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是绍兴同乡且年龄相近,鲁迅和陈仪在1902年赴日留学后相识相交。他们还曾与陶成章、许寿裳、经亨颐等绍兴籍留日学生聚会联名发出《绍兴同乡公函》,恳请故乡人民致力改革。留日回国之后,交往也一直不断。
1912年,鲁迅随教育部迁到北京,在浙江都督府任职的陈仪上北京时,曾去拜访过鲁迅,1912年11月17日《鲁迅日记》就有“陈公侠来”的记载。1914年,陈仪在北京陆军大元帅府任军事参议官时,和鲁迅互相走访以及书信往来更是不少,在《鲁迅日记》中就多有“陈公侠来”,“寄陈公侠信”,“得陈公侠信”之类的记载。鲁迅还写信把陶望潮介绍给陈仪。陶望潮就是陶冶公,那时刚在北京落脚,因上不了陆军大学而到陆军部供职,鲁迅此举或有希望陈仪关照帮助陶冶公的意思。
陈仪是军界人士,南北辗转,难得在较长时间内与鲁迅同处一地。但即使如此,他们之间还时有书信来往。陈仪还是孙传芳的部属,而在鲁迅眼里,孙传芳是用诗“吓”不走用炮才能“轰”走的军阀,但对陈仪的为人,鲁迅是信得过的。1926年10月15日,即鲁迅写信给陈仪十天之后,在给许广平的信中说:“今天本地报上的消息很好,但自然不知道可确的,一,武昌已攻下;二,九江已取得;三,陈仪(孙之师长)等通电主张和平;四,樊锺秀已入开封,吴佩孚逃保定(一云郑州)。总而言之,即使要打折扣,情形很好总是真的。”所谓陈仪等通电主张和平,就是陈仪等主张与国民革命军合作。鲁迅显然为北伐革命的节节胜利而振奋,同时也为他的老同学此举感到高兴。不久后,陈仪即与北伐军取得联系,并秘密接受了国民革命军十九军军长之职,但也因此被孙传芳软禁于南京“五省联军”总司令部。鲁迅得此传闻后,又为陈仪担忧。1926年12月28日,他在给许寿裳的信中说:“此间多谣言,日前盛传公侠下野,亦未知其确否,故此函仍由禾(按:即嘉兴)转,希即与一确示。”
1927年10月,鲁迅定居在上海之后,已在南京国民政府任军事委员会委员之职的陈仪曾几次拜访鲁迅,1927年12月4日《鲁迅日记》记有“下午公侠来”;1928年1月7日《鲁迅日记》记有“下午公侠来”,1928年2月18日鲁迅分寄刚刚印行不久的《唐宋传奇集》,五人中有一位就是陈仪。
1928年之后的《鲁迅日记》未再有他们二人来往的记载,但鲁迅还能从许寿裳处了解陈仪的近况,因而他对身处于国民党官场之中的陈仪仍然是信得过的。例如,1933年,在鲁迅托蔡元培营救许钦文之后,又有人受到陷害,鲁迅在这年8月20日给许寿裳的信中说:“蔡公生病,不能相渎,但未知公侠有法可想否?”据有关亲友回忆,当时鲁迅身受专制高压,也曾发出过不如到陈仪手下当兵的感慨。正因为有着这样的弯曲,许寿裳才会把将近三十年前他与鲁迅、陈仪、邵文熔四位同乡同学的合影(上图)复制了后当做礼品送给鲁迅,而鲁迅才会在1930年7月13日的日记中特地为这张照片记上一笔。想必与陈仪一直保持联系的许寿裳也会将这张照片复制了赠送给陈仪。
陈仪于1934年出任福建省政府主席,这是鲁迅逝世之前的事。陈仪是很念旧知的人,并且很想主持正义。他与鲁迅有不少共同的朋友,许寿裳与郁达夫就是很突出的两位。从《许寿裳书信选集》中可见,他对纪念鲁迅及出版《鲁迅全集》之事宜颇为热心。1937年4月15日,许寿裳在给许广平的信中说:“昨上一笺,并由中南银行汇上纪念文学奖金基金一千四百五十五元,谅日内即可递到。昨晚得公侠主席函,并捐册两本,捐册内除公侠捐一千外,余皆由郁达夫经手。略云:‘所有捐款业于本日交福建省银行汇奉,至祈查收见复,并请将正式收据补寄来闽,以便换发,捐册贰本附还。’” 此处说的“一千”是个什么概念呢?日后由复社成员每人捐款50元作为《鲁迅全集》启动资金的总共也就是一千,由此可见,陈仪所捐之“一千”,实在不是一个小数。
1937年6月3日,许寿裳致许广平信又说:“陈公洽来信允为纪念会委员”。
陈仪出任台湾省行政长官之后,于1946年夏邀请许寿裳任台湾省编译馆馆长。成立编译馆的目的,他在同年5月13日给许寿裳的信中说得相当明白:“台湾经过日本五十一年的统治,文化情况,与各省两样。多数人说的是日本话,看的是日本文,国语固然不懂,国文一样不通,对于世界与中国情形,也多茫然。所以治台的重要工作,是心理改造。名省所出的书籍报纸,因为国文和程度的关系,多不适用。台湾的书报,在二三年内,必须另外编印专适用于台湾人的。”陈仪还具体地提出了五项工作:一是编印中小学文史教本;二是编印中小学教师的参考读物;三是编印适合公务员和民众阅读的“宣达三民主义与政令”的小册子;四是辞典等一般的参考书;五是“译名著五百部”。许寿裳到台湾出任编译馆的馆长,就负有这样的使命。许寿裳在主持编写中小学教科书时,提出的“以鲁迅为榜样,站在大众的立场,提倡科学与民主,不能复古倒退”的编辑方针,也得到了陈仪的有力支持。
1947年台湾“2·28”事件后,陈仪去职,次年改任浙江省主席。1949年2月因策动汤恩伯起义而被免职,继而被软禁于衢州,后又被秘密绑架到台湾,囚禁于基隆。1950年6月18日被蒋介石下令处决于台北,终年67岁。临刑前沐浴更衣整容,连说“人死,精神不死”,昂首阔步走向刑场,可谓视死如归,大义凛然。
从陈仪与鲁迅以及许寿裳等人的一世交往中,或可看出他的人生轨迹。
作者:宋志坚
编辑:吴东昆
责任编辑:舒 明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