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朱同玉
生物医药产业是上海三大先导产业之一,发展创新药也是惠及民生的大事。创新药进入市场,国家医保目录谈判是核心一环。一方面,国家医保局发挥“超级购买人”的优势,寻求医保基金的效益最大化;另一方面,作为供方的本土创新药企,在历经医保谈判的“灵魂砍价”后,药价平均降幅超50%。
如何在惠及患者的前提下,让创新药企保持创新活力,是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朱同玉今年的提案之一。
朱同玉表示,扶持本土创新药企,是各国医药产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目前医保谈判政策以“逢进必谈”“逢谈必降”为主要取向。由于本土创新药上市普遍较晚,在医保谈判中率先进入的大多是外资药品,作为后进者,本土药企在产品定价上处于相对劣势。
与此同时,药品申报新增适应症是药企的广泛需求。凡新增适应症的药品无论患者人群大小、医保基金增量多少都需重新谈判,而再谈判意味着再降价,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持续投入新适应症研发的积极性。
当下,本土创新药的研发速度已与外资产品接近,但在推向市场过程中往往“慢一拍”。尽管只是1-3年的时差,但在现行谈判周期下,定价处于劣势。对此,朱同玉建议在医保谈判中,对于一类创新药或疗效有突破的本土创新药进医保,给予一定溢价空间,与外资产品形成公平竞争环境。
工信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的《“十四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医药产业营业收入、利润总额保持年均增速8%以上;全行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10%以上;培育一批世界知名品牌;形成一批研发生产全球化布局、国际销售比重高的大型制药公司。
朱同玉表示,正是由于国产创新药与进口产品形成了有效竞争,才大幅拉低了创新药的整体价格,令患者受益。着眼未来,应继续鼓励本土创新药持续发挥竞争力,平衡好医保控费和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作者:沈湫莎
责任编辑:任荃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