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上海品牌”昨天正式亮相。纳入第一批“上海品牌”的53家企业的50个产品和36项服务都通过第三方机构严格的认证,其中既有“上海服务”翘楚上海外服、东浩兰生、上海机场;也有“上海制造”领军企业振华重工、上海汽车、老凤祥;东方商厦、红星美凯龙、光明乳业则成为“上海购物”标杆,而上海民族乐器一厂、上海朵云轩则代表着“上海文化”风貌。它们将成为上海品牌的“形象大使”,以先进的服务、制造、购物和文化实力,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据市质监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沈伟民介绍,上海品牌的评选标准分为基础标准和主体标准:基础标准以地方标准为主;主体标准则是团体标准,结合参评企业的质量、品牌历史传承、企业文化和上海本地元素等进行综合考量。上海品牌的评选将服务于上海“四大品牌”建设,所有的“上海品牌”都融入在“四大品牌”的各个领域之中,它也将成为打响“四大品牌”的重要抓手。
这次评审不再由政府唱“主角”,“终审权”被交给了第三方认证机构——上海品牌国际认证联盟。据介绍,2015年起,上海开始寻觅专业第三方,包括瑞士通标、德国莱茵、法国必维等八家全球业绩排行前十名的国际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携手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等七家国内权威认证机构、科研机构及协会,组成上海品牌国际认证联盟。该联盟依照国际通行的合格评定方式,对自愿申请认证者进行认证。认证看重关注申请者是否具有自主创新能力、产品或服务质量是否卓越、管理模式是否精细先进、是否形成了行业内领先的品牌效应、是否诚信经营、是否秉承绿色发展理念和履行社会责任等。
对标国际一流,“上海品牌”将世界顶级标准作为自己的“坐标”。“‘上海品牌’的口号是‘上海品牌的皇冠,走向世界的名片’,如果不能比肩国际一流水准,怎样为上海代言?”市质监局质量发展协调处副处长王峥透露,“上海品牌”的认证规则中创设了一项要求:企业除了要有比肩国际一流水准的能力,还必须有国际一流的标准——执行了一流标准,才能稳定生产或提供一流产品或服务;否则所谓的“国际一流”,可能只是“灵光乍现”。
这次亮相的首批“上海品牌”获得者,手中都掌握着至少一项国际一流的标准,并严格执行。上汽乘用车分公司更是拿出了首个互联网乘用车团体标准,为互联网乘用车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识、运输和储存等定下“基调”。目前,这项标准已得到泰国市场认可,执行标准的7000多辆上海产名爵互联网乘用车已经在曼谷、清迈等城市驰骋。
正在加速融合的长三角经济也需要共同的品牌形象。沈伟民认为,只要标准统一,未来长三角完全可以实现品牌的互通互认。他举例,早在2006年,上海就与浙江、江苏有关部门就旅游景区的形象标识达成一致,推出统一的标识系统;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苏浙沪又在公共场所的英文译写方面进行统一规范,这些联合举措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未来,沪苏浙皖四地在品牌共建共享方面也有很大的合作空间。
作者:陈惟
编辑:施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