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余俊旭(男)6岁
小琬琰来到人世间整整六十一天了。
从出生那日起至今,我给她晒太阳,哄她入睡,帮她洗澡,陪着去医院给她检查、打疫苗,对于她的各种表情,再熟悉不过了——饥饿时痛苦愤怒的表情,吃饱后嘟囔着小嘴满足的神情,东张西望好奇的表情,入睡后安详的样子,及那稍纵即逝的微笑,简直令人心醉!我觉得,小琬琰就是上天送给我这个外公最好的礼物了。
女儿掩饰不住做妈妈的喜悦,在朋友圈里分享宝宝的各种可爱照片,按语这样写道: “宝宝每个动作连哭都是可爱的,可能是人类进化需要吧,这样才能吸引大人照顾我呀。”此话虽说是从功利角度去解读孩子可爱的表情,但亲朋好友没有人不喜欢小宝宝则是真的。
其实,何止是人类,刚刚出生的小猫小狗、小鸡小羊之类,于人的眼睛里,可能看不出有什么可爱,但在其母亲眼中,那一定是世界上最最可爱的生物了。假如你试着去触碰任何一只刚刚出生的小猫、小狗或小鸡之类,它的母亲一定要勃然大怒的。
一日,我凝视着刚刚入睡的宝宝,突然之间,就觉孩子那双目微闭的安详表情,酷似石窟或寺庙里释迦牟尼佛的神情。我感到有些不可思议,反复观察,越看就越坚信这种想法——当初塑造佛像者,其参照的模特儿,一定是刚出生几个月大小的婴儿!你看大佛双眼微闭,天庭饱满,皮肤细腻,表情安详,无忧无虑,那不是婴儿的表情又是什么?
相反,你看看杭州灵隐寺里的五百罗汉塑像,及其他寺庙里罗汉之表情,有胖有瘦,有俊有丑,有喜有怒,千奇百怪,各具特色。他们的表情,距婴儿远甚,倒是更像现实生活中成年人的各种表情。
▲王曦晗(女)5岁
其实,刚刚出生不久的婴儿,便如那未经雕琢之璞玉,其欲望也较简单,不外饿了吃,吃了玩,玩了睡,睡了吃,循环往复,如此而已。正因其欲望简单,反映在表情上,便也单纯可爱,就是她因饥饿而生气发怒之表情,人们也觉十分有趣、可爱。然而,随着她慢慢长大,我完全可以想象,此种单纯可爱之表情便会逐步丧失,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复杂多变之神情:入园择校,升学之压力,遭遇挫折,青春期叛逆,情窦初开的烦恼,选择专业的困惑,就业之压力,社会上各种丑恶现象对她的侵袭,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她的欲望也会越来越复杂,而这一切,又与其家庭教育密不可分。反正无论如何,届时,她的表情绝不可能像现在这般无忧无虑、单纯可爱了!记得美国一女作家曾写过本畅销书 《必要的丧失》,讲的便是人在其一生中,在长大的同时,会丧失许多东西,而此种丧失是不可避免的、必要的,也就是说,她如果不丧失这些的话,就不可能真正长大成人!
人类成年后的表情各种各样,有阴险的、贪婪的、狡诈的、好色的、纵欲的、满足的、忧伤的、沮丧的、失望的、喜悦的等等。这里且举几位最有名之人物表情。一为有“摄影界的伦勃朗”之称的加拿大著名摄影家尤素福·卡休为丘吉尔拍摄的肖像,当时身为英国首相的丘吉尔访问加拿大,刚在议会大厅演讲完,叼着烟,露出一丝散会后的悠闲劲儿,卡休觉得不满意,就突然上前,将其嘴上叼着的雪茄扯了下来,丘吉尔正待发怒,卡休按下了快门,一幅闻名世界的杰作诞生了 (据 《外国摄影名家名作》)。你看那照片中的丘吉尔,左手叉腰,右手拄杖,抿嘴皱眉,满脸怒气,这不正是二战时炮火连天、却决不向法西斯屈服的英国人形象之最好体现吗?
另外一幅是摄影家布勒松于1946年拍摄的存在主义哲学家 《萨特》,“阴霾、低沉的天空令人窒息,主人公身穿风雨衣,叼着烟斗,斜乜着眼睛,眉头紧皱,完全是一幅悲天悯人而又充满怀疑、惶恐不安的神情,正是这样的性格描写,惟妙惟肖地表现了主人公萨特……存在主义十分重视人的价值,但他们又把人和社会和现实完全对立起来,以悲观主义态度看待人,认为每个人都是孤独、焦虑、恐怖的存在,人生是荒谬、虚无的,因而对不确定的茫茫的将来感到彷徨苦闷” (同前)。
其实,我们还可以引用萨特本人的一段话来诠释他自己的这幅肖像:
人不是别的,人只是他所打算成为的,只有在人实现其自我的范围内人才存在,因此,人不是别的,人只是他自己的行为的总和,人不是别的,人的生活是什么,人也就是什么。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看着 《萨特》,你会对人生充满疑虑甚至恐惧。可是你不要过于担心了。请再看看布勒松1951年在巴黎拉丁区穆夫塔尔大街这条古老的陋巷拍摄的《满载而归》,画面中是一个给父亲买酒后兴致勃勃归来的小男孩:
他抱着两个大酒瓶,迈着轻快的步子,那得意洋洋的神气,透出少年的天真可爱。即使在左右邻舍女孩子们的注视下,甚至有的取笑他,他仍然昂首阔步,充满了生活的乐观情趣 (同前)。
我想,完全可以用这名天真可爱的男孩来中和掉萨特怀疑、愁苦的表情吧。当然,小琬琰也是要先经过此一阶段然后才能迈向青春与成年的。
作者:郁土
编辑:王秋童
责任编辑:舒明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