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八研究院(上海航天)抓总研制的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嫦娥四号中继星“鹊桥”顺利送入地月转移轨道。这座通讯联络的“太空鹊桥”将为后续嫦娥四号的月球背面探测任务提供必须的数据信号保障,长四系列火箭又一次圆满完成了国家重大宇航发射任务。
长四系列火箭作为一款常温推进剂的三级运载火箭,承担了我国大部分太阳同步轨道卫星发射任务,算上本次发射,已经圆满完成了56次发射任务,先后将80余颗卫星顺利送上太空,同时成为了国内唯一一型在酒泉、太原、西昌三个内陆发射场完成发射任务的三级运载火箭,适应性强、可靠性高是业界对其总结的显著特点。
源于细致认真的适应性
长四火箭的强适应性并非一蹴而就,来源于细致全面的准备和面对困难迎头而上的精神。3月31日、4月10日、5月9日以及本次中继星发射,4次发射3个不同的基地,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状况对火箭和其团队而言提出了不同的挑战,以此次发射嫦娥四号中继星任务为例,西昌基地地处盆地,多雨、高温的气候特点和酒泉、太原基地的干燥、风沙形成强烈的反差。
潮湿的天气极易造成箭体表面或舱内结露,从而发生异常状况。尽管第一次在该类环境下发射,但这一情况并没有对试验队员们造成太大困扰,因为他们早早的就做好了准备。根据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潮湿、多雨的气候特点,试验队成立了防雨防潮检查小分队,定期对塔架和箭体各部位进行检查,并通过放置变色硅胶,落实出厂前防水措施等手段,确保任务中产品安全、测试过程正常。
长四火箭作为常温推进剂火箭,发射时推进剂需保持在15摄氏度,然而5月的西昌基地气温维持在25度上下,火箭三级储箱体积小,加注后的推进剂温度容易受到环境温度影响。面对高温环境和探月任务多窗口发射要求,试验队提早策划了推进剂提前调温、应急泄出和补加等一系列预案,确保了最终发射的成功。
敢于创新,适应新任务新挑战
作为我国现役主力运载火箭之一,长征四号的历史可回溯到上世纪70年代。卫星通信工程正式列入国家计划,为了保证工程的按时完成,上级决定,在长征三号的基础上,由上海研制一型常温推进剂三级运载火箭作为另一方案,最初该火箭被命名为新长征三号。
1977年11月,国防科委在上海召开风云一号气象卫星工程大总体方案讨论会,明确气象卫星工程体系中运载火箭由八院抓总研制。1982年,这型火箭被正式命名为长征四号。首次采用数字化控制系统、首个三级单层共底贮箱、双向摇摆伺服机构……一项项新技术在科技人员的手中诞生,一个个难题在艰苦攻关中突破。十年磨一箭,1988年9月7日,首枚长征四号甲火箭将我国第一颗气象卫星风云一号送入轨道,不但成为我国运载火箭首飞一次成功的开创者,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发射太阳同步轨道与极地轨道卫星的国家。
在长征四号甲两次成功的基础上,1993年,适应性更强、可靠性更高的长征四号乙火箭应运而生,而后为了进一步扩大长征四号火箭的使用领域,适应更广泛的任务需要,以孙敬良、李相荣为代表的研制团队在院里的支持下,推进三级发动机二次启动的工作,2006年4月27日,长征四号丙火箭发射遥感卫星一号成功,创造了常规推进剂火箭三级发动机二次启动首发成功的记录。
从首飞到形成系列,长四火箭前后实施了多批次技术改进,运载能力提高了20%,足足500kg,卫星入轨精度提高了一个数量级。如今的长四系列火箭无论是面对单星发射,多星串联、并联发射或是搭载发射的任务要求,均可提供成熟的发射服务方案,可发射轨道覆盖近地倾斜圆轨道、太阳同步轨道、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和地月转移轨道等不同的任务类型。整流罩直径也拥有2.9米、3.8米短/长、4米等的多种构型,极大的适应各种卫星的发射需要。
同时,通过不断的总结经验和持续实施可靠性增长项目,长四火箭的可发射时间段也得到了长足增长,基本已具备全天候发射能力。无论是零下15度的低温,25多度的高温,甚至是小雨雪天气,长四火箭均能正常完成发射任务。
向内改革,适应高密度发射
长四火箭的适应性还体现在高密度的发射任务上。从最早的数年一发,到现在的一年数发,高密度的发射任务对长四火箭研制队伍提出了新的要求。火箭发射队员由140多名精简至80多名,发射时间缩短为20多个工作日。特别是近几次发射任务,平均间隔不足12天,为适应任务需要,在人员有限的情况下,项目办及长四团队不断优化工作模式,在人员效率上不断挖潜。
在人员配置上,针对总体设计岗位,在研究室层面淡化型号界限,加强不同型号相同岗位人员的共性能力培训,确保临时调配人员时,仍能保证设计质量不降低。针对专业岗位打破型号界限,按照整体研制进度统一安排,确保型号研制、发射任务交替不停歇。
具体操作上,借助不断完善的信息化系统,实现发射基地与所本部的数据连通,加快数据联动速度,降低沟通成本。通过对全箭电气系统改造,实现靶场分系统测试和总检查测试时间分别减少50%、30%。逐步推进验收标准化和验收事项表格化等标准化举措,将“我的产品我验收”,转化为“凭表验收”,进一步固化设计经验,提高人员调配的自由度和验收质量,实现了对人力资源和工作耗时的压缩。
近年来,长四系列火箭还率先完成了控制系统的“去任务化”,并通过改进设计,逐步在单机、分系统和子级三个层面上统一产品状态,提高通用产品和货架产品的使用率,即将实现整箭级的组批生产,做到针对不同状态的卫星,火箭仅需做少量适应性更改即可完成发射任务,届时长四火箭的适应性还将更上一层楼。
作者:张晓鸣
编辑:祝越
摄影:张阳
责任编辑:钱蓓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