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向西南平移18米,顺时针转体近直角,继续朝西南走7米、顶升半米,再向西南前进21.45米、向东南挪动6.872米——今年4月,虹口区海南路84号的百年洋房启动了房屋自动平移,平移工程今天顺利完成,这是目前上海老建筑平移工程中,移位路线最为复杂的一出戏。
它平移后,可为一座商务楼的施工腾出空间。由于场地异常狭窄,又要把建筑最美的南面朝向乍浦路,与周边绿地及现代建筑景观融为一体,平移路线不得不曲折往复。
接下来该怎么做?
在技术专家看来,传统的保护建筑平移,往往用混凝土墩子作为千斤顶的后背支撑,每次行程结束后,需安装型钢顶铁作为下次顶升行程的开始,如此循环,速度慢、风险高、施工工序多,还需安排大量劳动力。
能不能衍生一种更节省人力的方式?
围绕这一课题,上海建工一建集团展开了技术攻关,实现了房屋平移从手动到自动的跨越式突破。在保护建筑平移施工前,先对原建筑进行加固,再施工筏板,当成平移的导轨,再让老建筑放在新的托盘梁上,平移中采用PLC同步顶推控制系统。有了它们,比传统的平移速度提高两三倍,每根滑道能节省20名人工。
这项技术并非纸上谈兵,已在海南路84号的百年洋房首次施展应用。
老洋房总重700吨,所有顶推力量通过电脑控制的3台千斤顶输出,只用70吨推力就能推走老房子。在旋转时,也是在老洋房对角线上安装4台千斤顶输出推力;顶升时需要50台千斤顶同时发力,产生与房屋重量相当的力量,将房屋向上抬起,最终让老洋房顺利走到预先完成的施工顶板。
相关链接
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但在我们身边,常见一些面临地块规划、囿于空间发展等现实条件的老建筑,靠着“平移”这个大招,逃过被拆的命运。
1933年,上海首个平移的老建筑诞生——外滩天文台,走了24.5米后定格在中山东一路延安东路路口。缘于上海市政府实施外滩道路改扩建,外滩天文台正巧居于中山东一路中央,成了“路障”。凭着施工部门一天挪蹭几厘米的难得耐心,成功将这座国宝级天文台向东移了24.5米,建筑全程毫发无伤,在当时不能不说是一项空前创举。
此后60多年时光里,平移建筑项目在上海偃旗息鼓,直至1998年人民路上的四明公所平移,这项轰动一时的技术重归视野。此后,上海的平移建筑以两年一个的均数递增,近十年尤为集中。
近期比较瞩目的平移建筑,当属上海玉佛禅寺的大雄宝殿,这座130多年的古建筑在去年底向北平移30.66米、向上顶升1.05米,实现“行走攀高”。平移后,大殿前的广场面积增加近一倍,使玉佛禅寺的建筑布局更趋完整。
作者:史博臻
编辑:祝越
责任编辑:钱蓓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