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送我一份人生厚礼,即松江方志。
一
方志亦即地方志,如松江府志、县志、区志、乡土志、乡镇志等。历史学家说,家谱、方志、正史,构成了中华历史大厦三根支柱,是中华历史文化的重要基石。读史明智,鉴往知来,则可登高望远,勇毅笃行。其实,昨天是今天的历史,今天是昨天的未来,历史就是未来。因为我们对未来的憧憬和想像,无不基于对过去的感悟和理解。正因如此,从方志这部“百科全书”中汲取走向未来的智慧,是一种承前启后的美丽传承。
人一旦忙碌起来,有时甚至会忘记生活世界里还有好山、好水和好书。不过,书海苍茫,人生有限,故在所选书中,首选方志作为人生必读之书。理由是生活在松江并记住了两位名人的话,一个是伟大导师恩格斯说过“爱国主义是以爱家乡为基础的”;另一位是古罗马学者西塞罗感言,一个人如果对自己出生以前的历史毫无所知的话,这个人就等于没有长大。
知往事,多读些方志是个不错的选择。然而,想真正读懂方志,需要下些功夫。周作人先生说:“知识是苦的”。读方志的人,苦心大体相仿。不知不觉,白驹过隙,方志陪伴我,一晃几十年,蓦然回首,感觉生活中越来越离不开志书了,如别人来借书,别的好说,唯独方志类的书不肯脱手。
我习惯在静悄悄的夜晚,打开厚重的方志,看家乡的灯源,点亮云间灯火,感受由崇德尚文风俗带来的“民兴与仁、士奋于学”的传统温度。或是喝一杯清茶,品山水滋味;开一扇心窗,读人文故事。松江方志里,有开花的文字,绿色的草坪,还有古今通达的路径,引人前往精神原乡。如今的我,虽已青丝变白发,但只要说到烟雨江南,秀丽松江,峰泖形胜,风俗醇厚,人文焕彩,就会有一种亢奋的激情涌动于怀,如同深爱土地的人,眼中常含泪水;又似乡土诗人感叹“话到鲈鱼眼不晴”那样情不自禁。传感人心的松江方志,传送着光阴的故事,在我的内心深处化为万物有所生、而独自守其根的生命律动,破壳而出之日,便是墨洒幽香或三尺讲坛上的美丽传承之时。
二
松江美在山水,魅在人文。书香之域,花开五颜六色。这里古称华亭,自古地灵人杰。南宋《云间志》记物产云:“华亭负海枕江,原野衍沃,川陆之产,兼而有之。”又记姓氏说,吴地有朱、张、顾、陆四大著姓,“此其源流远矣,……而顾、陆特华亭著姓。”可见古代华亭地区不仅山水佳秀,且古有华亭著姓,灵根遗芳。这一历史现象,与明清时期松江望族多是南渡士人后裔,构成了人文松江的一道“源流”风光。
明正德《松江府志》记本土“尚文”风俗相积久远,云:“松,古吴之裔壤也。然负海枕江,山环水拱,自成一都会。民生其间,多秀而敏。其习尚亦各有所宗,盖自东都以后,陆氏居之,康绩以行谊闻,逊抗以功业显,而机云以词学尤著。国人化之,梁有顾希冯,唐有陆敬舆,至宋而科名盛,故其俗文。”《府志》仰载的八位先贤为陆康、陆绩、陆逊、陆抗、陆机、陆云、顾野王、陆贽。
一说“康绩以行谊闻”。陆康,陆绩,是一对父子。史载陆康秉性孝悌,勤修操行。献帝即位后一时天下纷扰,时局不稳。陆康忠君爱国,舍小我竭力安抚天下,献帝加授其为忠义将军。陆康少子陆绩,不仅精晓天文、历法、算术,曾作《浑天图》,注释《易经》、《太玄》,而且以孝名闻天下。陆绩六岁时,父亲带他去九江拜见袁术,在袁术府上悄悄藏了三只橘子于怀中。拜别袁术时,橘子滚落于地。袁术得知陆绩心里想着母亲爱吃橘子,欲带回几只给母亲尝鲜,大为感动。“陆绩怀橘”孝行,后被列入中华“二十四孝”故事。说到陆绩与华亭的渊源,乃陆逊年少丧父,跟随从祖父庐江太守陆康生活。袁术与陆康有隙后翻脸,欲攻打陆康。陆康便遣陆逊携其少子陆绩返吴,徙居华亭谷。当时孙策在吴地,邀请上宾商讨武力平定天下。陆绩年少,坐于末席,说匡正天下,须修文德而使臣服,只知武力征服,而不知采用怀柔安抚之术,连他这般蒙昧幼童也觉得不妥。张昭等以为此后生见识不凡。虽然陆绩年仅32岁便去世了,但“康绩以行谊闻”的父子口碑,载于史册,相传至今。
二说“逊抗以功业显”。陆逊、陆抗,也是一对父子。陆逊是三国时期的东吴名将,累官吴国丞相。陆逊21岁开始任职于孙权帐下,后屡建奇功,步步高升。“关羽大意失荆州”和夷陵之战“火烧连营七百里”,都是陆逊创造的军事战绩。陆逊因功初封华亭侯,后封娄侯、江陵侯,一路由乡侯封至县侯、郡侯。吴主孙权将其兄长孙策之女嫁给了陆逊。再说陆抗是陆逊之子,孙策的外孙。建兴元年(252),被授任奋威将军。太平二年(257),魏将诸葛诞献守城寿春投降,又被授任柴桑督,赴寿春,击败魏国牙门将偏将军,升为征北将军。陆抗都督西陵,长期镇守边关,晋军闻其威名,不敢轻易侵犯。凤凰二年(273),陆抗病逝后,晋军于天纪四年(280)讨伐吴国,所向披靡。吴亡后,天下为西晋一统。无论是夷陵之战形成三国鼎立局面,还是在孙氏政权统治的52年里,陆逊、陆抗父子都立下了赫赫战功,所以说“逊抗以功业显”。
三说“机云以词学著”。陆机、陆云,是一对孪生兄弟,史称云间“二陆”。若以文才论,兄长陆机文名更著。陆云曾在写给兄长的信中说:“君苗见兄文,辄欲烧其笔砚。”意为做弟弟的我,看到哥哥你的文章,就想烧毁自己的笔砚。据《晋书·陆机传》载,陆机所作诗、赋、文章300多篇,今存诗107首,文127篇(含残篇)。另据《松江县志》记,今存宋人辑本《陆士衡集》10卷。陆云所著诗文349篇,《新书》10篇,后人辑为《陆士龙集》。陆机,字士衡;陆云,字士龙。因两人分别担任过平原内史、清河内史,又有陆平原、陆清河之呼。陆机《平复帖》,今享有中华“祖帖”之尊、“墨皇”之贵。陆云所书《春节帖》,被选入《淳化阁法帖》。
陆机的《文赋》,定格了江南吴文化的永恒高度。这篇《文赋》之作,既是陆机今存27篇赋文中最长的一篇大赋,又是中国文学理论发展史上第一篇系统的创作论,实具开拓之功。《文赋》同时又是一篇辞藻宏丽、音律谐美的美文,富有“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的绮靡色彩,字里行间,可品古兰幽香,文士雅韵。唐太宗李世民曾亲为陆机立传,叹“百代文宗,一人而已。”今松江小昆山上有“二陆”草堂、“二陆”读书台;九峰中有机山、横云山;陆机《文赋》犹如“夕阳在山”一般,被刻录在秀野桥东南堍的思鲈园大型照壁中央。松江人尊云间“二陆”为人文始祖,文采煊赫,光照千秋。这便是“机云以词学著”。
四说“梁有顾希冯,唐有陆敬舆”。顾野王(519-581),字希冯,吴县人。据《江南通志》等记载,金山亭林原有顾野王宅,有湖叫顾亭湖,有林叫顾亭林,又有读书堆,顾野王读书于此。北宋唐询《华亭十咏》组诗以《顾亭林》为开篇,诗云:“平林标大道,曾是野王居。”王安石和诗云:“寥寥湖上亭,不见野王居。”在他俩“曾见”与“不见”的唱和中,可见顾野王宅北宋时已废。遍读经史的顾野王,天文地理,占卜择吉,纂古奇字,无不通晓,曾撰著《玉篇》、《舆地志》、《符瑞图》、《玄象表》、《通史要略》等,传其去世前尚在撰写未完稿的《国史记传》。他的著述大多散佚,其中,奉太子萧纲即简文帝所著的《玉篇》30卷,被认为是继许慎《说文解字》后又一部重要字典,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楷书字典。此外,陆贽(754-805),字敬舆,累官唐朝宰相。这位大唐名相,著有《翰苑集》22卷,亦名《陆宣公集》。因华亭距嘉兴较近,又有唐钱起《送陆贽擢第还苏州》“乡路归何早?云间喜擅名。华亭养仙羽,计日再飞鸣。”等缘故,明清《松江府志》中收录了陆贽。倒是南宋《云间志》的记载较为客观,云:“然宣公生于天宝以后,世传称嘉兴人,故不复载。”
三
记实求真、记取求善、记录文美的松江方志,令人感叹卷轶浩繁的方志背后,是多位有使命担当且深爱这片土地的编纂者。正是他们胸中有灯火,腹中有学问,文心载道,方志得以美丽传承。笔者从《云间志》、《松江府志》的编纂者中看出,他们一个个都是学识渊博的著名文人。然而,说来惭愧,几十年读先贤编修的志书,却未曾撰文介绍过他们,而他们真正是松江方志得以美丽传承的有功之臣。
2008年6月,上海复旦大学邹逸麟教授撰文介绍《云间志》说:“上海现存诸方志中,以南宋绍熙《云间志》最早。云间为华亭的别称。盖出于世居华亭的西晋文学家陆云(字士龙)对客自称‘云间陆士龙’而得名。《云间志》所记范围大致相当今上海市吴淞江以南的全部地区,志中包含了大量的南宋中叶以前华亭县的各种地方资料,极为珍贵,后代修志者多取材于此,历来被公认为名志之一。”
南宋绍熙四年(1193)六月编次、十月成书的《云间志》,由华亭知县杨潜修,朱端常、林至、胡林卿纂。华亭知县杨潜知者较多,故介绍一下其他三位。朱端常,华亭人,淳熙年间(1174-1189)进士。累官尚书。林至,字德久,与朱端常同一时期步入仕途,曾是朱熹门生,任职于秘书省,有《释骚》等文集刊行传世。胡林卿,与朱端常同一时期进士及第,曾出任饶州州学教授。《云间志》分为上中下三卷,共三十六篇。全面反映了南宋中叶以前华亭县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人物、艺文等各方面的情况。杨潜在《云间志》序中写道:“华亭为今壮县,生齿繁多,财赋浩穰;南距海,北濒江,四境延袤。”而《寰宇记》、《舆地广志》、《元和郡国(县)图志》,“仅得疆理大略。至如先贤胜概、户口租税、里巷物产之属,则缺焉。”又云:“前此,邑人盖尝编类,失之疏略。续虽附见于《嘉禾志》,然阙遗尚多。”所以,他作为一方父母官,得邑贤士大夫相助,一起编纂了这部今上海地最早也是最具权威性的地方志书《云间志》。
松江元代升府,府志由此而来。元代有纂修者阙名的至元《松江府图经》;有王光祖修、刘蒙纂、张之翰续修、卫谦增纂的大德《松江郡志》,亦称《松江志》8卷;有钱全衮纂修,钱震校正的至正《续松江志》8卷;有纂修者阙名的《松江图经》,一般而言,“旧图经”系指《松江图经》。
明代府志有纂修者阙名的《云间续志》;魏骥修、孙鼎增修的正统《松江府新志》3卷;钱冈纂修、叶灿校正的成化《云间通志》18卷;陈威、喻时等修,顾清主纂的正德《松江府志》32卷,卷前载顾清序,简称“顾志”;有方岳贡修,陈继儒、俞廷锷等纂的崇祯《松江府志》58卷,后又增补重订为崇祯《松江府志》94卷,陈继儒撰有《修志始末记》。
清代府志有郭廷弼等修,周建鼎、包尔庚等纂的康熙《松江府志》54卷,图经1卷;有鲁超修、林子卿等纂的康熙《补辑松江府志》,亦名《松江府续志》;有宋如林修,孙星衍、莫晋纂的嘉庆《松江府志》84卷,首1卷,图1卷;有博润修,姚光发、张云望、仇炳台总纂的光绪《松江府续志》40卷,首1卷,图1卷等。我们之所以能够知道这些,要感谢《松江县志》的编纂者。
在编纂方志的古贤中,主纂明正德《松江府志》的顾清堪称一代雅流。顾清,字士廉,号东江,谥文僖,华亭县人。弘治五年(1492),顾清应南京乡试,主考官将他比为苏轼,拔置第一。他曾参修《孝宗实录》,在礼部右侍郎任上与修《大明会典》,时与毛澄、罗钦顺、汪俊号曰“四贤”;吴履震《五茸志逸》载其与钱福、沈悦并称“三杰”。顾清的诗清新婉丽,文章简炼醇雅,书法清劲飘逸,有《傍秋亭杂记》、《东江家藏稿》、《东吴文献》、《田字月令》、《农桑辑要》等著述行世。此外,纂修崇祯《松江府志》的陈继儒,字仲醇,号眉公,华亭县人。不仅工诗文,善书画,嗜弈棋,善鼓琴,《明史》称陈继儒:“工诗善文,短翰小词,皆极风致,兼能绘事。又博文强识,经史诸子、术伎稗官与二氏家言,靡不较核。或刺取琐言僻事,诠次成书,远近竞相购写。”由此可见,松江方志在鸿儒名硕的领衔编纂下,有了文以载道,美丽传承的翅膀。
走笔至此,感慨万千。历史由于古贤的书写而引人入胜,充满魅力,让我们走近乡土历史,亲近精神原乡,赋予我们当下生活以历史的景深;这景深中有一道来自云间深处的照射之光,穿越时空,照亮我们致远而行的征程。
编辑:孙欣祺
来源:人文松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