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再美,不能被成本打败
记者:科技在新消费和新零售的变革中究竟应该起到什么作用,目前我们是高估了科技的地位、还是低估了它的冲击?
王有为:大家都认为技术是一个静态的东西,技术应用以后就可以长10分或者20分的功力,其实不是这样的。技术本身也在不断改善、成本不断降低。
技术应该怎么使用还和商业环境、企业的管理、运营能力有很大关系。比如RFID标签,如果他的成本是每个1美元应该怎么用? 可以把它用于大宗商品的物流管理,为每个集装箱卡车贴一个1美元标签,边际成本非常小,对运营效率提高很显著。但是1美元的RFID标签不可能贴在一支铅笔上,因为一支铅笔才卖1元人民币,这显然是不划算的。当技术因素、成本因素变了,管理和运营也需要相应改变。当每个集装箱上有一个RFID标签时,可以做物流管理、路径优化;当每个商品上都贴一个RFID标签时,就可以做到无现金支付……技术、管理和运营的配合,最终目的是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体验。
记者:商业是讲究成本控制的,技术是需要成本的,现在的探索大都不赚钱,企业应如何抉择?
王有为:目前还处于技术应用的探索阶段,不同的零售解决方案适合于不同的场景,适合于卖不同的产品。比如说F5未来商店,它的基本想法是做后台解决方案,减少服务人员,通过机械装置把消费者想吃的东西现场做出来,或者直接销售商品。前台的解决方案也有很多种,最典型就是移动支付,比如“缤果盒子”,消费者结算时把商品放在台子上,因为有RFID标签,扫描一下就知道你买了什么,自动给你算一个总的价格。前台和后台的各种解决方案,组合起来种类非常多。
哪种技术适合于哪种环境,还有一个管理上的考量就是成本。省了一个收银员是挺好,但是中国的人力成本还是相当低的,或许月薪3000元就能雇一个,一年才多少钱? 但是你知道每一个商品都从条形码换成RFID标签要多花多少钱? 就算成本可以低到一个RFID标签五分钱,一年的采购量也已经很贵了。所以说看起来挺时尚,从管理角度不见得合算。
零售解决方案好坏,还要看具体应用场景,有的应用场景可能需要一个比较个性化的解决方案。各种解决方案就像原材料,但是具体怎么取舍,是最考验管理者智慧的。在某些商业环境下可能会出现一些通用的解决方案,比如说像百联这种业态,没准有一天出现一个商业解决方案,可以兼容百货、购物中心等零售业态,数据是整合的,有大数据学习能力,任何零售用户的需求变化都会带来后端运营上的调整。这样的解决方案一旦出现,也许就会在其它零售企业里大规模推广。但是在更多的零售环境下,可能没有统一的、标准化的解决方案。
周小钰:十几年前,苏宁总部建有一家未来店,那家店里,我们可以用最先进的技术采集到热点数据,包括在消费者的动线维度里面,哪些是经常光顾的路径,哪些是经常触摸的单品,已经可以做到这样的识别了。不过这是对未来的探索,并不会立马使用。
作为商业来讲,最终还是要看技术成本。比如做电子价签改造,光后台所有可视化电子价签的成本就很高。我们可以在商业交流维度里面提出对于零售的理解,但真正运用到全国4000多家店里面,有没有过度应用的问题? 商业价值贡献到底有多少。这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思考和试点的。
记者:对于未来的零售样态,有哪些尝试是值得鼓励的,未来零售发展趋势又是什么样子的?
周小钰:零售已经有很大变化了,已从以商品为中心进入到以消费者为中心的阶段了。未来零售有两个方面是一定要去做到的:第一个是尽可能做到亲近消费者,意思是更懂你、更了解你,知道你的需求是什么。第二个是尽可能让消费者更容易接近你。企业会在所有消费者习惯的路径上存在,让消费者能接触到。未来在这两个维度中去展开各种零售变革、尝试技术运用、做战略布局,都不为过。
王有为:今天的零售业处在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过去各个行业的边界很清楚,现在是相互交融碰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过去有在线企业和离线企业之分,现在没有纯的线上企业:要么是线上企业,要么是线上线下结合。新零售到底应该长什么样子,已经出现了很多方案,但是还没有哪种方案能成为主导。一个商场、一个超市到底应该使用什么技术,购物过程要收集什么信息,用户如何付款成本最低、体验最好,目前没有一个标准答案。我觉得新零售现在正处于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时代,未来几年竞争格局会渐渐明朗,在此之前,各种模式都有存在的理由和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