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起、蟹脚痒”“九月圆脐十月尖”,俗话常说农历九月雌蟹成熟,农历十月雄蟹成熟,故而最近正是吃蟹的好辰光。江南水乡所特有的大闸蟹,也更是成为人们餐桌上的宠儿。
那么,你是否知道为什么江南的湖蟹被叫作“大闸蟹”?成语中的“一蟹不如一蟹”,又是从何而来呢?在品尝美味的同时,也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些关于大闸蟹的历史典故吧......
“大煠蟹”还是“大闸蟹”?
大闸蟹的学名叫作“中华绒螯蟹”,两螯有明显的绒状物,故名。主要栖息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平时生活在江河湖泊中,深秋,成熟的蟹顺江河而下,进人江海之交的咸淡水水域,交配后产子,雄蟹交配后即死去,第二年开春,幼蟹脱壳而出,幼蟹呈白色透明状,形似上海人所谓的“老白虱”。
以前的上海人不知道它是大闸蟹的幼蟹、蟹苗,称其为“虱蟹”,如秦锡田《周浦塘棹歌》:
潮来虱蟹拥沙滩,
捣烂膏和蛋子摊。
此味果然夸隽逸,
春初早韭佐辛盘。
人们把捞上来的虱蟹捣碎后摊饼,味道好极了。
幼蟹会循着它们祖辈的老路逆水而上,到达太湖、阳澄湖等湖泊,依然生活在江河湖泊中,经过许多次的脱壳,不断地长大。中国东部近海地区都有中华绒毛蟹,生长在长江流域江河湖泊中的叫作“江蟹”或“湖蟹”,其中又以“湖蟹”的个体最大,品质最佳,也就是所谓的——大闸蟹。
大闸蟹也被写作大石蟹
不过,人们弄不明白,江南的湖蟹为什么被叫作“大闸蟹”。有人望文生义,认为这种蟹主要栖息在水闸的附近,所以叫作“大闸蟹”。其实,大闸蟹名称的由来,与一种烹饪大闸蟹的方式有关。
“秋风起,蟹脚痒”,进人农历九月以后,大闸蟹已经成熟,到了吃蟹的时节。清顾禄《清嘉录》是记录苏州风俗的著作,后人广为引用,该书卷十有“煠蟹”一节,说:
湖蟹乘潮上,簖渔者捕得之,担入城市,居人买以相馈贶,或宴客佐酒。有“九雌十雄”之目,谓九月团脐佳,十月尖脐佳也。汤煠而食,故谓之“煠蟹”。
这里所谓“九雌十雄”,就是九月雌蟹成熟,十月雄蟹成熟。作者说:“汤煠而食,故谓之‘煠蟹’。”
《博雅》:“煠,瀹也,汤煠也。音闸。”“煠”是烹饪中最常用的技法,即以热水(即古语的汤)蒸煮食物,此法亦为江南地区美食烹饪的一种特色。把毛豆、芋艿、花生放到锅里煮熟,就是煠毛豆、煠芋艿、煠花生,把鸡蛋放到水里煮熟,就是白煠蛋,江南的湖蟹是河蟹中个体最大的一种,通常是煮熟后蘸姜醋吃的,也就是上海人所谓的“放了水里煠一煠吃”,所以被叫作“煠蟹”。
如今,家庭烹饪“大闸蟹”,往往使用隔水清蒸的方法,有“蟹大王、酒祖宗”之称的上海“王宝和”坚守传统,以水煮的方式“煠蟹”,还被列入“非遗”保护项目。
吴友如画作《对菊持螯》
在吴方言中,“煠”与“闸”发同一个音,而“煠”是方言用词,还是个冷门字,民间就把“煠蟹”写为“闸蟹”“石蟹”。“煠蟹”以个体大的为佳,小贩又在“煠蟹”前加了一个“大”字,就变成了“大煠蟹”。
不知道是什么原因,现在出版的字典、词典都把“煠”当作“炸”的异体字,于是,“水煠”变成了“油炸”,与原来的释义已是相去甚远。
久而久之,“大煠蟹”就成了今天人们所耳熟能详的“大闸蟹”。
《申报》1917年所登“大闸蟹”广告
“依样画葫芦”和“一蟹不如一蟹”
陶榖(字秀实)是唐代名人陶彦谦的孙子,唐朝灭亡后,他在后晋、后汉做官,又在后周当翰林院学士。宋太祖赵匡胤消灭后周后,陶榖作为前朝旧臣留用,宋朝初建,“郊祀、法物、制度”都是在陶榖的主持下制定的,但是他并没有得到宋太祖的重用,心里很“挖塞”,不开心。宋魏泰《东轩笔录》卷一:
陶(榖)不能平,乃俾其党羽,因事荐引,以为“久在词禁,宣力实多”,亦以微词上旨。太祖笑曰:“颇闻翰林草制,皆捡前人旧本,改换词语,此乃俗所谓‘依样画葫芦耳’,何宣力之有?”
陶榖
陶榖自以为对宋王朝开国作出重大的贡献,但是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一边牢骚不断,一边托人在宋太祖面前讲好话。宋太祖知道后笑着说:
“翰林院起草制定制度,只不过是抄袭前朝的旧章而已,就是民间所谓的‘依样画葫芦’,不见得有什么新的创作发明,也不见得有什么重大贡献”。
陶榖知道皇帝对他的评价后十分扫兴,闷闷不乐,就写了一首诗,说:
官职何由生处有,
才能不管用时无。
堪笑翰林陶学生,
年年依样画葫芦。
陶榖还用大字把诗写下了,贴在自己的家里。陶榖也成了中国“依样画葫芦”的祖师爷。
《图画日报》绘“卖蟹”
明朝退庵道人吴履震《五茸志略》(五茸是古地名,在今天的上海市松江区城厢镇南,相传,吴王在这里建立狩猎场,在这里打鹿。于是“五茸”泛指松江地区,今松江别称“茸城”,即以此得名)中说:北宋建国后不久,为了统一全国,乾德年间(963-967)派户部尚书陶榖出访吴越国,商谈统一大计。
当时吴越王也明白,宋朝统一天下已是大势所趋,同意谈判,归顺宋朝,特派忠懿王钱俶率领使团出国都杭州,到边境松江迎候宋朝使者陶榖,还在松江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陶榖学富五车,才思敏捷,但心胸狭窄,好对人进行抨击。当时正值秋高气爽,是江南清水大闸蟹上市的好时节,忠懿王钱俶就用大闸蟹招待陶榖一行。
陶榖是新平(今陕西省彬县)人,只是听说清水大闸蟹是江南名馔,口味极佳,但是从来没有看见过大闸蟹,更没有吃过大闸蟹,于是好奇地问忠懿王,江南有多少种蟹,是不是都可以食用,忠懿王一一作了回答,还派人到市场上把能找到的蟹全部找来,“自蝤蛑至蜞蚏,凡取十余种以进”。
蟛蜞,一种小小的螃蟹,常用来做醉蟛蜞、蟛蜞酥、蟛蜞酱
当时,最先上桌的是个头最大、口感最佳的清水大闸蟹,以后依次拿来的就是沙蟹、蟛蜞之类的小蟹,这位自命不凡的陶榖竞忘了自己此行的外交使命,卖弄起自己的学问和口才,先是“歌颂”吴越国的开创者吴越王钱镠犹如清水大闸蟹,而他的后代犹如沙蟹、蟛蜞,“一蟹不如一蟹”,一个不如一个,一代不如一代。
忠懿王钱俶是一位十分沉得住气的人,他对陶榖的无知、无理行为没有立即作出反应,而是私下里嘱人到市场上找来一些“葫芦”(即上海人所谓的“夜开花”。瓜类植物大多数是葫芦科植物,旧时,上海人所谓的“夜开花”在许多地方叫做“葫芦”),宴会照常进行,最后上了一道“葫芦羮”。当陶榖正准备下筷时,忠懿王笑着说:“先王时,庖人善为此羮,今依样撰来者。”
“夜开花”是葫芦的变种,开白花
就是说,吴越王钱镠在的时候,厨师很会做“葫芦羮”这道菜,如今先王去世了,厨师也不用心了,只会模仿前人,依样画葫芦,做出来的“葫芦羮”也大不如前了。这位“依样画葫芦”的“祖师爷”被忠懿王依样画葫芦了一下,难堪不已,当然,这次“南北和谈”也失败了。
忠懿王的胆魄和睿智得到宋太祖赵匡胤的高度评价,后来赵匡胤另外派使团,重新开启谈判,并完成南北统一。
从此,也就留下了“一蟹不如一蟹”的成语,并沿用至今。
来源:档案春秋 作者:薛理勇
编辑:张子杰
责任编辑:李伶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