构,破解投资难题,切实把投资关键作用发挥出来。这一数字有力提振市场预期和信心。从报告中可以看到,今年预计我国财政收入继续增长,可用财力明显增加,支出规模比去年扩大2万亿元以上。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6400亿元,比去年增加300亿元。
“十四五”期间已经通过和正在执行的重大项目,其中大部分已经开工,稳妥有序实时投资正在推进。以政府投入带动扩大有效投资,改变了以往粗放式发展方式,如将债券重点支持重大工程项目以及一些社会民生领域的补短板项目。随着资金陆续到位,将会不断发挥撬动有效投资的作用,对中国经济平稳运行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
30元
——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再提高30元
全国人大代表、太平洋医疗健康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燕芳:今年居民医保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将分别再提高30元和5元。这并不容易,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已逐步实行全国统筹,但目前各地医保统筹层次较低。提高30元的背后,关键是要消除各地在医保统筹上的差异,由此让各地享有基本一致的医疗保障水平。
医保统筹层次的提高,也有助于让长三角一体化养老迈入新阶段。此前,不少老人相中了“异地养老”这一新方案,但苦于各地医保政策不统一,就此打了退堂鼓。未来,一旦“政策通关”,异地养老或许迎来新机遇。
作者: 祝越 王嘉旖
编辑:苏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