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沐
与儿童有关的新闻如果出现在“社会”栏目,几乎都是负面事件。这阵子,童书绘本《我为什么讨厌吃奶》便获此“殊荣”。第一次见此新闻,我匆匆看了一下评论以及那几句备受争议的文字,便以为这是某出版商的低劣之作。“不买这本就行了呗,反正童书那么多”。隔了几天,忽见朋友圈里一位文青好友转发了此绘本。我这才认真看了一遍,看完后,完全理解好友为什么会喜欢这本书。她的儿子一岁半,现在正处于断奶期,睡前她对孩子说:“奶给邻居家的弟弟了。弟弟太小没有牙齿只能吃奶,你有牙齿了,可以吃饭。”孩子摸摸自己的小牙,静静地睡着了,眼角却挂着泪珠。《我为什么讨厌吃奶》把那种既懂事又脆弱、既好强又依恋的断奶期孩子的感情,很贴心地表达出来了。
大人为什么会觉得这是一本有伤风化之书?毕飞宇的小说《哺乳期的女人》大概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七岁的男孩旺旺和爷爷一起生活,爸妈在外地挣钱。旺旺从一出生就没吃过一口母乳,他是被不锈钢碗里的各种食物喂大的。家对门的惠嫂生娃了,每天坐在门口喂奶。“惠嫂的无遮无拦给旺旺带来了企盼与忧伤。旺旺被奶香缠绕住了,忧伤如奶香一样无力,奶香一样不绝如缕。”有一天,旺旺忍不住咬了一口正在哺乳的惠嫂的乳房。结果整个小镇都沸腾了,人们的话题集中在性上头,“要死了,小东西才七岁就这样了”;“断桥镇的大人也没有这么流氓过。”有人拿惠嫂开心,有人嘲笑旺旺爷爷。结果旺旺被爷爷打了一场,病了。惠嫂可怜旺旺,她从他眼神里看到孩子对母爱的渴望。但是爷爷却严厉禁止旺旺再接近惠嫂。有一天趁爷爷午睡,惠嫂让旺旺来吃奶。但是旺旺流着眼泪拒绝了,跑回家。惠嫂哭着拍旺旺家的门,爷爷又打了旺旺,镇上的大人越发把旺旺当流氓。小说结尾处,惠嫂对那些看热闹的人吼“你们走!走--!你们知道什么?”--只有哺乳期的女人,才会看到孩子眼神里的依恋和庄严,也更加衬出围观看客的不洁。
大人们都是很健忘的,在他们眼里,乳房只具有性的意味,却忘记了她也是每个人来到这世界上最初的依靠与温暖。说来惭愧,我觉得自己在很多时候也是以成人的思维来分析孩子的心,所以与“断桥镇上的人们”并无二致。
有一本关于食品的书上讲,一位妈妈注意到她女儿拿回家的便当盒太干净了。询问后才知,女儿的中学同学们觉得在便利店买的便当才够档次,而妈妈亲手做的饭则太寒碜:颜色暗淡,汤汁满溢。女儿于是在上学途中的便利店里倒掉妈妈的便当,然后在那里买了便当去上学。最初看到这一段,我觉得这些孩子太可恶了!虚荣、愚蠢、薄情,怎么能够把妈妈辛苦做的便当倒掉呢?
但是某一天,忽然看到《平凡的世界》中有这么一段:“对孙少平来说,这些也许都还能忍受。他现在感到最痛苦的是由于贫困而给自尊心所带来的伤害。他已经十七岁了,胸腔里跳动着一颗敏感而羞怯的心。他渴望穿一身体面的衣裳在女同学的面前;他愿自己每天排在买饭的队伍里,也能和别人一样领一份乙菜,并且每顿饭能搭配一个白馍或者黄馍。这不仅是为了嘴馋,而是为了活得尊严。”这段话让我想起自己的中学时代。父母不想让我养成“爱慕虚荣”的习惯,加上当时身材偏胖,所以我的衣着总是很俭朴,经常穿着母亲的旧衣。他们一遍遍地向亲友夸我“朴素”,我越发不好意思开口要新衣。但是心里面,一直都很羡慕那些身材匀称,穿着漂亮衣服的女孩。有一次母亲出差几天,我就把一些不符合我平日着装风格的衣服穿去上学,一天换一套,内心像度假期一样雀跃,觉得自己更好看了。等到她回家,我便把那些衣服收起来,依旧穿着宽大的旧衣服去上学。
现在想起来,少年时代对服饰或者饮食的在乎,很大程度上只是希望跟大家一样,被同龄人接纳。而所谓的价值观、人生观之类宏大的命题,那是后来的事情。上了大学之后,他们会选修传统文化讲座、读《瓦尔登湖》;会见识不施粉黛的女学者以及“穿布鞋上课的院士”……于是他们的人生开始有了不一样的追求。而所有这些,并不是普通中学生们日常生活所能及,他们的生活单调重复,除了学业大概也只有衣食。所以他们在乎衣服与饮食的体面,并将之视作尊严的象征,实在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即便是那么善良、懂事、上进的少平,在十七岁时也不过是“渴望穿一身体面的衣裳在女同学面前”以及“领一份乙菜”。
再回到那本讲食品的书。一位食品工程师给中学生们作演讲,演示了“增添多糖类凝固汤汁,不让沙拉的汁液流出来”以及“用染色剂将腌咸萝卜染成漂亮的纯黄色”的实验,孩子们受到很大冲击:妈妈辛苦做饭,只是为了让我们吃到不加添加剂的天然午餐!我们却嫌弃它汤水多、颜色不好看。“从明天起我要大大方方地把妈妈做的便当带到学校来,一边炫耀一边吃”。
孩子的心,太容易被成人误解。幸好还有小说,让我跨过时间的沟壑,回忆起那些单纯柔软的少年心思。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