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伟
尽管跟张承志已经有近二十年没有联系了,但还是常常读他的作品,如果说,谁还能让我对当代文学保留一点兴趣的话,张承志算一个。多年前,偶尔在某个媒体看到张承志曾不点名谈到了我,他的大意是:那个十多年前编辑出版我的《荒芜英雄路》书的编辑,怎么突然就消失了,而且消失的一点音讯也没有。言语中露出不少遗憾来。我看到这篇报道后,心里也产生一丝愧意,是啊,怎么就消失了呢?事实也真如此。1998年去澳洲考察和学习,2001年我就离职出版社,虽然还一直在做媒体和文化产业,其实已经自我放逐,把自己边缘化了。离开是一种选择,更是一种无奈。隔行如隔山,离开了,就疏远了。虽然心里还是割舍不下这份对书的牵挂,但事实上,我的时间和我的职业,都促使我暂时把关注移到了一个更加商业化和市场化的天地。不知不觉时间过去了近十年。2009年,当我回到大学教书,又重新回归学术和思想的界面时,经常听到学界朋友提起《荒芜英雄路》这本书,原来,他们都是当年读过此书的人。这也让我又回想起这个不得不提的往事来。
1992年秋天,我着手策划编辑一套“当代中国作家随笔丛书”,并请柯灵先生出任主编。这套书我们约了近二十位一线作家,其中最让我看重的就是张承志。因为此前我读过他的《心灵史》《黑骏马》《绿风土》等几部重要的作品,不但喜欢他那冷峻的思想,还有他那干净、力透纸背的文字。所以约到张承志的书稿,让我很满足。为了最后商定书稿,我决定去北京看望张承志。
那时张承志已从海军政治部创作室辞职,不靠工薪过日子,成了真正意义上的靠写作生存的作家。我看望他之前,他刚从两年的海外游学回来,当他在异乡将获得居留身份时,突然一种无底的失重感和虚空感,让他毅然放弃了居留,回到了祖国。他仍然住在北京海军大院内一个简朴的民房内,第一次会面就在他家,当时我感觉有点沉重。因为,有许多心照不宣的东西,让我们保持沉默。我当时实在想不出,像张承志这样,一贯的严谨和对精神的坚守,一种学者式的写作,惜墨如金的下笔态度,注定了他的写作是低产量、高质量的模式,靠稿费和版税,如何解决基本生计?何况,那个年代,中国出版业还没开启版税的大闸。
那年秋天第一次见面,我们有了第一次比较严肃的交谈。我还真不记得我们谈了什么,但有一个感觉我一直保留着:我们对社会、对文学的基本态度和认同感有相似性。在那次聊天式的谈话中,更多还是谈一些书稿上的事,他告诉我一个重要的决定,《心灵史》之后,他暂时告别小说创作,而专事散文和随笔写作。他认为,他当时的心境和状态,适合散文和随笔。当然,那次深聊我们敲定了他的书稿。更重要的是,我们感觉有很深的信任,可以深层次交流。
他的书稿定名为《荒芜英雄路》,是我当时最有感觉的一次命名。虽然这是他书稿内一篇文章的篇名,但我一眼就看中这个非常契合他的状态和为人的书名。因此,几乎不需要什么讨论,我们就共同指称这个让我们都心动的书名。这个书名以及这本书,就成了我整个出版生涯中,最重要的一次出版职业行为,当然,充满着精神性释放和自我满足。以后,那几年中,我们联系虽然不多,但始终保持着信任。当时,他有个好朋友,因为遭遇了一些不幸,张承志曾托我,能否在上海给他找个落脚的地方?我还真的想了些办法,但可能是有其他机会,这个朋友就一直没来找我。
到了1995年夏天,我出差去北京,此次赴京除了处理其他事务,主要是想看看张承志。一个午后,带上我的学生杨晓一起去张承志的家。依然,我们还在他家聊天。这次聊天,话题更日常,天南海北什么都谈,大事小事都是我们的话题。没想到过了几年,他进入了另一种状态,花白的浓眉下,眼神多了一份安静的慈祥,笑语中产生平静的力量,所以,大家都很轻松,无拘无束地度过一个下午。晚上,在附近的一个小清真馆子,用了晚餐。我的学生出来后说,在见张承志前,想象他是一个冷峻、严肃、不苟言笑的作家,但事实上,完全出乎意料,竟然是一个善者和慈者的形象,印象很好。分手时夜色已悄悄覆盖大地,我们握手告别,并期待下次的再见。
可下次,竟然一晃就过去了将近十八年时间。我不知道,再次见面,会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前不久,我和一个学界朋友聊天,他说想编一个作家的评论集,我们竟然不约而同脱口而出:张承志。这当然,我们都是张承志的读者,除了他的文学性意义之外,还有他的精神性、思想性意义,而这个高度,许多作家是不具备的。这可能与张承志的学术经历相关,他攻读考古史,他精通蒙语、伊斯兰语、日语,他可以用蒙语写诗。他坚持长期的田野调查和生活体验,与民间保持近距离的接触和了解,这就造就了他文学的真诚和精神的纯粹性。他的这种立场,在许多年前,曾被不少人奉为文学精神性象征而追捧,同时也遭到不少批评和非议。但他依然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冷静,而正是这种一致性和连续性,构成了他独有的文本价值和思想价值,也构成了我们共同认为的文学史和思想史研究价值。
在社会巨大的消费力量面前,张承志的视野里,市场是被隐去的。因为,他根本没冲着市场写作,他只是为思想而作。这就如他另一部书的名字一样:他追求“清洁的精神”。他似乎相信,同道者会在通往精神的路上相遇。而且,我们都确信思想没有界限,远行没有终点。
(《张承志文集》十四卷本新近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这是关于张承志最新的好消息。——编者)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